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的實際掌權者——慈禧太后。
在她的治理下,清政府簽訂了無數喪權辱國的條約,至此清朝在國際上,徹底淪為了一個笑話。
原本還想著借助清朝自保的藩屬國們,也終于將清朝置于可有可無的境地。
究其根本原因,其實就在于清朝的荒唐,實在令人不忍直視。尤其是慈禧太后的所作所為,更是讓所有人都難以理解。如此愚蠢的一個人,竟然能夠成為一個國家的掌權者?
倘若她能夠將爭權奪勢的精力和能力分一部分到國家治理上,或許清朝的發展都不至于如此悲哀。然而慈禧終究是慈禧,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最大的笑話,也終究不是笑話。
當然,要說慈禧究竟有多荒唐,那還得有實際證據才行。歷史對一個人進行評判的時候,也終歸需要相應的事件加以佐證。
在這一點上,曾經慈禧在第一次見到燈泡時弄出的洋相,就足以證明其的愚蠢。只是讓人沒有想到,也不知是調侃還是嘲諷,慈禧對著燈泡喊出的兩個字,竟一直保留到了今天。
公元1852年2月,年僅17歲的葉赫那拉氏(慈禧)被選秀入宮,賜號蘭貴人。四年以后,因生下咸豐皇帝唯一的兒子載淳(即同治皇帝),葉赫那拉氏母憑子貴,順利晉升為懿貴妃。
而彼時咸豐皇帝體弱多病,再加上內有太平天國起義運動,外有英法聯軍入侵北京,這讓咸豐不得安排懿貴妃幫助自己批閱奏章。
不僅如此,咸豐還允許懿貴妃發表自己的意見。了解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人都知道,咸豐皇帝的行為,完全打破了后宮不得干政的規矩。只是大臣們十分不滿的同時,也無法對咸豐皇帝的決策展開有效反擊。
等到咸豐皇帝離世之后,清政府才形成兩派。一派以顧命八大臣為首,另一派則以慈禧、慈安以及恭親王奕訢為首。
原本在所有人看來,慈禧一方孤兒寡母,絕不會是顧命八大臣的對手,可誰曾想這一劣勢到了慈禧手中,反而成為了她的優勢。
公元1861年,利用顧命八大臣對自己的看輕,慈禧聯合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 ,徹底將權力集中到自己手中。等到1884年,又通過「甲申易樞」之變,成功罷免恭親王,從此開啟自己的獨裁之路。
很多人可能會比較疑惑,在慈禧掌權的過程之中,慈安又做了什麼呢?畢竟經過無數清宮劇的洗腦以后,清朝后宮的爭斗,那可不比朝堂之上的相互攻訐來得簡單。
事實上,慈安一直沒有自己的子嗣,所以慈禧生下載淳以后,兩人就都以扶持載淳當上皇帝為目標。等到后來慈禧奪權之時,年邁的慈安則選擇了退居幕后、頤養天年。
就這樣,憑借一次又一次的政治斗爭,慈禧將自己的政敵一一打敗。唯一能夠牽制自己的慈安又選擇主動放權,慈禧徹底成為大清王朝的實際掌權者。
無論是她的親生兒子同治皇帝,還是后來年幼的光緒皇帝,也都不過是慈禧手中的傀儡。
特別是光緒皇帝,他所主持的戊戌變法,完全由慈禧太后的心情所決定。當慈禧選擇支持,戊戌變法十分順利。可只要慈禧太后選擇反對,戊戌六君子就成了刀下冤魂。
眼見慈禧太后的權勢一步一步擴大,西方列強們自然也會有意討好慈禧太后。
當然,這里的討好多半是一些位卑言輕的洋人,只需要送上一些有趣的物件,再加上自己洋人的身份,都能夠從清朝獲取價值不菲的利益。
而西方列強的真正掌權者們,則不介意將慈禧培養為一個傀儡頭領,畢竟以中華之物力,接與國之歡心,誰聽了不會高興呢?
不過也正是洋人送出的諸多物件,才讓人感受到慈禧究竟有多愚蠢,清朝的思想又有多落后。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彼時洋人特意獻上照相機,希望能夠給慈禧太后拍照。
結果這位大清王朝的最高掌權者,卻愚蠢地認為照相機會奪走人的魂魄,讓人失去精氣神,以至于剛剛接觸照相機的時候,慈禧甚至還會敬而遠之。
好在隨著時間的推移,深受慈禧喜愛的四格格多次勸說慈禧拍照,這才讓慈禧逐漸放下了戒心。
不僅如此,四格格還告訴慈禧,在拍照的時候,只要喊一聲「茄子」,面部表情就會十分自然親切。
就這樣,但凡拍照的時候,慈禧都會下意識輕聲低語地說一句茄子。
原本這并沒有什麼問題,可如果連照相機都不認識,那就注定會鬧笑話。
果不其然,在慈禧六十大壽之時,慈禧心腹太監李蓮英與洋人一同準備給慈禧送上燈泡作為祝福的時候,她就誤以為突然亮起的燈泡便是相機的一種。
于是驚訝之下,慈禧突然喊出「茄子」兩個字。
看到慈禧沒見過世面的樣子,洋人不禁覺得好笑,可看到眼前這位大清實際掌權者,他終究還是給對方留了一點面子。
而李蓮英看到如此情形,悄悄告訴慈禧太后,此物名為燈泡,和照相機并不相同。
正常情況下來說,慈禧出了這麼大一個洋相以后,怎麼也該對李蓮英進行處罰才對。可誰也不知道李蓮英究竟說了些什麼,慈禧竟然高高興興地加入宴會之中。就連洋人都不禁疑惑,清朝人面不改色的本領,果然值得自己學習。
自那以后,慈禧出洋相的故事少有人知,「茄子」這兩個字倒是一直流傳了下來。尤其是拍照的時候,大家也都喜歡說茄子這兩個字。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已經不完全是因為茄子兩個字能夠讓嘴角自然上揚,拍攝出來的照片親切生動,更多的是一種儀式感。畢竟不說茄子,面部表情管理也沒那麼難。
值得一提的是,燈泡事件的背后,其實更應該受人關注才對。
要知道慈禧六十大壽之時,剛好處于中日兩國甲午海戰時期。
為了自己的壽宴能夠成功舉辦,慈禧竟不惜挪用前線軍費,這讓北洋水師面對日本海軍的時候,多次吃虧。
原本有很大機會取勝的北洋水師,也因此被日本海軍徹底覆滅。
清朝面對戰爭如此兒戲,反觀日本則舉國備戰,也難怪清政府會輸得干脆徹底。
后人因此對慈禧所作所為感到憤怒,不僅僅只是慈禧浪費國家財富,只為滿足個人私欲,更多的是她根本分不清國家和個人的重要性。
為了自己的壽宴,導致國家蒙受巨大的屈辱。將她永遠釘在恥辱柱上,絕沒有一絲一毫的不妥。
除此以外,當西方列強展現出一個又一個新物件的時候,慈禧從來沒有想過中西方的實際差距,已經遠比她想象的還要大。
彼時洋人上貢給慈禧太后的燈泡,早已在西方世界普及。甚至就發電支持燈泡運轉這件事情上,西方列強也做出了諸多改善。可清朝居然連什麼是燈泡都不知道,這樣腐朽的國家,和砧板上的魚肉已經沒什麼兩樣。
戊戌變法的失敗,是慈禧感受到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害而選擇中止。
在已經蒙受甲午戰爭恥辱的情況下,慈禧仍然不愿意做出改變,這也足以說明她已經腐朽到了骨子里。(甲午戰爭:1894年始,1895年《馬關條約》簽字結束;戊戌變法1898年)倘若讓她繼續執政清朝,更不知這個國家又會爛到什麼程度。
回顧歷史的時候,一個小小的細節,總能夠引出許許多多的歷史事實。
慈禧不認識燈泡,或許并不是她個人的錯。可如果不認識這背后代表的差距,那她難辭其咎。
清朝人民思想水平的落后和愚昧,從乾隆皇帝選擇閉關鎖國就已注定,可歷代皇帝,竟無一人打破這個束縛,實在令人意想不到。
而這也告誡后人,在屬于自己的安逸場所中怡然自得的生活,終究會被現實碾碎為塵埃。
無論哪一個國家,都必須要與國際接軌,與世界交流才行。否則等到別人堅船利炮,自己卻依舊只有長槍短箭的時候,那就是單方面的屠殺。
火燒圓明園、八國聯軍侵華,慈禧一直沒有被打醒,卻讓整個國家和民族陪她一共遭受苦難,著實可恨。
所以即便到了今天,哪怕我們經過多年的努力,已經成長為世界一流強國,依然需要繼續前行。
前車之鑒、后車之師,一個小小的燈泡,顯現出一個國家的愚昧與無知。在未來的發展進程之中,絕不能讓類似的情況再次出現。
當別人拿出某一通用物件,我們卻完全無法理解的時候,那將是多麼可悲的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