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當代,人們崇尚和平發展,在世界范圍內但凡有一丁點的戰事,就會引發軒然大波。
在以前這是難以想象的,國家與國家之間常年戰亂,根本沒有一個穩定和平的發展環境。
在2000多年的封建統治中,多數朝代都被外族入侵過。
北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朝代,當時國家的統治者重文輕武,讓中國在與外族的戰斗中屢屢吃虧。
而當時影響中國最多的一個外族契丹,就曾讓北宋王朝痛疼不已。
可是,當時這個屢屢侵犯北宋的契丹,又是現在的哪個民族呢?
說到契丹這個民族,喜歡看武俠小說的,想必會立刻想起那個大英雄喬峰吧。在金庸老先生的筆下,喬峰這個契丹人胸前紋著一個大狼頭,擁有一身不俗的武藝。
在小說中,是喬峰憑借一己之力,將意欲侵犯大宋的契丹大軍給阻擋下來,這才讓大宋王朝的百姓免于涂炭。
且不論喬峰的事是真還是假,就光從契丹進攻大宋來看,此民族戰力非凡。
要是自己沒有強大的實力,尤其是軍事實力的話,契丹人怎麼可能來侵犯大宋以卵擊石?其實,中華文明5000年,還真沒有多少外族的實力強過我們的。
想要強大,就先得有強大的經濟實力作為支撐。
而北宋王朝統治時期,整個國家的經濟蓬勃發展,要論其經濟實力,比那個小小的契丹不知道要強多少倍。
但是很可惜,整個大宋王朝就凸顯了四個字,重文輕武。
在這種思想的主導下,大宋王朝的軍隊數量不足,戰力低下,各方調兵遣將極為困難。
而契丹屢屢騷擾北宋,與大宋王朝這種自我束縛的思維有極大的關系。不過,這只是契丹將大宋王朝當成待宰羔羊的原因之一。
在那個時候,軟弱無能的大宋王朝是腹背受敵,金、西夏、遼等族人,對大宋王朝枕戈待旦。
這些族人大都驍勇善戰,他們善于騎射,仗著利刀快馬,成為了大宋王朝的心頭大患。
可能會有人問,既然要說契丹,為啥還要提到其他民族呢?
大家有所不知,這個遼國,就是由契丹人建立的。
契丹人重視軍隊發展,對于大宋王朝這塊兒大肥肉,他們覬覦已久。根據歷史古籍記載,契丹人一直盤踞在中國的北方。他們所盤踞的大部分地區,就是如今被俄羅斯和外蒙古統治的。
在唐朝衰敗之際,契丹人卻發展神速。
公元947年,契丹人正式建立了「大遼」。在此之前,契丹人憋足了一股子勁兒,掃除了國內阻礙自身發展的多股力量,因此可以集中精力發展自身。當然,唐朝最后經過戰亂,過渡到了北宋時期,而遼國此時已經發展到了相當地步。
試想一下,對于剛剛建立不久,又那麼不重視軍事的北宋來說,簡直就是唾手可得。
契丹人所占據的地方位于北方,那里常年寒冷,雖然面積大,但是不利于糧食生產。所以一心想要攻打北宋的契丹,漸漸的積蓄力量,夢想著有朝一日能壓倒北宋。
所以,在北宋王朝統治時期,國人其實都活在契丹人的威脅之下。
北宋王朝也知道這個情況,日夜在提防著北方這個大國,國內的百姓對契丹人很是畏懼。
為了提防著這個北方大國,北宋愣是將大部分的兵力,都用在與契丹接壤的邊界。雙方是誰都看誰不順眼,誰都看誰不服氣,可誰都沒辦法拿對方怎麼著。
有很長一段時間,宋遼兩國之間像是在平行發展。
北宋難以去除這個威脅,而契丹人也無十足把握一舉拿下北宋。雙方就這樣耗著,相互盯著對方,卻又沒有一方先出手。
至于後來的事兒,大家應該就知道了。金人漸漸壯大,就在遼國也就是契丹人的眼皮子底下。
最后,這個漸漸壯大的朝代,竟然將遼的生存資源給擠壓殆盡。
金人想要發展壯大,就要有充足的地盤、糧草,要有足夠的金銀首飾。要知道,契丹人的國土要比那個小小的金要大得多,這正巧應證了那句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吧。
金人一方面欺負著大宋王朝,另一方面對遼人大肆殺害。因為遼國太大了,所以,金人并未將契丹后裔屠戮殆盡。
部分存活下來的契丹人,最后也不得不分批逃難。
在有關契丹人後來的記載中,大部分契丹人進入了當時的高麗半島,也就是朝鮮的統治范圍,還有一小股潰逃的人加入了後來的元。
這部分人加入朝鮮之后,漸漸地與當地的居民通婚,共存,成為了朝鮮族的一部分。同時,他們也將自己所掌握的先進制造技術,先進的冶煉和種植技術傳播到了當地。
而進入元的人就沒那麼好運了。
元朝在擴張的時候,將自己勢力范圍涉及到人種大致分成了四種。外族人在元朝人眼里,統統要比本族人地位低下,所以他們可能受到了不公的待遇。
誰都不會想到,之前稱霸亞洲北部的這樣一個大國,竟然會甘愿加入小小的朝鮮。
要是創立遼國的那些先輩們知道后,會不會被這群不成器的子孫給氣暈過來。
正如小說中記載,在北宋時期,所謂的中原華夏人對那些外族人,尤其是契丹人痛恨至極。
在歷史當中,小小的朝鮮民族在發展歷程中,曾出現過很多次的民族融合和變遷。
要是沒有這些民族融合和變遷,那麼朝鮮的發展進程還會再度推遲。
其實歷史發展到現在,在常年戰亂、多次人口遷移、通婚政策等因素的影響下,哪個民族都很難有純正的族人了。
在此基礎上,民族之間的界限也沒有那麼強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