「(元封)五年冬,行南巡狩,至于盛唐,望祀虞舜于九嶷。登潛天柱山,自潯陽浮江,親射蛟江中,獲之。舳艫千里,薄樅陽而出,作《盛唐樅陽之歌》。」
上文是《漢書.武帝紀》中的記載,時間是公元前106年,這是正史記載,地點是安徽省樅陽縣城西達觀山附近,對于漢武帝射殺蛟龍應該是確有其事,只是讓大家比較納悶的是現代生物學中并沒有一個和古代蛟記載相似的動物,當年漢武帝射殺的到底是什麼動物?
蛟龍是否真的存在?
其實蛟和龍是傳說中的兩種動物,但它們又能神奇地成為「修煉」之路上的兩個階段,民間一直都有這樣的傳說:
「蛇五百年成蛟,蛟一千年化龍」
修煉過程之漫長自不必提,關鍵是走蛟化龍之時可是驚天動地,傳聞修煉的蛇和蛟都隱藏與深潭、湖泊、江河的急流險灘或者地下的個深洞之中,一旦到了化龍之際就會沿著江河進入東海入海化龍。
此時的蛟還沒有變成龍,還不會飛,因為它必須借助大河之力奔向大海,而由于其化龍之急切,過程中會產生強大的沖擊,天空電閃雷鳴,伴隨著狂風暴雨,江河暴漲,山地塌方等自然災害。
據說98年長江水災就是走蛟引起的,網上有很多文章都說得頭頭是道,也有人聲稱不止是長江,黃河也有,但一直以來都沒有確切的證據,不過1934年時發生的一起事件卻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因為當時不僅留下了照片,而且還有骨骼樣本!
營口墜龍:難道墜了條假龍?
1934年7月16日,十幾天暴雨過后的遼寧盤錦的田莊台附近的遼河岸邊,有人發現了一條奄奄一息的龍形生物,有氣無力,身體灰白色,腹部還有爪子,當地人給它搭了個棚子避免暴曬,還給它澆水納涼。
當晚上再次普降暴雨,第二天龍不見了!這次一下就是二十多天,再一次發現時已經是高度腐爛的尸骨,村民們紛紛前往圍觀,頭很大、有兩個1米多長的角,似乎很長。當地警署將其轉交給了師范南校保存為標本。
只是非常可惜的是,由于連年戰爭,這個龍骨的標本丟失了!不過由于當時盛京時報的報道,至少了留了不少照片下來,2004年年底,中央10套的《走近科學》播出了「破解七十年謎團」,2005年又錄制了《龍影遺骨》詳細了解了此事。
給出了結果是一種鯨類,這當然無法讓人信服,畢竟營口墜龍的的故事已經傳了那麼久,而且還有目擊證人,咋就變成了鯨呢?2004年6月16日上午,家住營口的81歲老人將紅布包裹的5塊龍骨,據說是當年營口墜龍的龍骨捐給了營口市史志辦公室,他希望有關部門能夠鑒定一下他手中的骸骨到底是不是龍骨。
CCTV10播出的《龍影遺骨》中,專家鑒定這些骨頭只是野馬的牙齒,而且年齡遠遠超過70年,而是有著1萬年的歷史,也就是說是史前野馬的牙齒,和照片中的骨骼沒有任何關系。
蛟龍找不到,那麼修煉大蛇總歸有的吧?
蛟和龍都找不到,也許數量稀少,也許神出鬼沒,這似乎也很有道理,那麼在便車蛟和龍之前的蛇,一定是修煉了幾百年,興許會更多一些,那麼來尋找這種上百年的大蛇,有嗎?
一般說的蛇泛指蛇和蟒,大家也很少區分這兩種爬行動物的特征,一般蛇類中無毒的王錦蛇(菜花蛇)要算比較大型了,有毒的這是眼鏡王蛇,當然和蟒蛇相比肯定差別不小,最長的網紋蟒可以輕易超過7米,最大的綠森蚺也能超過100多千克。
但這些爬行動物的年齡并沒有特別長,一般體型大的壽命也越久,2021年6月份,吉尼斯世界記錄宣布了一項新的記錄,一條重達40千克,4米多長的蟒蛇是現存活得最久的蛇,年齡是37歲!
哥倫比亞彩虹蟒,42年零6天
很明顯這與500年成蛟還差一個數量級以上,一般而言,圈養的蛇會活得更久,因為不需要為捕獵付出危險的代價,生病了也有人照顧,要是在野外就不好說了,太多的意外讓這些蛇最多幾十年也就掛了。
一般游蛇科的蛇類壽命就更短了,比如上文中的記錄,很少有超過25年的,看起來蛇成蛟的希望也破滅了,不過從科學的角度來看,像蛇這種動物,就算活到500歲它還是蛇,就像格陵蘭睡鯊一樣,據說它們最長壽的甚至已經接近400歲,但它們仍然是睡鯊。
漢武帝南巡時,曾射殺的那條「蛟」到底是什麼生物?
有人說是鱷魚,但我國本土的物種只有揚子鱷,這種鱷魚體長只有2.1米,體重不過45千克,甚至都比不上一只巨蜥,被漢武帝當成蛟,很明顯不夠格!
最大的可能是一種灣鱷,這種鱷魚體型非常大,最長可達6米以上,體重在1噸以上,1907年廣東水師提督李準乘坐名為「伏波」、「琛航」兩艘軍艦從海南島駛往西沙群島一帶視察,途中還有灣鱷騷擾。
而據歷史記載,灣鱷在我國古代分布于嶺南一帶,這個區域大約在廣西東部至廣東東部和湖南、江西四省邊界處,與漢武帝射蛟的位置樅陽縣還是有些遠,不過漢武帝劉徹所在的時代是西漢,當年中國北方要比現在熱得多,河南一帶甚至有象的棲息地,因此漢武帝的時代,在樅陽縣存在灣鱷還是有可能的。
漢武帝可能是射了條灣鱷,按這體型,也值得勞漢武帝大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