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民國轶事
後宮秘史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匯
历代皇帝
野史分享
三國風雲
趣闻历史
史料记载
古墓文物
全部
    
乾隆刁難劉墉:大清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劉墉的回答絕了
2023/02/02

在電視劇中, 劉墉智勇雙全,足智多謀,是乾隆跟前頗受寵信的一代能臣,百姓們感念劉墉的功勞,紛紛親切地稱呼他為 「劉羅鍋」

不過伴君如伴虎,在皇帝跟前辦事,那就是將腦袋別在了褲腰帶上,稍有不慎就是砍頭的大罪。

據說,有一次乾隆想試探劉墉是否有真才實學,于是就問他:大清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而劉墉的答案可謂是別具一格,令人欽佩,那劉墉到底說了什麼?

能臣劉墉

劉墉出身名門望族,其父是位列 「五閣臣」的劉統勛,在父親的庇佑之下,劉墉的仕途順風順水,很快便當上了當時江蘇省的二把手。

作為「關系戶」的劉墉,并不是大家想象中的那種紈绔子弟,相反,劉墉的才能十分出眾,經他手的案件沒有一次順應人情,沒有一宗違背法理,深受當地百姓的愛戴。

在劉墉的職業生涯中,處理過最出名的案件,就是大名鼎鼎的 一柱樓慘案,其規模之大,涉及人數之多,讓人瞠目結舌。

也正是因為這樁案件,讓乾隆認為劉墉是他的鐵桿忠臣,開始對劉墉委以重任。

乾隆作為歷史上有名的詩人皇帝,最大的愛好就是吟詩作對,他的一生寫了四萬首詩,但沒有一首得到了文學界的認可。

不過這并不影響乾隆喜歡擺弄文采的習慣,他常常給大臣們提出一些難題,要求他們為自己答疑解惑。

而乾隆提問的角度也十分清奇,很多大臣答不上來,只能畏畏縮縮地向乾隆求情,這個時候,乾隆的虛榮心就會得到滿足。

巧對乾隆

這一天,正好是劉墉在乾隆身邊陪駕,乾隆看著這個號稱 「在世包青天」的臣子,興致一下子就來了,他問劉墉:「聽說你的才能十分出眾,那你可知道

大清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

要知道在那個時代,可沒有現代這麼發達,有著各種各樣的登記軟件,每一戶的人口都在政府的管控之中。在古代,新生兒不需要辦理出生證,而去世的人也不需要注銷身份證,這就讓統計人口變得難上加難。

況且,即便是政府每年都會人口普查,但在沒有電子設備的情況下,光靠人力是難以做到精準調查的,所以乾隆的這個問題,根本就沒有答案,這是擺明了要存心刁難劉墉。

若是劉墉胡編亂造一個數字,乾隆第一時間就會知道,這樣一來劉墉就犯了欺君大罪,稍有不慎腦袋就得搬家。

若是劉墉閉口不答,那就證明他并沒有真才實學,乾隆自然就不會再對他青睞有加,失了圣寵就等于是毀了自己的未來。

這對劉墉來說無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戰,周圍的人都在等著看他的笑話,他們認為這樣的問題劉墉是不可能回答上來的,不曾想劉墉只是淡然一笑,說道: 「回稟陛下,我大清朝一年死十二個人,生一個人。」

周圍的人聽到劉墉的答案,無不感到震驚,乾隆更是大怒道:「偌大的清朝,怎麼可能只出生一個人,死十二個人,你這簡直是一派胡言!」

劉墉回答道:「陛下息怒,臣所說的一年生一人,是指生肖屬相一樣的人,就如今年是馬年,那這一年出生的孩子不都是屬馬的嗎?臣認為他們就可看作是一人,而死亡十二人也是這個道理,無論去世的人再多,他們的屬相都只會是十二個,所以臣才會說一年死亡十二人。」

乾隆連連點頭,笑容爬上了臉龐,不過他還不盡興,決定再考考劉墉,乾隆又問道:「你說說這京城每天迎來送往,會有多少人進出?」

劉墉思索片刻,回答道:「依臣之見,是兩人。」

乾隆聽后哈哈大笑,反駁道:「劉愛卿好好看看周圍的人,光是這些人回家都不止兩人了吧,你可別再拿屬相之說來糊弄朕。」

劉墉也笑了笑,說道:「臣說的兩人,是指男人與女人,這普天之下還會有第三種人嗎?所以京城不管進出了多少人,都只會是男人和女人。」

乾隆聽到劉墉的解釋,頓時樂開了花,大笑道:「劉愛卿果然才思敏捷,是個妙人啊!」

劉墉憑借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又一次化解了危機,從劉墉巧對乾隆的故事中就可以看出,想要在社會中立穩腳跟,智商與情商缺一不可。

呂布和黃忠兩人,誰的箭術更高?二人根本不在一個級別
2023/08/09
萬歷皇帝為何近30年不上朝?打開他陵墓的那一刻,才知道另有隱情
2023/08/03
宋太宗強幸小周后,讓畫師當場作畫,為此李煜寫了一首詩流傳至今
2023/08/03
歷史上真實的晴川:是康熙厭惡的兒媳婦,雍正登基后將她挫骨揚灰
2023/08/03
歷史上真正的甄嬛:一生無寵靠兒子笑到最后,死后拒絕與雍正合葬
2023/08/03
秦瓊兒子墓出土,揭開唐第一猛將身份:不是李元霸,更不是尉遲恭
2023/08/03
史上最牛和尚:權傾朝野玩弄公主和女皇,因太囂張32歲被亂棍打死
2023/08/03
北魏高皇后遷葬遇詭事:一丈長的大蛇趴在棺上,蛇頭刻著「王」字
2023/08/03
收復新疆時,左宗棠下令:不留生俘、降了也殺!換來30年的安定
2023/08/03
三國中被劉備、諸葛亮嫌棄的大將,卻能輕松斬殺徐晃,他有多厲害?
2023/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