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歷史上有不愛美女的皇帝嗎?皇帝作為一國之君,除了處理朝政,治理國家,還有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繁衍后代,為皇室開枝散葉,壯大家族。所以他們必須不停地納妃,來為誕下皇嗣。
不管喜不喜歡身邊的妃子,一切都要以皇嗣為重。但南北朝時期就有個皇帝與眾不同,他幾十年不近女色,一心向佛,被人成為菩薩皇帝。
在平均壽命都不長的古代,他竟然活到了86歲,絕對是那時候的高壽人群了。
歷史上支持佛教的皇帝不少,可出家的沒見過,這位皇帝的做法算是開創了先河,這就是奇葩皇帝梁武帝蕭衍。
蕭衍,是門閥士族蘭陵蕭氏的后人,此家族起源于兩晉時期兩晉永嘉之亂時,遷至蘭陵郡,因為家族龐大且聲望高,所以稱蘭陵蕭氏。
蕭氏在漢朝時期有個非常出名的先人——漢高祖劉邦的丞相蕭何,算一算,蕭衍應該是他的第二十五世孫。
蕭衍是個有作為的人,梁國便是他建立的。一開始,他積極理政,加上他本來就博學多才,朝政治理的不錯,很長一段時間都維持的十分穩定。可是穩定了之后,蕭衍便開始倦怠了。
別的皇帝懶政,一般都是沉溺酒色,但蕭衍不同,吃齋念佛去了。他研究了大量的佛經和相關書籍,堅信遠離酒色葷腥,便可長。
于是他大興寺廟,不僅自己信佛,還號召臣子和百姓一起跟著他信佛。
皇帝一帶頭,寺院便在民間興旺起來。江蘇南京有座叫同泰寺的廟宇,就是梁武帝二年的時候修建的。
蕭衍對同泰寺喜歡到什麼地步呢?他在位四十多年,只要一不高興,就跑去同泰寺當和尚。
先后上演了四次出家為僧的鬧劇,每次都是朝中的大臣們,都要花大價錢把他這個皇帝,從寺廟中贖回來。
這麼執著出家的皇帝,真是封建歷史上頭一個,也是唯一一個。一邊出家一邊理政,如何治理得好國家?
而且出家人要求戒女色,可蕭衍是皇帝啊,為皇家繁育皇嗣的重任,壓在身上,他也不可能出家。
可蕭衍不管,他硬生生把三千后宮晾在一邊,自顧自地在寺廟里修行。他對僧人十分尊重,從來不以皇帝的身份自居。
他親迎高僧,為高僧斟茶,完全沒有一國之君的架子。
他還特令高僧,可以自由地進出皇宮為他講經,所有宮廷侍衛不得阻攔、為難僧人,否則便問罪。
在這樣的大力支持和推崇下,南朝的寺廟數量瘋漲。唐代詩人杜牧有首膾炙人口的詩《江南春》,就形容過梁武帝時期佛寺的數量。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那梁武帝「菩薩皇帝「的稱呼是怎麼來的呢?不是因為他多次出家,而是他在519年時,確實去寺廟受了戒。有了這樣正式的儀式,便表示菩薩接納這個弟子了。
527年、529年,蕭衍兩次去寺廟里過和尚生活,第一次去了三天就跑回宮了,大臣們以為他只是圖一時新鮮,并不放在心上。
可第二次,他居然在廟里呆了兩個月,這可把滿朝文武嚇壞了,皇帝這是要棄國家和子民與不顧呀!
臣子們連忙去寺廟跪著,求皇帝回宮主持大局。蕭衍表示得給寺廟納捐,臣子們趕緊掏錢,蕭衍滿意地跟大家回了宮。當然,回宮后也沒倦怠對佛法的研究。
十七年后,不知蕭衍哪根神經出了岔子,又想起出家的事情來。546年、547年,蕭衍又出了兩次家。
這時候蕭衍年紀已經大了,經不起折騰,他前腳去了廟里,朝臣們后腳就跟了過來跪在了門外。這兩次,朝廷贖他的錢花得更多了。
這些都是國庫的錢,也不知道蕭衍心不心疼,反正看著真金白銀抬進了寺廟,他才脫下僧袍穿回皇袍。
最后一次出家回去后,侯景之亂爆發,蕭衍再無力氣平定叛亂,第二年在囚禁中,一代開國帝王被活活餓死。自此,南朝的大臣們再也不用擔心皇帝會鬧著出家了。
不近女色不虧身體,戒酒戒肉,這些都是蕭衍能活到86歲的原因。但是叛亂之事,也跟他沉迷念佛,懶政有莫大的關系。
其實蕭衍多次出家,是想考驗臣子們的忠心,那個動亂的年代,他太害怕自己的皇位坐不穩了。
只是,用這種方法檢驗江山,不如好好治理朝政。這次叛亂,蕭家直到552年才收復健康,將叛變之人消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