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民國轶事
後宮秘史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匯
历代皇帝
野史分享
三國風雲
趣闻历史
史料记载
古墓文物
全部
    
印度洋打撈出了明代石碑,包含三種語言,內容翻譯后,才知鄭和下西洋的真實目的
2023/03/28

明朝永樂三年,三寶太監鄭和率領浩浩蕩蕩的船隊從南京出發,朝著茫茫西洋一路南下。

自此,為期28年的鄭和下西洋正式開啟。

鄭和下西洋在中國、乃至世界航海史上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圍繞它的討論和研究也從未停止,其中爭論最激烈的莫過于下西洋的意圖。

1911年,印度洋港口打撈出一塊鄭和下西洋時期石碑,經過研究和翻譯后, 世人才終于得以弄清鄭和七下西洋的目的...

探訪建文帝下落

公元1399年,明惠帝朱允炆改元建文,野心勃勃的燕王朱棣趁著侄子的帝位尚未坐穩,徑直揮師南下。

三年后,南京城被攻陷,明帝易主,明成祖朱棣登基。

不過,明成祖雖說坐上了帝位,但朱允炆卻在動亂中不知去向,這讓他寢食難安。

民間對于朱允炆的探尋,始終未曾中斷。

永樂三年,三寶太監鄭和奉命南下西洋。

而后七次下西洋,鄭和船隊足跡遍布太平洋、印度洋沿岸三十多個國家,最遠一度抵達東非、紅海地區。

那麼,明成祖究竟為何命令鄭和七下西洋呢?

很長時間以來,外界對此眾說紛紜。

據嚴從簡《殊域周咨錄》記載: 從化年間,兵部尚書項忠曾命人探尋鄭和下西洋的檔案,結果在皇城內并未找到任何記錄。

後來才知道,是車駕郎中劉大夏以「鄭和下西洋」于國家無益為由,將所有檔案付之一炬。

自此,鄭和下西洋的歷史記載便沒有了資料考證,數百年的下西洋動因猜測也隨之展開。

結合當時的明朝朝局,以及明成祖朱棣對朱允炆的追查,人們自然而然將下西洋的目的,與探尋朱允炆結合了起來。

《明史》中也曾有過記載,認為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尋找朱允炆蹤跡,防止其暫避海外,日后伺機復辟。

清朝政治家張廷玉在《明史》中記述: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命鄭和等通使西洋。」

《明史》主編萬斯同、明末著名學者趙士哲、以及大批在明史研究方面頗為權威的專家,均有類似說法。

古籍中記載: 「惠帝或云遁去,帝疑之,譴頒御制諸書,遍行天下州郡縣邑...傳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譴內臣鄭和數輩泛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釋。

意思是傳聞朱允炆在戰亂中逃走,朱棣明令詔書各地探訪,後來傳言朱允炆到了海外,于是朱棣派遣鄭和等人數次下西洋尋找,仍然沒有找到其蹤跡,朱棣這才放下心來。

這是鄭和第六次下西洋歸來發生的事,所以民間傳聞鄭和下西洋是為了探訪朱允炆的推測,是順理成章的。

不過從明人的著述中看, 「蹤跡建文」不過是鄭和船隊的一個附帶任務,而非主要目的。

在使團中,鄭和甚至沒有安排專門的人員尋找朱允炆,只有少數幾人知此事。

從時間和局勢上推斷,鄭和最后兩次下西洋時,朱棣已經坐穩皇位長達二十余年,此時仍然費心費力南下西洋尋找朱允炆,顯然已經不必要。

因此推斷,探訪朱允炆絕非朱棣主要意圖。

相較于此,反倒是弘揚國威、鞏固統治的說法更為可靠。

弘揚國威、清除匪寇

其實,朱允炆可能會流落海外的問題之所以產生,與當時東亞、東南亞地區的局勢脫不開關系。

彼時中國東南沿海、南洋群島一帶,局勢動蕩不堪,戰亂四起,各種反明勢力、盜匪武裝、地方豪強、亡命之徒層出不窮,甚至海外勢力也在此盤根錯節。

這些人時不時聚眾鬧事,做出打家劫舍、霸占島嶼、為禍一方的亂舉。

胡惟庸案敗露后數年,朝廷方知其勾結國外,與外人里應外,圖謀政變,僅這一件事,就使得明政府在東南亞的外交關系深陷泥潭。

安南政權伺機擴張侵略,數次侵擾廣西、云南一帶,明朝西南邊境局勢緊張。

一起起明朝使者被殺害事件的爆發,顯示著大明朝的威望正在逐步下降,這引起了朱棣的重視。

另一邊,中亞帖木兒帝國發兵二十萬來襲,一心幫助元朝復辟,此時大明江山岌岌可危,朱棣不得不騰出手來嚴陣以待。

他統籌全局,將東南亞邊境問題與北部帖木兒入侵作為一盤棋走。

其中,鄭和下西洋就是想要恢復與東南亞各國的關系,重振大明朝威望。

從海運方面解決外部危機,不失為一步好棋。

然而,還未等帖木兒帝國大軍到來,其國王便暴病身亡,帖木兒國內大亂,東征明朝之舉就此夭折。

此時鄭和下西洋尚且未成行,不過即使北部邊境問題高枕無憂,鄭和仍然沒有打道回府的意思,反倒是維持了原先的西洋計劃。

另一方面,相較于東南亞眾多撮爾小國,大明朝的實力無疑要雄厚許多。

經歷三次南下西洋后,東南亞和南亞地區的沖突問題幾乎被平息,不過,鄭和依舊沒有停止自己的西洋之行,明成祖朱棣也并未阻止。

顯然,此時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已經不僅限于平息邊境沖突,弘揚國威、宣德化而柔遠人才是主要目的。

從鄭和船隊愈發深遠航路也可以看出,明朝此時的注意力已經放寬到印度洋、非洲地區。

所以, 鄭和后期的主要任務,是抵達印度洋、甚至越過波斯灣,向更遠的世界航行。

當然,除了弘揚國威、平定邊境叛亂,關于鄭和下西洋目的,還有發展海上貿易、尋找海外仙人等猜想。

只不過,大多數說法只是后人的推測和臆想,并無事實材料支撐。

直到1911年,印度洋港口一塊石碑的現世,終于為揭開鄭和下西洋目的提供了參考依據。

布施錫蘭山佛寺碑

1911年夏天,一位名叫托瑪琳的炮艦工程師,在斯里蘭卡南部港口城市高爾發現了一塊黑色石碑,石碑長4.9英尺、寬2.6英尺、厚5英寸。

石碑頂部兩側呈圓拱形,上面刻有二龍戲珠的浮雕,周遭飾以花紋,背面光滑平整,沒有任何文字, 但石碑的正面卻雕刻著整整齊齊的數排文字。

經過初步判斷, 這些文字包含三種語言,分別是漢語、泰米爾語、波斯語。

石碑的出現引起了斯里蘭卡歷史學家的濃厚興趣,他們開始破譯石碑上的文字,并邀請印度的考古學家前來鑒定。

碑上的中文經由英國駐北京大使館工作人員破譯后,被送往斯里蘭卡。

雖說石碑經受多年海水侵蝕,表面損壞嚴重,但專家們仍然成功還原并翻譯出了主要內容。

據悉,這是一塊名為 《布施錫蘭山佛寺碑》的石碑,此碑正是鄭和下西洋期間所刻。

據史書記載: 「永樂七年,鄭和二下西洋,在錫蘭山佛寺內廣施財物,最后攜該寺珍藏佛家至寶佛牙回到大明。」

明成祖朱棣將佛牙請到皇宮供養,而鄭和為了紀念此事,則是命人刻碑將此記述了下來,這塊碑就是後來的《布施錫蘭山佛寺碑》,錫蘭也就是現如今的斯里蘭卡。

石碑的出現,多少能夠為推測西洋之行的目的提供參考。

據悉, 鄭和之所以對錫蘭山的寺廟廣為布施,是希望寺廟內的僧眾能夠為過往的船只祈福,保佑他們在海上的平安。

從鄭和此舉可以看出,其西洋之行多少具有結交外邦、與他國友好往來的意思,另外,鄭和使用三種文字篆刻碑文,也體現了與其他民族人民友好交流的意愿。

至于碑文上的內容,大意是中國皇帝聽聞了釋迦牟尼在錫蘭山的巨大影響,特意派遣鄭和通達此處,供奉大量財物,鄭和船隊之所以能戰勝許多危難安全航行,多虧了佛祖賜予的神圣力量, 所有人類都由佛祖保佑,才能生活在幸福之中...

總而言之,無論是中國方面的史書記載,還是石碑本身篆刻的內容,都體現了鄭和想要與外邦交好的意愿,這也是大明朝當時的對外主張。

換言之,這便是鄭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而且是為數不多有資料考證的推斷。

結語

世人對鄭和下西洋的討論與研究從未停止,探訪建文帝、尋求對外貿易、弘揚國威、平定邊境動亂、與各國建立邦交關系,每種說法都有自己的理由。

不過就當下我們掌握的情況來看, 「蹤跡建文帝」的目的顯然無法成立,最多算得上附帶任務。

解決大明朝與邊境各國沖突的目的,在前三次鄭和下西洋后也早已蕩然無存。

此后鄭和四次下西洋,如果僅僅是為了宣德化于阿拉伯、非洲國家,與其建立友好往來關系,似乎又顯得有些興師動眾。

鄭和下西洋到底是否還存在其他不為人知的目的,誰也無法得知。

但可以肯定的是,關于鄭和下西洋的研究和討論,注定不會輕易停下。

相信在未來的某一天,人們能夠徹底揭開鄭和下西洋的真實意圖。

呂布和黃忠兩人,誰的箭術更高?二人根本不在一個級別
2023/08/09
萬歷皇帝為何近30年不上朝?打開他陵墓的那一刻,才知道另有隱情
2023/08/03
宋太宗強幸小周后,讓畫師當場作畫,為此李煜寫了一首詩流傳至今
2023/08/03
歷史上真實的晴川:是康熙厭惡的兒媳婦,雍正登基后將她挫骨揚灰
2023/08/03
歷史上真正的甄嬛:一生無寵靠兒子笑到最后,死后拒絕與雍正合葬
2023/08/03
秦瓊兒子墓出土,揭開唐第一猛將身份:不是李元霸,更不是尉遲恭
2023/08/03
史上最牛和尚:權傾朝野玩弄公主和女皇,因太囂張32歲被亂棍打死
2023/08/03
北魏高皇后遷葬遇詭事:一丈長的大蛇趴在棺上,蛇頭刻著「王」字
2023/08/03
收復新疆時,左宗棠下令:不留生俘、降了也殺!換來30年的安定
2023/08/03
三國中被劉備、諸葛亮嫌棄的大將,卻能輕松斬殺徐晃,他有多厲害?
2023/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