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當一個全新的王朝建立并穩固后,接下來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發展,而是「清理」。
也許在征戰天下的過程中,曾經有無數功臣,都為君王提供過莫大的幫助,也曾在危難之際得到過君王的承諾。
但一個全新的國家真正建立后,以上都由皇帝決定是否作數。
封建專制主義的偏袒下,君王的決定無從抗逆。尤其像劉邦這樣的漢朝開國皇帝,壓迫、猜忌、殺害功臣們的時候,也沒人敢說他的不對。
只是劉邦是否真的殺錯了呢?于情理而言,或許是錯的,甚至不被絕大多數人認可。但就歷史發展證明來說,劉邦是正確的。
僅僅過去十五年的時間,曾經深受他信任的托孤大臣們,便將他的嫡孫,全部殺害。
公元前180年,呂后去世,這位劉邦之后的漢朝實際掌權者,終于放下身上背負的重擔。
然而呂后人生的結束,卻不表示漢朝風波的結束。曾經被打壓的漢朝大臣們磨刀霍霍,正準備開始各自的復仇。
也恰好是在這個時候,呂氏的諸侯王以及呂氏嫡系們,正在呂祿家中密謀造反一事,這讓所有大臣找到機會。
欲望本身沒錯,但在追求目標的行動過程中出現紕漏,那就不得不為自身的行為付出代價。
僧多肉少的局面,終于有了改變的機會,功臣們自然不會放過。
在周勃、陳平、陸賈等人的帶領下,呂氏一族全部被誅殺。可笑的是,在這整個過程中,呂氏內部竟然還主動為功臣們提供了機會。
彼時擁有北軍印綬的呂祿,本身就處于不敗之地。軍權在手,即便被大臣們苛責,也依舊有反制的實力。
可輕信好友,將足以決定生死的印綬,交給驪寄后,他便徹底成為了砧板上的魚肉。
刀鋒懸于脖頸之上,要不要揮下、什麼時候揮下,全由大臣們決定。總之,功臣們擁有兵權,呂氏一族再無任何機會。
那麼就彼時的權力傾軋而言,周勃、陳平等功臣僅僅只是針對呂氏族人,這和劉邦的子孫又有什麼關系?
即便在行動過程中,或有意、或無意地誤殺了一兩個劉氏嫡系血脈,也不至于夸張到全部誅殺。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原因就在于功臣們,并未因呂氏的覆滅感到滿足,當刀鋒上還沾滿鮮血的時候,他們便忍不住揮向下一個群體。
用心狠來形容功臣集團,反倒是一種貶低。想要將權力牢牢掌握在手中,想要讓朝堂之上,再無其他的聲音,必須要做到斬草除根才行。
為什麼這些人能夠如此殘忍,原因就在于周勃、陳平等人擔心會出現「即長用事,吾屬無類」的局面。皇帝長大后,自己處境位置尷尬,于「黨爭」不利。
于是周勃、陳平等人開始想辦法,合情合理地殺掉漢惠帝所有子孫,便對外宣布:
少帝及梁、淮陽、常山王,皆非真孝惠子也。呂后以計詐名他人子,殺其母,養後宮,令孝惠子之,立以為後,及諸王,以彊呂氏。
意思是說現存的幾個劉邦嫡系,都不是他真正的子孫,全都是呂后包裝出來的皇親國戚,不值得任何信任。
至于動機,原因就在于呂后,想要讓呂氏一族真正的壯大。潛移默化中,漢家天下,或許就會變成呂氏王朝。
只要稍微留心思考就會發現,陳平、周勃等人的措辭,漏洞很大,呂后即便造假子,也不可能連續造出六個,這不是此地無銀三百兩?
然而時不待呂,權力之所在,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很多人或許會想,既然功臣們將劉邦嫡系殺完了,那誰來當這個皇帝。倘若從功臣集團中選擇,豈不成了明目張膽地造反。
別說朝堂上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其他大臣,不會答應,各地的藩王大機率也不會答應。
為此,功臣們只好將自認為更好掌控的劉恒接入宮中,讓他繼續做明面上的傀儡皇帝。嫡系都不是對手,旁系又如何逆天改命。
劉邦殺功臣,韓信、韓王信、英布、張耳等等,所有能夠威脅到漢朝的封疆大吏,幾乎都被殺完。
可劉邦卻沒能勠力誅殺,朝堂功臣,歷史最終證明他的選擇沒有錯,只是劉邦沒能明白,中央集權不僅是個人的集權,更是朝堂的集權。
當斷不斷,必受其亂。他自己能夠躲過災禍,子孫卻沒這個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