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歡,你想要找一個什麼樣的姑娘呢?」1930年,張幼儀這樣問自己22歲的獨子徐積楷。
「我只對長的好看的姑娘感興趣。」徐積楷想都沒想地答她。
張幼儀與與積鍇
張幼儀聽完兒子漫不經心的回答,心里卻不自主地開始翻騰。徐積楷挑媳婦的眼光,果然和父親徐志摩一模一樣啊!但張幼儀知道,此時的兒子和當年的徐志摩一樣,還遠未真正了解自己的需求。好看的皮囊確實重要,但如果好看皮囊下的女子是個和當初自己一樣,一門心思撲在家庭上,不懂適時提升自己的女子,那樣,再好看的皮囊也很快會膩煩。張幼儀想到這,不自主地回想起了自己的婚姻-----
作為詩人徐志摩的結髮妻子,張幼儀無疑是幸運的,她的幸運在于,因為徐志摩的關系,她的名字得以一直被公眾熟知。但從另一方面來講,張幼儀又是不幸的。她的不幸在于:因為徐志摩的外遇,她最終被殘忍拋棄了。
說起張幼儀被拋棄的經歷,估計如今的無數女子仍會咬著牙為她鳴不平。懷著孕的當口,已有異心的徐志摩就逼著張幼儀打胎。 張幼儀不從,徐志摩二話不說「人間蒸發」。生生將懷孕的張幼儀撂在人生地不熟的歐洲鄉下,無奈的張幼儀只得向德國的哥哥求助。在哥哥幫助下平安生下二子后,尚在月子里的的張幼儀,就被徐志摩逼著簽下了失婚協議。
被心愛的男人捅刀子也就算了,還是在自己最脆弱的時候被下刀。這種情形,放在任何一個女子身上,都會心痛到懷疑人生。事情發生后,張幼儀也痛苦不堪,月子里,身子尚未恢復的張幼儀甚至有了輕生的念頭。好在,嗷嗷待哺的小生命一次次將她拉回了人間。張幼儀知道,有的人在有些時候,是連死都沒法選擇的,比如母親!張幼儀知道自己得收拾心情重新上路,為了讓自己銘記失婚時的這段屈辱,張幼儀為在德國出生的二子取了個有紀念性質的名字:彼得。對,彼得正是為了紀念自己在「圣彼得堡」所遭受的一切教訓。
張幼儀與徐志摩
恨和愛一樣,是世間最容易讓人成長的兩種存在。張幼儀對徐志摩有恨,她的恨在二子彼得不幸夭折后一度達到了頂點。如果徐志摩不將張幼儀母女拋棄在國外,彼得又怎會不到三歲就夭折呢?張幼儀在幼子過世后,嘗到了痛徹心扉的滋味。
也是這痛,讓她開始思考。這年,剛剛25歲的張幼儀,在痛失愛子后想明白了兩件事:第一,她的婚姻悲劇根源實際在自己身上;第二,有生之年她絕不允許悲劇在自己身邊重演。痛苦的背面是成長,成長后的張幼儀,慢慢 不再恨徐志摩,而只恨她自己!對,自己的婚姻,如果說自己完全沒責任,可能嗎?
實際上,在與徐志摩的悲劇婚姻里,張幼儀是有責任的。人說,婚姻中的第三者,恰恰來自婚姻本身,而與外界無關。在張幼儀與徐志摩的婚姻里,也是如此。如果,最初與徐志摩勢均力敵的她,在看到丈夫考上北大、留學美國之際,就意識到兩人的差距已拉大并通過不斷學習縮小差距。那麼,兩人又何至于最后落到「連話都說不到一塊呢」?
張幼儀一生本有無數次提升自己的機會,第一次是丈夫徐志摩考上北大時期,但無奈此時的她懷有身孕。如果說這一次,是張幼儀迫于無奈才不得已放棄與丈夫一同外出學習。那麼第二次,就恰是因為自己的選擇錯誤了。1920年,久與徐志摩分居的張幼儀前往歐洲與徐志摩團聚,此行還有一個目的,就是讓張幼儀也順帶學習新知識、長長見識,張幼儀自己也抱著這種想法。但到達波士頓后,因為租房距離遠等等原因,張幼儀為了替徐志摩考慮竟又一次選擇了「犧牲自己」 。為了讓徐志摩更好地學習,她包攬了所有活計,儼然一副要做老媽子的態勢。
張幼儀與徐積楷
人受到的尊重和她所做的事情得重要程度,從來是成正比的。你既然甘愿當老媽子,你的價值自己就是老媽子的價值。這點,張幼儀始終沒有想清楚,她天真地以為,徐志摩會感激他的付出。實際上,在中國,歷來少有男人能肯定女人對家庭的付出,何況喜歡激情、浪漫的徐志摩呢。張幼儀不知道,當自己選擇每日打掃衛生、圍著灶台轉的時候,她失去的不僅是提升自己的機會,還有徐志摩對她的激情。試問,有幾個男人,能長久對每日機械般重復各種瑣碎的女人:保持長久的興趣呢?
1920年底,徐志摩邂逅了前來歐洲游歷的林徽因。相比木訥的張幼儀,學識過人、聰慧異常的林徽因對于徐志摩有著致命的吸引力。很快,徐志摩開始偷偷與林徽因交往。而此時的張幼儀雖有察覺,卻無計可施,因為她連英文都看不懂,自然,對當時以英文信件來往的他們一無所知了。也是這以后不久,徐志摩向張幼儀提出失婚。
這場婚姻的最終瓦解,表面是外力,實際上卻與張幼儀自己有關。在7年的婚姻生涯里,正是因為張幼儀跟不上徐志摩的腳步,才讓他們婚姻本身有了裂縫、為第三者介入提供了可能。要知道,好的婚姻里,是從來不會有第三者的!
好在失婚后的張幼儀,最終在痛苦中明白了這所有。後來,在德國的張幼儀終于重拾了自己未完成的學業,在她的努力下,她終于拿到了她夢想中的學位。此時的張幼儀,和以前相比,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這變化,終究來得太遲。
時間回到1935年,這年徐志摩去世4年了。而張幼儀與徐志摩的長子徐積楷,也已經到了適婚的年齡,張幼儀依據兒子最初的要求,為兒子物色了一個「好看」的姑娘,這個姑娘是張幼儀牌友的女兒,名叫張粹文。
兒子徐積楷第一次看到張粹文后,就對她很是歡喜。1938年,張幼儀還在上海為他們操辦了隆重的婚禮。婚后,張幼儀時常告誡兒媳要不斷學習,「只有不斷提升自己的女人,才能把握生活的主動權!」張幼儀經常向兒媳灌輸這樣的理念。
為了避免兒媳婦重蹈自己覆轍,張幼儀甚至還為兒媳婦聘請了家教。她幫助兒媳學習了各種外文和其他課程,慢慢地在張幼儀的幫助和引導下,張粹文變成了一個既好看又有才的女人。
這以后,即使張粹文接連生育了三女一兒,張粹文和丈夫徐積楷的關系也一直很好。
張幼儀與孫子孫女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同樣是在生下兒子不久后,即1947年,徐積楷拿到了留學機會,他將前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和紐約布魯克林理工學院攻讀商科和土木工程。
得到消息的那段日子,張幼儀每晚都輾轉反側,她想起了自己:當年,也正是因為留學,她和丈夫的差距才越拉越大的!如今,兒子出國留學,家里四個孩子要照顧,留在家里的張粹文,勢必會重蹈自己覆轍,最終難逃被兒子拋棄的命運啊!
思考再三后,張幼儀竟做出了一個讓夫妻兩都詫異不已的決定,她說:讓粹文跟你去美國留學,你們兩一起學習,四個孩子,都由我一個人照顧。張幼儀的話音剛落,兒媳張粹文的眼淚就奪眶而出了。這以后,隨同丈夫一起留美的張粹文,進入了特拉法根設計學院學習時裝設計。她也始終沒有辜負張幼儀的良苦用心,經過不斷學習后,張粹文對于服裝美學有了自己獨到的見解與創意,她的設計作品還曾在紐約第五大道著名的Saks服裝店被展示。下圖,就是她設計的這款小碎花旗袍,色澤素雅,精致迷人。
張粹文與她設計的旗袍
這以后,直到兒子兒媳工作后的幾年時間里,一直都是張幼儀一人照顧著四個孩子。徐積楷夫妻兩留學的這年,四個孩子分別是6歲、3歲、2歲、1歲。
世人都以為被拋棄的女子是可悲的,但孰不知,任何時候,不管過往被拋棄的你有多慘,只要你有勇氣有決心,你都可以完成逆襲。張幼儀的人生就是明證,1953年,已經活通透的張幼儀在結束帶娃生涯后,邂逅了香港的蘇醫生,婚后,兩人一直甜蜜恩愛。1988年,88歲的張幼儀在兒孫的陪伴下安然離世,她墳前的墓碑上赫然刻著「蘇張幼儀」四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