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圣祖康熙皇帝晚年因繼承人問題導致出現了諸子爭位事件,民間則稱之為「九子奪嫡」。主要是康熙比較年長的九個兒子即長子胤禔、次子太子胤礽、三子胤祉、四子胤禛即雍正、八子胤禩、九子胤禟、十子胤誐、十三子胤祥、十四子胤禵九人參與爭位事件。最后通過激烈的競爭,清世宗雍正皇帝勝出繼位,但是隨著雍正繼位之后,他對當初參與爭位的兄弟們也進行了殘酷的打擊。
那麼站在現代人的角度去想,康熙這些參與爭位的兒子們為什麼非要去爭奪那只有一個名額的皇位,他們身為皇子如果放下野心當一個逍遙富貴的王爺不香嗎?
答案當然是不香了,如果可以一生無憂無慮的當富貴逍遙王爺,他們又何必去爭呢?清朝的王爺可不是無憂無慮的,而且清朝初期和中期皇子也不是都能獲封王爺,所以只有成為皇帝或者成為皇帝的親信才能逍遙富貴。
清朝的初期和中期皇子們想獲封為王爺只有恩封和軍功,恩封就是指受到皇帝的加恩而被封為親王,軍功則是指立下軍功才能封王。
就像康熙第十子敦郡王胤誐就屬于恩封王,胤誐本人并不是很受康熙的喜愛,但是他的母系家族勢力很強大,康熙是看在他母系家族的勢力背景才恩封他為郡王。
胤誐的生母是溫僖貴妃鈕祜祿氏,而鈕祜祿氏正是康熙初期四大輔臣之一遏必隆的小女兒,遏必隆的大女兒是康熙的第二任皇后孝昭仁皇后,換言之康熙既是胤誐的老爹也是大姨夫。
遏必隆的家族勢力很強大,他的老爹額亦都是清朝開國五大臣之一,他的母親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女兒穆庫什公主,因此遏必隆就算是努爾哈赤的外孫,與康熙的老爹順治皇帝是表兄弟,論輩分是康熙的表叔,換算下來胤誐外公的外公和爺爺的爺爺都是同一個人,那就是努爾哈赤。
所以遏必隆家族在當時是很強盛的豪門家族,胤誐背靠著母系遏必隆家族,那自然會被康熙高看一眼,因此胤誐的初始封爵直接就是郡王。也正是由于胤誐母系家族勢力龐大,所以胤禩在爭位時才能把胤誐籠絡過來。
其實康熙對自己兒子的封爵比較吝嗇,他第一次冊封諸子封爵時,只有年長的皇子受封爵位,但是也只有老大胤禔和老三胤祉有跟隨他親征蒙古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的軍功才被封為郡王,而像老四雍正、老五胤祺、老七胤祐、老八胤禩四人則只被封為貝勒。
胤誐是在康熙第二次冊封諸子爵位時直接被封為郡王,他沒有軍功,也沒有出眾的能力,直接就從郡王起步,這就是康熙看在他母系家族的面上對他的恩封。當時一同與胤誐封爵的皇子還有老十二胤祹,而胤祹的情況與胤誐差不多,二人所差的就是母親而已,就因為胤祹的母親定嬪萬琉哈氏家族出身低微,所以胤祹只被封為貝子。
在清朝初期和中期之后天下日漸太平,也沒有太多軍功可以刷了,想通過軍功獲封王爺的路徑幾乎就被堵死了,所以也就只剩下恩封了,而恩封不外乎深受皇帝喜愛和勢力背景強大,不是每個人都有胤誐這樣的老媽,因此就只能靠著討好皇帝,讓皇帝喜愛這條路來封王了。
就看康熙那些老來子,康熙去世時他們年紀小,即便對皇位構不成威脅,在雍正朝被封為親王的人都很少。
這些康熙的老來子包括二十子胤祎、二十一子胤禧、二十二子胤祜、二十三子胤祁、二十四子胤祕這五人。而在這五人中,除了最小的胤祕因為是老幺兒,被雍正當兒子一樣寵愛被封諴親王之外,其余四人的封爵都只是貝勒,胤禧是在乾隆時期獲得乾隆的喜愛才被封了一個慎郡王。
所以就看這個情況,康熙的這些兒子們就算不參與爭位,想當一個富貴閑散的王爺也不太可能。
那麼不當王爺,安安穩穩當一個貝勒或者貝子總可以吧,但是要知道皇子們從小在皇宮中長大,那錦衣玉食啊,在皇宮中有他們的皇帝老爹承擔這些費用,可是皇子成年分府治事后,就得靠自己掙錢養活自己了,之前他們在皇宮中的錦衣玉食到了外面就得用真金白銀去買了,沒有爵位收入怎麼養活自己啊。
這里簡略說一說清朝的爵位收入,在清朝親王收入最高,是每年一萬兩銀子加一萬斛祿米,而且有兒子以后可以向宗人府申報親王世子,這個親王世子每年還有六千兩銀子和六千斛祿米的收入,一個親王也就意味著每年能有一萬六千兩銀子和一萬六千斛祿米的收入。
而郡王收入就比親王低了不少,郡王每年收入只有五千兩銀子和五千斛祿米,郡王可以向宗人府申報郡王長子,這郡王長子每年有三千兩銀子和三千斛祿米的收入,加起來也就等于郡王每年能收入八千兩銀子和八千斛祿米,比親王少了一半。
貝勒每年只有兩千五百兩銀子和兩千五百斛祿米收入,貝子就更慘了,只有一千三百兩銀子和一千三百斛祿米,康熙時期皇子們最低封爵也就到貝子,再往下的爵位收入待遇就不詳細的說了。
所以就看親王和貝子的待遇就相差了十倍以上,而且清朝時期如果皇子不獲得封爵就等同于閑散宗室,在康熙時期閑散宗室可是每年一分錢收入都沒有的,一直到乾隆中期時,乾隆覺得閑散宗室太過窮困潦倒了,才特意下旨給閑散宗室每年發放三十六兩銀子和四十三斛祿米的低保,讓他們活得體面一些。
當然,皇子肯定要比閑散宗室待遇強一些,因為皇子在成年后搬出皇宮分府治事時,內務府會賞賜給皇子一些皇家產業,比如當鋪、田莊這類產業,皇子們如果沒有封爵收入就得依靠內務府分撥的產業維持生計,而內務府分的產業也看皇子受不受充,如果是皇帝十分寵愛的皇子,分的產業就會多一些,或者像胤誐那樣母系家族勢力強大,也會多分一些,如果這個皇子不受皇帝寵愛,母系家族還比較低微,那麼分到的產業就十分少了,日子也就過得比較清貧了。
就比如康熙第十三子胤祥,當初在一廢太子胤礽時期,胤祥失去了康熙的寵愛,曾被圈禁過一陣,因此康熙兩次大冊封諸子爵位時,胤祥都沒有封爵,而且胤祥的生母敏妃章佳氏出身低微,就這樣失去康熙寵愛,生母家族地位還不高,所以胤祥分府治事之后獲得的產業很少,胤祥在康熙時期日子過得比較清貧。
但是雍正繼位后胤祥就迎來了人生巔峰,由于胤祥是雍正繼位的鐵桿支持者,因此雍正繼位之后投桃報李,胤祥被封為怡親王,再加上胤祥辦事認真負責,對雍正是鞠躬盡瘁,因此雍正特別喜愛和信任胤祥。
雍正經常擔心胤祥在康熙時期日子過得太清貧,怕他錢不夠花,于是經常隔三差五找理由賞賜他錢財,每次賞賜都至少五萬兩銀子起步,讓內務府承包了他的怡親王府六年的花銷,還賞賜他雙王俸祿。在胤祥去世后,雍正還特意加恩胤祥的怡親王爵位享受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待遇。
要知道清朝的爵位是世襲遞降制度,就是每傳承一代人就要降級承襲爵位,比如老爹是親王,那麼兒子繼承爵位就只能是郡王,要降一級傳承爵位,親王爵位起始的后人一直降到鎮國公不再遞降,清朝只有極少數的親王獲得了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待遇才能不用降級承襲爵位。
所以皇子們就是為了錢也得爭取繼承皇位或者幫助與自己關系好的兄弟繼承皇位,只有這樣才能確保自己的子孫后代永遠享受榮華富貴。
雍正和胤祥屬于是九子奪嫡的勝出者,所以胤祥才能獲得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還能讓自己的子孫后代一直享受榮華富貴與大清共存亡。而如果勝出的是老八胤禩,最后胤禩繼位的話,那麼對胤禩幫助最大的老九胤禟最后就會享受到和胤祥一樣的待遇了。
清朝的爵位傳承世襲遞降,也就代表著每代人的收入都會遞降,要知道這些皇子們生下來就奢侈慣了,而且開府治事后他們的花銷也很大,即便是成為王爺不能像胤祥那樣時常獲得皇帝各種賞賜,僅憑親王的收入也難以讓子孫后代富貴無憂,除非像康熙第五子恒親王胤祺那樣。
胤祺在康熙時期就被封為恒親王,由于為人忠厚善良頗受康熙喜愛,雍正繼位之后,雖然胤祺在九子奪嫡時期保持了中立,但由于胤祺的同母弟弟胤禟是雍正的政敵參與了爭位,因此雍正對胤祺算是不好不壞,賞賜也不如康熙時期。
但是胤祺非常勤儉持家,為人簡樸,善于攢錢,他的兒子弘晊也傳承了他的家風,當時弘晊傳承爵位時,雍正特意加恩允許他這一輩不用遞降襲爵,他直接承襲了恒親王爵位,收入算是還可以了,可他的生活還十分勤儉。
據《清史稿》記載:恒恪親王,仁皇帝孫也。幼襲父爵。性嚴重儉樸,時國家殷盛,諸藩邸皆畜聲伎,恢園囿,惟王崇尚儒素。其俸粢,除日用外,皆置買田產屋廬,歲收其利。人以吝嗇笑之,王曰:汝等何無遠慮?藩邸除俸粢田產外,無他貸取之所,不于有余時積之以待后人之儲,則子孫蕃衍時,將何以為析產貲也?」然諸邸以驕奢故,皆漸中落,致有不能舉炊者,而王之子孫富饒如故。人始識王之先見也。
這意思就是說當時的王公貴族們都嘲笑弘晊吝嗇,弘晊卻反諷他們沒有遠慮,在世襲遞降傳承爵位幾代人之后,很多當時的王公貴族家族已經家道中落,甚至吃不起飯了,而胤祺的后人一直到晚清時期都只能承襲鎮國公爵位了,但是他們的家族還十分富裕,就是因為胤祺和弘晊父子勤儉傳家的家風。
所以從胤祺這就能看出來,清朝的王爺可不是富貴無憂,他們為了子孫后代著想都得精打細算的過日子,否則就可能出現富不過三代的悲劇了。想要富貴無憂,讓子孫后代都富貴綿長,那就得要麼當皇帝要麼像胤祥那樣幫助雍正爭位,才能確保子孫后代富貴無憂。因此利益也是驅使這些皇子們積極爭位的因素。
皇帝的兄弟畢竟對皇位威脅很大,因此清朝的皇帝對近親宗室頗為提防和猜忌,為了讓這些皇室近親沒有精力覬覦皇位,皇帝就經常把一些繁瑣閑雜的差事交給他們去辦,而且辦這些小事還經常會被皇帝找茬,甚至因為一些小事受到罰俸、降爵甚至圈禁的懲罰。
看一看清朝歷史上的高級宗室,除了像胤祥這樣極受皇帝寵信和喜愛的人,大多都被或大或小的懲罰過,被懲罰的錯誤也是有大有小,大的被扣上謀逆的大罪,小的諸如朝會上交頭接耳、站錯位置,書寫文書時寫錯名號,這些都會受到懲罰。
就像康熙第十二子胤祹,他生性比較低調內斂,在九子奪嫡中也一直保持中立,雍正繼位時為了籠絡人心特意把他從貝子爵位晉升為履郡王。但是胤祹的岳父是康熙臨終時的顧命大臣大學士馬齊,因此胤祹也比較讓雍正猜忌。
胤祹被封為履郡王不久,雍正就以他負責撰寫乾隆的老媽鈕祜祿氏晉封熹妃的冊文中把姓氏錯寫成了錢氏為罪名,將他貶為鎮國公。可見胤祹即便沒參與爭位,想做一個無憂無慮的富貴王爺也得被雍正猜忌和敲打。
還有康熙第二十子胤祎,由于是老來子,他也沒資格參與競爭皇位,所以他本來只是想當一個富貴逍遙快活的皇子。雍正在他成年后冊封他為貝勒,但是很快雍正讓他去看守老爹康熙的清景陵,在深山里護陵可不是什麼好差事,一心只想富貴逍遙快活的胤祎當然不肯去了。
于是胤祎就以生病為借口拖延不去,雍正一看胤祎就是故意不想去找借口,因此很生氣一怒之下將胤祎貶為輔國公。
當然,胤祎這也是自找的,他這種情況違背雍正的皇命,已經涉及到了他不服從皇權的問題了,如果你和皇帝關系親密,這個事皇帝可能不追究,但是很明顯胤祎并不受雍正待見,那他這個不服從皇權就可能上升到他不擁護雍正了,那雍正自然得嚴懲他。
所以看看這些就能明白,即便不參與爭位,想當一個富貴逍遙快活的皇子也很困難,畢竟身在皇家一不小心就得挨收拾,皇權面前是毫無親情可言的。
所以說康熙的這些皇子們是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和子孫后代的利益才必須爭位,就算他們不爭位,像胤祺、胤祹、胤祎這樣也沒法活成富貴逍遙快活的王爺,只有像胤祥那樣才能真正的富貴安穩無憂,其實爭奪皇位就像是一場豪賭,賭贏了沒準單車變汽車,不賭的話也不會好過到哪去。總之就是生在皇家最無奈,在皇家就不用想著能無憂無慮的生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