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武皇帝愍中國罷勞,無安寧之時,乃遣大將伏波、樓船之屬,滅百越七郡。——劉歆評價漢武帝
漢朝開國時,劉邦等人吸取了先秦時期的治國經驗和秦朝治國理政的教訓,決定繼承秦國「郡縣制」的方式來治理國家,但為了政治穩定偏遠地區依然采取「分封制」。
起初「郡國并行」的制度的確存在其積極意義,但到了漢武帝時期大局面已經發生變化,為了改變諸侯對中央政權的威脅,漢武帝劉徹在前人的基礎上實行了「推恩令」。
就這樣,中央集權不斷的加強,地方諸侯的權力不斷被削弱。
俗話說「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當削藩的政策向下推行的時候,下面的地方官員又會怎樣應付呢?
有一個人努力生孩子,先后生了120多個,別人都笑話他愚昧無知,豈料多年后其才此人才是最高明的。那麼,這其中有著怎樣的故事呢?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
劉邦建立漢朝以后,對外緩和漢朝與匈奴、南越之間的關系,對內平定了各方叛亂,使得國家政局趨于平穩。
外部穩定以后,劉邦開始與大臣商議如何制定國家制度,以便于劉氏江山的統治。
我們知道,秦漢之前一直沿用的是西周時期的分封制,也就是將一些皇親國戚、歷史功臣和先皇子弟等,分封到除周王畿以外的大部分地區。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
分封制度有一定的好處,因為王都的周圍基本上都是自己的親戚,可以保護君主的安全與統治。
但是也有弊端,分封出去的人不一定全都效忠于君主,在這個制度中貴族在自己所管轄的區域里有著極大的權力。
他們除了每年回到王畿向君主述職以外,幾乎不受任何的管束,甚至可以擁有自己的軍隊,這在王權集中的大趨勢下無疑是一顆定時炸彈。
幾百年后,西周的滅亡也是因為各個諸侯的野心逐漸擴大,進而相互征伐而造成的。
到了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嬴政就發現了分封制的壞處,他認為分封制弊大于利,不再適合繼續推行,于是便采用了一種新的政策叫做郡縣制。
始皇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後來又有所增加)。
這一制度與諸侯制最大的區別便是中央可以直接管理地方,地方只有郡和縣這兩層政權機構,同時地方官員的權利也被大大的縮減,更不可能有自己的軍隊。
如此一來,中央對于地方的掌控力就大大增強了,內部反叛的行為也就減少了許多。
到了漢高祖劉邦時期,劉邦認為秦始皇雖然暴政,但這個郡縣制確實是個好制度,于是郡縣制就這樣沿用了下來。
不過,漢初的情況比較復雜,為了穩固局勢立邦把靠近長安的區域實施郡縣制,遠離長安的地帶實施分封制,剛開始以異姓王為主,後來全部改為了同姓王。
漢高祖劉邦死后,漢惠帝、漢文帝和漢景帝在聽從祖制的基礎上,不斷的削弱藩鎮勢力以防不測,但依然沒能避免歷史上有名的「七國之亂。 」
請誅晁錯,以清君側。
漢武帝時期,「郡國并行」之地依然不符合潮流,此時朝堂之上有一位官員叫做主父偃,他知道漢朝的多個君主對于削藩這件事極為看重。
漢景帝時期,因削藩不力而導致的「七王之亂」,更是讓漢武帝感到不安。于是,主父偃就向劉徹進言「推恩令」的相關政策,漢武帝聽后十分贊同。
按照主父偃的建議,規定最開始分封的諸侯王死后,他的嫡長子繼承王位,其他的子孫也都可以分割諸侯的一部分土地成為列侯,由郡守統一管轄。
藩國始分,而子弟畢侯。
推恩令是在郡縣制的基礎上提出的,表明原本只有一個子孫能夠分得的土地,現在可以由多個子孫分配,這些不斷被劃分的各個諸侯國隸屬于郡來管轄,其地位也就相當于一個縣的地位。
漢武帝發布這樣的政令,目的就是使得諸侯國越分越小、勢力越來越小,從而加強中央集權削弱藩鎮勢力。
朝廷頒布了這樣的政策,各個諸侯國的諸侯也知道漢武帝這樣做的用意,大家內心都在暗暗盤算該如何是好。
諸侯的一些兒孫知道這樣的政策對自己有利,尤其是那些不是嫡長子的人,他們認為皇帝這樣的政策是對自己的照顧,讓自己也能夠成為一個列侯。
當時,庶子們不僅不反對漢武帝,反而還對他更加愛戴,這就有點類似于我們現在所說的「被別人賣了還幫別人數錢」的傻孩子。
大國不過十余城,小國不過數十里。
各諸侯國的王侯絞盡腦汁想要對付中央的政策,可后院卻失了火,自己的孩子拎不清楚,還幫著漢武帝來對付自己。
當然,這也在漢武帝考慮的考慮之中,每個人最先考慮的都是自己的利益,「推恩令」實施的可以說比較順利,也被后人稱之為天下第一陽謀,明知道結果卻毫無辦法來抵擋。
不同于其他諸侯的抓耳撓腮,有這麼一位諸侯聽說了推恩令之后拍手叫好,甚至在以后的日子里生了一百二十多個孩子,也就是說他本來的一塊土地最后被分割成了一百二十多塊。
他為什麼要這麼做呢?這其中又有什麼道理呢?這個諸侯的名字叫做劉勝,同樣是漢景帝的孩子,與漢武帝劉徹是同父異母的兄弟,更是他的哥哥。
不過,劉勝雖說也是個皇親國戚,但他的地位實在不高。首先,劉勝生母的地位不高,位份上只是個美人。其次,劉勝本人性格怯懦,多次面對他人奚落卻始終不敢還嘴。
但也正是因為劉勝有這樣的性格和背景,漢武帝才對他格外寬厚。
由于前朝「七王之亂」的影響,漢武帝即位后不斷有人向他進言各個諸侯國的過失,劉勝是個好色之徒自然在被彈劾的名單里。
然而,他的聰明之處就在于會示弱,以打消漢武帝的疑慮并尋求漢武帝的同情。
中山王只管奢侈淫樂,不輔佐天子安撫百姓。
某次在一場宮廷宴會中,劉勝伴隨著裊裊樂聲低聲啜泣,引來了漢武帝的關注,劉勝就將地方官員對于自己這個諸侯的欺壓全部告訴了漢武帝。
漢武帝雖然想要削藩,但是在他看來君就是君、臣就是臣,臣子是不可以侮辱君王的,劉勝身為皇親國戚遭到羞辱,實在是丟了天子的顏面。
再加上劉勝在漢武帝心里一直是個懦弱的形象,于是劉徹就決定廢除官吏可以檢舉各諸侯的制度,還加強了對于諸侯的禮遇。
從這件事我們就可以看出來,劉勝也許不是真的怯懦,而是為了活命才展現給世人這樣一個形象,推恩令出現之后,從劉勝一系列的做法更是向我們印證了這一點。
劉勝得知推恩令頒布后,稍加思索就決定了自己以后的道路,他力支持漢武帝的舉措,天天流連在后院嬪妃身邊,後來一共生了一百二十多個孩子。
這件事在當時很不受其他各個諸侯的贊同和理解,甚至還經常被吐槽,可多年后再回過頭來看這件事,就能明白劉勝當時為什麼要這樣做了。
因為只有跟隨漢武帝的步伐,只有聽從漢武帝的圣旨,他才能夠好好活下來。劉勝終年五十三歲,一共在王位做了四十三年,死后謚號為靖、史稱中山靖王,也就是劉備的祖上。
總的來說,史書評價「勝為人樂酒好內」,但劉勝又怎麼會是一個只知道貪圖美色的王侯呢,他如何不知道漢武帝的小心思,所謂大智若愚就是指劉勝這樣的人,而他也成為了諸多藩王中得以善終的人。
對此,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
參考文獻:《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