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蜀漢死局
蜀漢是如何滅亡的?其實看《三國演義》是看不出來的,畢竟諸葛亮時期,還在吊打曹魏。而諸葛亮一死,立馬三國鏡頭就對準了曹魏的內亂,司馬懿開始動曹魏的奶酪,直至司馬昭殺曹髦……
這可不是一兩年內的事,時間長達十幾年。但《三國演義》卻一筆帶過。所以當鏡頭再對準蜀漢時,就成了姜維九伐中原。一刀就斬斷這麼多年,所以僅憑《三國演義》如何能看得出來?
因此想搞明白蜀漢滅亡的根本,就只能借助正史了。在筆者看來就一個原因:是蜀漢死局造成的。
魏、蜀、吳三國中,蜀漢最弱小,并被封死在四川。無論人口,還是經濟實力,包括發展潛力,都沒法跟曹魏對比,是謂:蜀漢死局。諸葛亮時期的以攻代守,就是想改變這死局,奈何直至累死五丈原,也沒有完成。
這就決定了,曹魏能承受得起內亂沖擊,哪怕內斗得比蜀漢和東吳還厲害,也沒啥大事,畢竟體量擺在那。
這同時也是為啥有些人說劉禪是明君,在諸葛亮死后,他還能帶領蜀漢力挺29年的原因。但他們卻忘了,劉禪的班底,都是諸葛亮給打造并留下的。
如蔣琬、費祎、姜維、王平等這些都是頂梁柱,是蜀漢自保的根本。曹爽伐蜀,就是被費祎和王平給擊敗的。同時曹魏內亂(司馬氏篡權),又折騰了那麼多年。曹魏自己的事都沒捋順清楚,哪里還有啥閑工夫去搭理蜀漢?
所以,劉禪二十九年主政西川,是諸葛亮的舊班底和曹魏內亂,共同作用的結果。當然,這也能解釋為啥,蜀漢人才匱乏,或蜀漢二代不如曹魏二代等諸多原因。
用如今誰都能明白的話說就是:處于同一維度下(農業文明),大國必然碾壓小國,所以曹魏輸得起,也耗得起,蜀漢卻輸不起也耗不起。
除非不同維度下小國才能逆襲。如清末時人家堅船利炮(工業文明),你刀槍劍戟(農業文明),這畫面……明白了蜀漢死局,也就懂了為啥《三國演義》要這麼處理了。
自諸葛亮死后,蜀漢事實上,就進入到等死階段,劉禪依靠諸葛亮留下的舊班底,勉強支撐。直至司馬昭殺掉曹髦后,三國歷史便開始「提速」了。
司馬昭為了消除弒君影響,開啟了滅蜀之戰。而《三國演義》中,便在此刻出現了奇怪的一幕,諸葛亮雖去世多年了,卻突然托夢給鐘會……
二、鐘會伐蜀
想破蜀漢,必先得漢中。而若想得漢中,又必須先拿下陽平關(陽安關)。當年曹操伐張魯,在這里吃了憋。劉備奪漢中時,也是因無法突破,這才弄險上了定軍山……鐘會伐蜀也是如此。
此刻陽平關的守將有兩位,主將叫傅僉,副將叫蔣舒。其中蔣舒表示:咱不打,堅守便可。傅僉不同意,認為鐘會遠道而來,必須趁機先挫一下鐘會的威風,然后才可言守。
于是傅僉出戰,一舉殺退了鐘會,可當傅僉返回時,他卻傻眼了——關上已豎起魏家旗號,只見蔣舒叫曰:「吾已降了魏也!」
鐘會則指揮魏軍,把傅僉團團圍住。就這樣傅僉悲壯戰死,陽平關就這麼失守了, 「關內所積糧草、軍器極多,(鐘會)大喜,遂犒三軍。」
那麼以上這段《三國演義》中的事情,是史實嗎?當然是!據《蜀記》和《漢晉春秋》記載:蔣舒本來官居武興督,由于不稱職,故而丟了高官,被安排到漢中來了。哪料他卻因此懷恨在心,趁鐘會伐蜀時坑死傅僉,開城出降了。
如陽平關的這種情況,後來鄧艾偷襲陰平得手后也遇到了,江油太守馬邈,便投降了鄧艾。給了孤軍深入,且疲憊不堪的鄧艾,一個天大甚至是決定性的驚喜。這等于是得到了補給,有了后勤和依托,一下子盤活了鄧艾。
所以鄧艾才能在隨后的綿竹之戰中,爆錘諸葛瞻,導致劉禪不戰而降。
從這個微觀角度切入便知,蜀漢在關鍵點上的關鍵之人,皆出現了大問題。若只有一次,如蔣舒投降陽平關丟失,還能算是偶然。可兩次皆是如此,就絕不能算偶然了。只能說是:蜀漢的人心散了,丟人到家的事,開始層出不窮了。
由此推演,蜀漢朝廷之上的一片投降聲,竟無一位臣子表示要抵抗,也就不奇怪了。
再說鐘會,輕松拿下陽平關后大喜過望。可當晚就出現了奇幻景象,他正睡著呢,就聽「西南上喊聲大震。鐘會慌忙出賬視之,絕無動靜」,如此一連幾次,搞得鐘會都懷疑了人生。
于是天一亮,鐘會就派人去西南方看看,很快得到回稟:那里正是定軍山!鐘會便問蔣舒:「定軍山有神廟乎?」
舒曰:「并無神廟,唯有諸葛武侯之墓。」
會驚曰:「此必武侯顯圣也。吾當親往祭之。」
鐘會祭奠完諸葛亮后,終于晚上能睡個安穩覺了,卻猛然間發現諸葛亮來了,異常嚴肅的說:「今早重承見顧。吾有片言相告:雖漢祚已衰,天命難違,然兩川生靈,橫罹兵革,誠可憐憫。汝入境之后,萬勿妄殺生靈。」言訖,拂袖而去。
在這里,顯然就出現了一個問題,諸葛亮為何寧肯托夢鐘會,也不愿去搭理劉禪呢?
三、蜀漢之哀
第一個原因,恐怕誰都知道,就是諸葛亮對蜀漢百姓之仁愛,所以才托夢給鐘會,別無端傷害蜀漢百姓。按理說,這種活應該給皇上大哥劉備,奈何蜀漢真正的靈魂人物卻是諸葛亮,所以讓諸葛亮來托夢,劉備也必然雙手支持。
不過,從最終結果來分析,諸葛亮的這次托夢,卻明顯是一聲哀嘆。因為劉禪投降后,鐘會便開始做「西川皇帝夢」,結果導致了鐘會被殺后,曹魏亂兵屠城,蜀漢太子被殺、關羽全族被滅,就更不要說蜀漢百姓了。
而鐘會做皇帝夢的重要推手,便是姜維!他想借鐘會之手復辟蜀漢,只可惜最終失敗了。所以,諸葛亮托夢給鐘會,卻不搭理劉禪,便意味著是一聲哀嘆,諸葛亮也無能為力。
第二個原因,鄧艾偷襲陰平時,曾發現過一石碣,上刻:「丞相諸葛武侯題」。其文云:「二火初興,有人越此。二士爭衡,不久自死。」
顯然這是諸葛亮的勸誡,想以此告知鄧艾:你別玩了,須知滅了蜀漢之后,你也活不成。奈何鄧艾當時,只顧驚嘆諸葛亮,神機妙算,哀嘆不能「以師事之」去了。
如今,再聯系諸葛亮托夢鐘會的那些內容,兩者顯都很矛盾。這是為何?
這其實便是《三國演義》的態度,對蜀漢的滅亡很糾結。只不過通過神化諸葛亮,反應出來罷了。自然也就沒啥心思,去搭理劉禪了。
這也是蜀漢之哀,是后世之人發出的一聲哀嘆,哪怕演義得再眼花繚亂,也無力改變歷史,唯有嘆息了。
綜合以上兩點原因后,其實依然是對諸葛亮的追憶,對劉禪不戰而降投降的鄙視——死了多年的諸葛亮,還在為蜀漢操勞,姜維依舊為蜀漢奔忙,可劉禪卻吼出「此間樂不思蜀」。
蜀漢之哀,莫過于此!輸,是無奈,亡,是必然,但也不能輸得這麼丟人,亡得這麼難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