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再過一些年郭德綱逐漸引退,郭麒麟上位以后,公司體制管理一定會是根本和核心。但是傳道授業,仍可能在一部分人這里存在師徒關系。
在古代,師父是要管著徒弟吃喝拉撒,徒弟藝成,則要養師父老,這就是家庭關系的一種延伸。但是畢竟不是血緣關系,存在人心隔肚皮的狀況,所以師父要考察徒弟人品,要鉗制徒弟的能力。
武術圈里從前還有「收回本事」這個行為,現在當然沒了,亂象叢生。
德云社是一個公司,王惠是董事長,請各位自己想想,自己一年能見幾次自己的董事長呢?自己的部門里面,是不是分成了大大小小的小團體呢?
如果有晉升機會,是不是紅了眼睛使勁鉆營各種陰招往同事身上招呼呢?
共患難易、同富貴難,人的想法不可能永遠不變,競爭無處不在,這其中不可能沒有絲毫惡意的成分,即便是再好的兄弟或再恩愛的夫妻,也很難做到完全和諧,凡事不能過于理想化。
有老郭鎮場,至少近些年應該不會出亂子。但以后的事誰能說的準呢?
2、1995年,郭德綱含恨離津。其中一誘因,是與其口盟師父楊志剛交惡。離開師父后,老郭再去天津別的社團,頭一天人還要他,第二天就讓他別來了。從此,老郭在天津便少了立足之地。更有票友茶余八卦,說老郭早年買一錄音機,經常四處「偷師」,因此才練就無數經典老段子,雜融眾家之長為一爐,引來天津主流相聲界不滿。所以,老郭組「德云社」后,每每到天津邀請同行助場,就有老先生從中作梗,死活不允許自己徒弟去幫忙。
來北京「爭食」后,身為天津人的老郭,說的又是一嘴撂地相聲,同樣受北京主流相聲界排擠。其中一大分歧,就是廟堂與江湖之爭。
1951年,老舍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介紹北京相聲改進小組》,稱「相聲中的諷刺,也是一種宣傳利器」。
后經侯寶林等大師凈化,北京主流相聲拋棄臟活兒,一路從草根文化拔高到殿堂藝術。「歌頌相聲」興起,大部分說相聲的進入曲藝團,都有了鐵飯碗。老郭本來也貪圖這碗飯,結果人家不要他。
為了找個落腳的去處,老郭只能回歸劇場。體制里的人,紛紛對其側目。
3、德云社成員學歷:
于謙北京電影學院(一本)
高峰天津農學院(二本)
孫越中國農業大學(985)
鄭好中國人民大學 (985)
李云杰中國政法大學(985)
欒云平清華大學(985 top2)
劉鶴春山東工藝美術學院(一本)
閻鶴祥北京工業大學(211)
曹鶴陽中央民族大學(985)
郎鶴炎北京工業大學(211)
姬鶴武北京工業大學(211)
董九力北京印刷大學(一本)
楊九郎北京城市學院
李九天北京印刷大學(一本)
劉九思奧克蘭商學院
孫九香北京航空航天大學(985)
何九華中國傳媒大學(985)
尚九熙北京服裝學院(一本)
看出來了嗎?能鎮得住這一幫高學歷的老郭真不容易!
更何況遼東的二人轉意圖東山再起,東吳的脫口秀磨刀霍霍,西安苗裔割據關中,津南諸侯朋黨林立貌合神離,叛教而去的劍宗諸徒冷箭難防。
倘若郭德剛不再鎮守,德云之天下豈不危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