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君王一代臣,代代君王用弄臣。每更換一個皇帝,手底下就會換一批大臣。無論皇帝賢明還是昏庸,朝堂上都會有弄臣的身影存在。
可作為康熙、雍正、乾隆 三朝元老,從員外郎升遷至直隸總督的 李衛,顯然不是弄臣。這不,后世以 能臣評價,結果雍正皇帝去世以后,乾隆皇帝年間,卻發生了不一樣的故事。
奇人李衛
三十一歲的某一天,李衛于家中游玩之際,突然起了當官的心思。家里財產殷實、遠近聞名,可自己三十而立卻沒有一番事業,實在是有些汗顏。
恰逢康熙五十六年,清朝國庫逐漸空虛、國力也逐漸衰弱。原本只能通過科舉做官的路子,也變得越來越廣,買官甚至從「地下」轉到了地上。
只是換了個說法,人們稱其為 「捐」。就像讀書人的事情,怎麼能叫做「偷」呢。
不管怎樣,官職最終到手,李衛也終于有機會大展拳腳。他似乎天生就是做官的人才,尤其和金錢打交道的過往,更令他比普通官員多出許多世故。
舉一簡單的例子,曾經一位王爺每次收繳銀兩的時候,都會將其中一部分貪污到自己口袋里面,并且還將其稱為 「庫平銀」,也就是照例損耗的銀兩。
礙于王爺的身份,加上巧立名目的說法,也沒誰敢當面指出。可雍正皇帝明確下令,全國范圍內禁止貪污,這可怎麼辦呢?
李衛不僅沒有上門找這王爺麻煩,反倒是統計了王爺每次貪污的銀兩以后,光明正大地將這部分錢財擺在柜台前面,標清某某親王贏錢。
如此一來,銀庫內外所有人都知道這件事情,搞得王爺也十分尷尬,終于不敢再行貪污之事。
也正是因為這件事情,雍正對李衛刮目相看,并且逐漸提拔李衛。到了最后,捐錢買官的李衛反倒成了雍正時期最兢兢業業、鞠躬盡瘁且剛正不阿的官員。
反倒是讀了一輩子圣賢書的學子中,出現不少貪官污吏。就封建王朝的社會背景來說,也不知是好事還是壞事。可如此優秀的官員,又在乾隆時期遭遇了什麼呢?
乾隆時期的李衛
乾隆執政前期,李衛盡心盡力地工作,一直被乾隆看在眼里。對這位前朝的老官,乾隆十分喜愛與敬重,不僅如此,出于他三朝元老的身份,以及乾隆年間做出的諸多貢獻,乾隆還專門賞賜了 四團龍補服。
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這份榮譽的重量,舉兩個例子大家就能明白。其一,是通常只有親王和君王的補服,才被統稱為 「四團」,就連貝勒都只被稱作 「二團」。
其二,縱觀滿清兩百七十多年的歷史,只有 五位漢臣獲得過這份榮譽。中興四大名臣之中,曾國藩和李鴻章,都未曾獲得。
可君王的心思不能猜,到了乾隆中后期,這位皇帝開始不干實事,成天想著游山玩水、巡游江南。
這樣一來,曾經的實干派代表李衛,也就成了乾隆皇帝眼里的沙子。雖不至于到要想方設法將其除掉的地步,可下屬一直出功出力,豈不是顯得乾隆「無能」。
好在李衛非常機敏,感受到乾隆有意無意制造出的小摩擦以后,漸漸明白這位皇帝心里究竟在想什麼。
自己年事已高,既然皇帝已經給出暗示,那他也不能不懂事。于是尋個機會,李衛主動辭職,君臣雙方都有面子。
于是乾隆沒有繼續刁難,李衛得以安享晚年。可誰也沒能想到,在李衛死后,被乾隆皇帝下令,以總督例賜予厚葬,謚號敏達,但不久,乾隆皇帝卻在游玩途中后悔。
甚至對李衛給出最終評價: 「任性驕縱,非公正純臣」。原來,彼時乾隆微服私訪之際,碰巧發現老百姓在廟宇之中給李衛的雕像上香。
天子之民不拜天子拜臣子,簡直是大不敬。妒火中燒的乾隆,瞬間忘記李衛從康熙五十六年至今,做出的無數功績,直接用一句話,將李衛一生的全部榮譽抹除。
倘若不是李衛已經逝世,乾隆甚至有可能當場命人拿他問責。后世常有人評價乾隆,和康乾盛世基本沒什麼關系。
其原因也就在于此,不思進取、不能容人還肆意玩樂。積攢數十年的財富揮霍一空,實在算不上真正的明君。
反觀李衛,一生游走于官場風波,將官場事務處理干干凈凈的同時,竟還能做到全身而退。僅憑這一點,他就已經超越了中國古代封建歷史中的,絕大多數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