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這個混亂的時期,人才輩出。要說聰明有本事的人,諸葛亮當仁不讓,但是他聰明絕頂吧,還是被司馬懿氣個半死。所以最聰明的是司馬懿嗎?畢竟他司馬家才是這場曠日持久混戰中最后的勝利者。
但是,司馬家最后能勝出,還不是因為他們是跟曹操混的,所謂和蚌相爭,漁翁得利,司馬家其實就是那個漁翁而已,什麼基礎都是曹操一家給他打下的,他直接拿過來就好了。
當皇帝嘛,是要靠天時地利人和的。所以司馬家的成功運氣也占了不少,而真正有本事的人,不是看他贏了哪把大的,要從他經歷的每件小事看起,才能看出他真材實料。
魯肅就是這麼一個人。可能因為他低調,不爭不搶,總是吃虧,被人看不起和戲弄,但不影響他確實是個有本事的人。他要是沒兩把刷子,也當不上東吳大都督。
在影視劇里,魯肅看起來貌不出眾,本分和善,是個老好人的形象,其實人家從小好讀書,善騎射,且身材魁梧,并不是一個弱不禁風的儒雅書生樣。年少時,魯肅常召集鄉里的青少年一起練武。
魯肅善良是真的,周瑜為居巢長時,向魯肅借過糧食,魯肅慷慨地借了周瑜一整倉的糧食,有三千斛之多。
一斛是多少量呢?據《漢書.律歷志》記載:十斗為斛。三千斛就是三萬斗。漢朝一斗米是四斤,三萬斗米就是十二萬斤。
在那個年代,魯肅能大手一揮借出這麼多糧食,可見他家有多麼富裕,他有多麼大方和果敢。借糧后,周瑜感恩,二人從此結為好友共謀大事。
后來經周瑜引薦,魯肅也去投奔了孫權,很受孫權賞識。每遇到大事,魯肅都出謀劃策,且深謀遠慮,才智過人。
魯肅是個顧全大局的人,赤壁之戰前,魯肅去拜訪劉備,劉備想與孫權聯盟,于是和諸葛亮一起夸大曹操的軍力,打完仗之后還問孫權借荊州。
赤壁之戰,就是魯肅規劃和預測好的,借荊州,他心里也有一桿秤。說是借了荊州,實際只借了南郡和襄陽,等于是給劉備一點蠅頭小利,卻約束了東吳的勁敵之一,讓劉備老老實實將東吳當盟友,不做攻擊友軍之舉。
劉備一旦入了荊州,就會成為那棵招風的大樹惹曹操注意,而東吳便可暫保安全。不得不說,魯肅的眼光之毒辣。果然曹操立馬就去攻了荊州,一心想干掉劉備的他,還專門警告孫權不要插手。
劉備拿了荊州之后,就沒有要主動歸還的意思,后來他又攻下了益州,這時魯肅才上門來找劉備討還。
劉備推脫,假意說待取涼州后歸還。
魯肅見劉備無意歸還,就想去找關羽談談,便設宴邀請。關羽來是來了,但是商談間多次出言不遜,根本不把魯肅放在眼里。
當然了,關羽是劉備的手足兄弟,自然與劉備一個鼻孔出氣,一起欺負魯肅。
只是他們沒想過,魯肅表面上好欺負,其實是人家格局大,吃點小虧偽裝一下,目的都是為了孫劉的聯盟。
事實上,魯肅這次與關羽的會面并沒有《三國演義》中的那麼可憐無助。當時關羽領兵三萬,魯肅領兵一萬對峙,魯肅為了大局,邀請關羽單刀赴會,兵馬都置于百步之外。
見面會上,面對關羽的傲慢,魯肅多次指責,言辭色厲。此次見面不歡而散,荊州也沒要回來。可后來曹操又去攻漢中,劉備怕失去益州,又去求孫權,這次,雙方才協定,平分荊州。
魯肅那麼沉的住氣,不是因為他弱,只是他看的遠。
曹操雄踞北方,孫劉應當相互幫助,共同抗曹。雖呂蒙勸孫權早點除去關羽,但孫權還是聽了魯肅的話,維持孫劉的聯盟。
在長期戰略上,魯肅對東吳的規劃一直很清晰。周瑜也正是了解魯肅的為人和才智,臨死前才推薦魯肅接替自己為繼任大都督,魯肅給了孫權三分天下的策略。
《三國志》記載:「肅徑迎之,到當陽長阪,與備會,宣騰權旨,及陳江東強固,勸備與權并力。」
東吳若是沒有魯肅的對外周旋和對大局的籌謀,面對曹操如此強大的對手,不論是蜀漢還是東吳,早就被分開逐一擊破了。
可惜魯肅也死得早,他死后,孫權就沒有繼續執行他的策略了,取荊州、殺關羽,導致劉備舉傾國之力來攻,加上曹操,要不是有個陸遜在,東吳早就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