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于謙,郭德綱口中的八大鐵帽子王之一綠帽子王,還有一項隱藏技能
2022/03/09

有人說于謙是德雲社最大的寶藏男孩,還有人叫他德雲社的「相聲皇后」、「第一捧哏」。他興趣很廣,是資深搖滾迷,穿上皮衣就變身個性Rocker,還很喜歡擼貓、養狗、養馬,甚至在北京給自己蓋了個寵物樂園,叫做「天打雷劈寵物樂園」。

但很快你就會知道,于謙還有個隱藏標籤——美食家。

愛玩兒是一種態度,會玩兒是一種學問,兩者加起來,生活就能咂嚰出滋味兒了。

郭德綱曾說:于謙家裡有錢,是當年八大鐵帽子王之一綠帽子王。1969年,于謙出身在一個條件優渥的家庭。父親是油田的老總,母親是煉油廠的專家。

因此,富二代于謙小時候日子過得美滋滋的。他家住在北京最著名的官園花鳥蟲魚市場附近,他有空就往那跑,年紀輕輕整天顧著遛鳥、鬥蛐蛐,是街坊鄰居眼裡的紈絝子弟。

12歲那年,于謙喜歡上了相聲,一拍腦門就不顧家人壓力,退學去曲藝團學藝。可在老師看來,于謙「死羊眼一張臉,身上板嘴裡顫」,哪哪都不行,根本不是學相聲的料。

兩年過去,他還是不開竅。老師不想他浪費時間,邀請團領導一周後來看他表演,如果還是不行,就要他回家找別的出路。

當時于謙水準確實不行,但他人緣好,有學長不忍心,決定幫幫他,就帶著他刻苦練習。學長把棍子放旁邊,說錯一句打一下。于謙硬生生練出來一段,留了下來。他也開了竅,越練越好,逐漸小有名氣。

可那時相聲行業正開始走下坡路,為了生計,于謙踏入了影視行業。可能你不知道,他從不起眼的小角色開始演起,跑了十幾年的龍套。期間,為了提升演戲水準,他還去讀了北京電影學院的導演專業。終于,去年他主演了一部青春電影,還得了最佳男主角,算是再次逆襲了。

看到這,相信大家也發現于謙是個做什麼就像什麼的人,但他最大的特點,還是愛玩。在他眼裡,玩可不是玩物喪志,而是玩物明志,喜歡什麼,就鑽研到極致。他從小喜歡動物,夢想成為一名動物飼養員,長大後就在北京大興蓋了個寵物樂園,養了大大小小數千隻動物。

他喜歡喝酒,認為「吃是很性感的事情」,喜歡食物,更愛探究食物背後的故事。在這本《于謙小酒館》中,他坦言自己喜歡喝酒——從十三四歲的時候就開始喝,甚至有一次因為喝的太嗨誤了演出。

但他從來都不承認自己有酒癮。他說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喝酒是在享受喝酒的那份愜意勁兒;其二,享受跟朋友聚會的時候喝酒的那份融洽。

這也是這本書的內核,我們吃的不僅是食物本身,更是將食物和生活、歷史結合,感受人間的溫情,享受通過食物傳遞的愜意,和對生活的用心與尊重。

提起《于謙小酒館》的書名,你可能會想起日本導演北野武曾經寫過一本自傳,叫做《北野武的小酒館》。兩人有類似的經歷,北野武也是相聲出道,後來做了演員,有著傳奇的一生。

讀北野武的這本書,你會感覺和作者在深夜的小酒館相對而坐,窗外寒風陣陣,各自拿著一杯酒,用自然隨意的口吻聊天。他毫無保留地談論了自己對生死、教育、人際關係等方面的看法。語言風趣,卻有些沉重,像是喝了杯威士忌,在食道擦出一溜火花,啟發人思考生命的本質。

但這本《于謙小酒館》更接地氣,你仿佛和作者並肩在北京深巷行走,各自手提一瓶啤酒,走走停停,放鬆又愜意,滿眼人間煙火,隨時準備停在路邊小攤小嘗一頓。

讀這本書,你能夠看人們如何在艱苦條件下從食物尋找安慰,看不同飲食文化如何相融,看不同朝代如何通過食物在人身上留下烙印,看豐厚的飲食文化底蘊如何托舉起我們現在的生活,看人們透過食物表達出的對生命與生活的熱愛。

相聲的本質是讓人放下煩惱,這本「相聲味十足」的書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于謙的文風放鬆幽默,字字句句表面談的食物,核心是人間溫情,無比親切,讀完你會忍不住大吞口水,心情愉悅又放鬆,每一個毛孔都熨貼舒暢。燃起對生活的熱愛和滿足感,渴望悠閒自在、有滋有味地快意生活。

于謙的這本書設置很巧妙。書名是《于謙小酒館》,書裡的目錄如同酒館的功能表,按照「下酒菜、硬菜、火鍋、主食……」分為章節。每一章節又囊括幾道有代表性的食物,生動有趣的話語,細緻入微的描述,像是把一盤澆了熱油滋滋作響的水煮牛肉端到你面前,惹你胃口大開,口水直流。

現在我們就一起推開「于謙小酒館」的門,來一桌風味獨特的美食,享受一頓又講究又接地氣的盛宴吧!

先點下酒菜。咱們很多朋友喝酒時不重視下酒菜,溜肉片、木須肉……什麼菜都能下酒。但于謙總結:下酒菜一般就是有嚼頭、有味道,邊喝邊吃,還吃不多、吃不飽,不耽誤後邊吃飯的,這樣的菜,下酒最好!

他認為吃,咱們得講究點,不能像外國人,坐那兒要紮啤酒擺在桌上,幹喝,用聊天兒下酒,一坐一下午。于謙自己就有一道挺費勁的特色拿手下酒菜,叫做肉皮凍兒。

每年春節,他會買一個豬頭,整個劈開、剃好,把裡邊的骨頭弄出去,肉啊皮啊留下來,要是不夠,再擱倆肘子、倆豬蹄這些帶皮的東西,都放進去。肉少皮多,都熬化了,擱上蔥薑,大料,再擱青豆,黃豆,水疙瘩,青蘿蔔,胡蘿蔔,香乾,這些東西切成丁擱裡頭一塊兒煮。東西煮熟,再結成凍,把上面的油撇掉,拿刀拉著,一塊一塊地拿到案板上切成片兒,蘸著醋、蒜吃。

聽著是不是就胃口大開?別人一疊花生米打發了,于謙這道講究的菜,也能讓我們看出他對食物的態度,不湊合不偷懶,肯鑽研。幾年前有句很火的話說,房子是租來的,生活不是。哈哈,在于謙這裡,食物是買來的,但是美味是自己創造的。

除了肉皮凍兒,爆肚兒也是不錯的下酒菜。于謙介紹說,爆肚兒早年間又叫做窮人樂。

為什麼叫窮人樂呢?那時候窮人吃不起正經肉,爆肚兒算是頭蹄下水之類的東西,便宜,花不了幾個錢就能解解饞,樂呵樂呵,所以叫窮人樂。

可不像現在,過去吃爆肚兒的,都是拉車的車夫、趕車的車老闆、煤鋪裡邊搖煤球的,這些下苦力的人。他們兜裡有倆閒錢了,找個小攤兒,來盤爆肚兒,弄張大餅,就著一吃。錢再多點的,來二兩老白乾、燒刀子,算是改善生活了。

但是我們都知道,爆肚確實好吃啊。因此那時候,也有些有身份的王爺、貝勒,吃膩了山珍海味,又怕跌份,就故意穿著破爛衣服溜出來冒充窮人,只為坐在攤邊吃一口爆肚。

還有,現在咱們大家喝酒,都願意吃鳳爪,但是于謙介紹說,二十年前,可沒人拿雞爪子當好東西。他說自己小時候寫作文,寫做好人好事,把雞腿讓給父母,自己啃雞爪,也算是個備用套路。

後來呢?有人給包裝了包裝,雞爪子升級成了鳳爪,也就逐漸火了起來。雞爪火了以後,鴨子也跟著走運,身上的零碎也跟著走紅。就拿現在特別火的鴨脖來說,據說是1991年,武漢有位四川廚師,怕顧客等位時間長,沒事幹,就把當時最不值錢的鴨脖子拿各種香料做了,免費送給大家吃。沒想到挺受歡迎,索性飯館不開,轉型專做鴨脖子了。估計這位廚師當年自己也沒想到,他發明的鴨脖子最後能火遍全國,一下子還就火了這麼多年。

說起喝酒,人們總習慣想到擼串。但于謙告訴我們:在八十年代,羊肉串才開始在全國流行。而那時候賣羊肉串的小販,都願意守著加油站。

這是為什麼呢?守著加油站多危險啊?

因為當時的司機都是大款,只有他們才捨得花錢吃這東西。以前流行過一陣互相尊稱「師傅」。比如你迷路了,正好對面來個人,就可以跟人家說:「師傅,勞駕,我打聽個道兒……」師傅這倆字,真正指的就是是司機師傅。

俗話說,油門一踩,黃金萬兩。80年代司機這職業含金量高,慢慢地,「師傅」就成了對別人的尊稱。

從燒烤扯到「師傅」一詞的來歷,這能夠看出于謙知識面特別淵博,這也是這本書的特點,能夠讓你增長見識,對文化的變遷有著更深刻的理解。

下酒菜這一章裡,于謙還談到了有趣的「丸子鄙視鏈」。他說最底層的,是乾炸小丸子一類的「經濟適用丸」。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丸子最開始,就是拿下腳料做的。豬牛羊身上有大塊的好肉,也有邊邊角角、筋頭巴腦的地方,這些地方好歹也是肉,不能隨便扔了不是?古人就把這些零碎肉集中起來,剁巴制巴,加上各種作料,發明瞭丸子,好吃還不浪費。

高檔一些的,就是南煎丸子,是道大菜,都是專門挑的好豬肉、後臀尖,製成肉餡兒,加蔥薑末、鹽、黃醬、料酒、香油、高湯、水澱粉、雞蛋清調味。攪和勻了,用手攢成雞蛋那麼大的肉團,下油鍋煎。傳說,溥儀皇帝的父親,就特別愛吃這道菜。

南煎丸子是各路丸子的頂配,普通人一般吃不上,就能吃豆麵丸子湯或者牛肉丸子湯解解饞。說到丸子湯,于謙講了個好玩的詞——「滾蛋湯」。不知道你發現沒有,許多地方會把「丸子」叫做「圓子」或者「團子」,這是因為「丸」和「完了」的「完」是諧音,人們認為不吉利,所以就改掉了。

據說,有的地方辦紅白喜事的時候,上的最後一道菜必定是一大大碗公丸子湯。這個意思就是告訴吃席的人,菜已經上完了,你要是吃得差不多,屁股別那麼沉,該走就走吧。後來,人們就戲稱「滾蛋湯」了。

除了上面的這些,于謙還特別愛用豆腐作為下酒菜。他說:我愛吃豆腐。但您注意,我這吃豆腐不是那個「吃豆腐」——吃豆腐經常被引申為「佔便宜」,這種意思打哪兒來的呢?打豆腐西施那兒來。

他講了一個故事,說是古代有一個漂亮女孩,開了一家豆腐坊,別家的豆腐都賣不出去,就女孩這家火,男的都願意排著隊來。不為買這豆腐,就為了看看這女孩,和她搭句話。時間長了,人們就給這女孩起了個外號,就叫豆腐西施。

男人們的媳婦知道後,但凡家裡男人回來晚點,拎著他們就問:你幹嗎去了?是不是又吃豆腐去了?于是,吃豆腐這詞兒,從這裡開始有了佔便宜的意思。哈哈,下次你聚餐點豆腐時,可以在餐桌上給朋友分享下這個故事了。

下酒菜就說到這裡,接下來,我們上硬菜吧。

說到硬菜,我們總習慣性想到「雞鴨魚肉」,嗯嗯,于謙也把「雞」作為硬菜的排頭,說:「雞鴨魚肉」,從這個順位上您就能看出來,但凡吃頓好的,在中國人心目當中,雞占頭一位。

中國人為什麼愛吃雞呢?還占了吉利的意思,雞和吉是諧音,年夜飯就是為了討個彩頭,雞也得上桌。

關于雞的菜樣很多,比如宮保雞丁。這道菜可算是國民網紅了,也是最討外國人喜歡的一道菜。據說2017年,美國總統特朗普訪問亞洲五國,去日本沒吃壽司,吃的美國漢堡包;在韓國沒嘗泡菜,喝的美國甜口兒的玉米糊糊;唯獨到了中國,在國宴上指名兒要吃宮保雞丁。

于謙自己喜歡吃白斬雞,他的白斬雞很不一般。這特殊就特殊在自創了「三合油」。一般的三合油就是醬油、醋、香油。他更講究,拿醬油,醋、香油、蔥、薑、蒜、糖、味精,全部攪和在一塊,泡上三五分鐘,等調料入味。再把煮的離了骨的雞撈出來,撕著蘸調料吃。于謙用「非常非常好吃」來形容這道菜,哈哈,你也可以回家試試!

雞吃過了,鴨也得來一份。于謙作為老北京人,對北京烤鴨的解說可謂是頭頭是道。他說大名鼎鼎的北京烤鴨,是美食界響噹噹的金字招牌。

周恩來總理生前著名的三個外交策略,其中就有「烤鴨外交」之說,據統計,先後有二十多次用北京烤鴨來宴請國際賓朋,基辛格、尼克森、卓別林都品嘗過北京烤鴨。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旗下的旅遊網站曾經有個評選,就是評選出全球五十種最美味食物,其中皮脆肉香的北京烤鴨就排到了第五位。

如果你去吃北京烤鴨,肯定最想問,這家的烤鴨正不正宗?于謙介紹了傳統北京烤鴨的特點:最好是廚師師傅能夠當著食客的面,將烤鴨片成片,要求每一片上都得有皮有肉有油,而且皮肉不能分離,否則就說明這師傅手藝不到家。片數也有講究,有八十八、一百零八和一百二十八片這三種規矩。

現在咱們吃烤鴨時,大多是用荷葉餅抹上甜麵醬,夾上片好的鴨肉和山東章丘大蔥一塊吃。早先北京人吃烤鴨,也用兩層皮的芝麻燒餅夾著吃。除了甜麵醬,也會蘸蒜泥、白糖和黃瓜條。

烤鴨蘸白砂糖的吃法有來歷,據說來源于大宅門裡的太太小姐們。她們一般不吃蔥和蒜,不喜歡那股味道,于是就把又酥又脆的鴨皮蘸了細細的白糖吃。因此,現在北京的烤鴨店裡,也有專門片下鴨皮蘸白糖的吃法。

除了北京烤鴨,于謙在書中還談了其他四種鴨的吃法——熏著吃的四川樟茶鴨,泡著吃的南寧檸檬鴨,鹵著吃的樂山甜皮鴨,和主食一起吃的上海八寶鴨。他詳細描寫了不同做法的配料和工藝,以及蘸料,顏色,味道等等。

你既可以把這當作是一本詳細、可操作性強的食譜,也可以把這看作是令人心生愉悅、無比滿足的文字版吃播。

說了這麼多種鴨的吃法,作者還有自己的思考:鴨子在中國雖然很受歡迎,但外國人好像都不怎麼吃鴨子。你看美國的肯德基、麥當勞,都是炸雞,一點兒不見鴨的影子。什麼原因呢?

于謙分析,第一,是外國人受不了這鴨子的腥味,上面提到的好些鴨子做法都是烤、炸、熏這種傳統的中式烹飪手法,外國人炒菜都很少,他們就沒辦法把這鴨子的腥氣蓋住。第二,外國人懶,鴨毛難拔,很難處理,他們索性就不吃了。

這也能夠看出我們傳統文化中對食物的用心,對生活的用心。

同一種食物,經過不同製作工藝,變成不同佳餚,這既是我們民間百姓智慧的結晶,也是前人給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

接下來的硬菜,我們講魚。這裡于謙講了個很有意思的故事。

明朝時期,大運河是南方向北京輸送物資的重要交通線。

當時有規定,每年陰曆五月十五,都要把魚、楊梅、枇杷這些南方生鮮送進北京,耽誤了時間就要殺頭。但是這規定有個漏洞,就是只要東西按時送到,不管爛成什麼德行,皇帝也得照單簽收,還不能給差評。

當時,為了節省運輸時間,負責的官員乾脆把冰鎮這道手續免了,全程不停船跑到,時間不誤就行,魚臭了沒關係。

禦膳房收了臭魚,也只能想主意糊弄皇帝。再說了,皇帝就算吃了臭魚拉肚子,反正還有太醫背鍋。哈哈,太醫招誰惹誰了?

這件事更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許多皇親國戚在北京吃慣了臭魚,有機會出差去南方吃新鮮的魚,反倒覺得不習慣。

後來,清朝皇帝吸取教訓,要求南方那邊改走陸路發貨。從鎮江到北京,八百里加急,快馬馱著冰鎮的魚,四天內送達。這可趕上咱們現在的快遞了。人們為了吃口魚,也是夠拼的。

嗯,我們現在條件好了,能隨時吃到魚。但你有沒有發現,咱們現在用電磁爐燉的雞鴨魚肉,往往沒有用煤氣灶燉的好吃。而用煤氣灶燉的東西呢,又沒有過去的蜂窩煤爐子、小煤球爐子燉的好吃。而這些,又比不上農村的大柴鍋、大柴灶。

這其實不是錯覺,用柴火做飯,鍋一般更大,火候也更足,能夠激發出食物原本的味道,因此更加好吃。

另外,現在好多人抱怨說,紅燒肉吃著沒以前那麼香了。有的說是豬有問題,品種換了。還有的說是養豬的有問題,不好好養,老給豬吃這個那個藥,這個精那個精。

于謙解釋說,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以前豬肉很稀有,一個月每人半斤肉,所以都當寶貝似的。現在雖然也常說豬肉漲價,但已經沒有當初那種稀有的感覺了。

這樣看來,生活的變遷,都在食物中顯現。食物承載著文化與情感。我們認真對待食物,就是在認真生活。

好了,硬菜就介紹到這裡,我們來說說現在人氣很高的——火鍋。

于謙關于火鍋的描寫,可謂是「火鍋百科全書」。

他先分析為什麼火鍋這兩年這麼火呢?兩個原因,第一是方便,來七八個朋友,炒一桌子菜很容易弄好了也快累趴下了,但是火鍋開火就能把菜丟進去,比較省事。另外,火鍋不用考慮大家的忌口,每個人想吃什麼丟進去什麼,容易吃得開心。

那麼,「吃火鍋喝什麼呢?」除了普通的喝酒、喝茶,于謙安利大家「喝優酪乳」。據說,說優酪乳可以在胃裡形成黏膜,不讓辣椒對胃產生過度的刺激,不容易鬧肚子。哈哈,也算是一個小竅門了。

蘸料是火鍋的靈魂。「火鍋蘸什麼蘸料?」作者總結:四川人是幹料碟,就是辣椒面、花椒面,摻上芝麻碎、花生碎。而北京是芝麻醬、韭菜花、醬豆腐。而雲南,就直接蘸辣椒面。不同地區人物的性格特點,能夠從這小小一碟蘸料中窺得一二。

于謙的小酒館可謂是什麼種類都有。接下來我們來點主食吧。

作者說自己曾經被一個小孩吃蛋炒飯的廣告感動到流淚。為什麼能戳中人淚點的吃食,永遠都是最家常的,像什麼紅燒肉、番茄炒雞蛋、蛋炒飯這些東西呢?

作者說:因為它們的背後連著的是人情,相比鮑魚、大龍蝦,這些吃食才真正是有溫度的。

提起老北京最出名的炸醬麵,作者也有特別溫暖的段落:

全國人民都知道北京的炸醬麵有名,賣老北京炸醬麵的館子也不少,可是您要跟大街上隨便拉住個北京人問,哪兒做的炸醬麵最好吃呀?他一定會告訴您說,自己家做的炸醬麵最好吃,別的甭管什麼地方做的,都是差點味兒的事。要不怎麼說,「要飽家常飯,要暖粗布衣」呢,家常的東西,永遠都是家裡做的最好吃。

我們大多有這樣的經驗,出門在外,忽然特別懷念媽媽做的家常菜。關于味蕾的記憶是頑固的,這可能是壓抑的思念,在透過味蕾表達。

有句話說:鄉愁也是曾經餵養你生命的食物。年少時喜愛的美食,會在你的味覺裡留下深深的烙印。每當嘗起,便喚醒你對家鄉、對家人、對親情的無盡回憶。

好,主食我們就講到這,再來點小食吧。

于謙從瓜子說起,可謂是說了一出「各國人民吃瓜子圖鑒」。

對于嗑瓜子,我們總以為是本土特色的一項國民愛好。其實,外國人比咱們先接受瓜子呢。

90年代的俄國青年,喜歡蹲大街上嗑瓜子,這還有個標準的說法,叫斯拉夫蹲。美國人吃瓜子呢,那是貨真價實的「吃」,直接大把把嘴裡扔,嚼到沒味了再把皮吐出來。

于謙在書中寫道:「嗑的不是瓜子,是感覺」。沒錯,愜意、輕鬆的氛圍,這也是食物給我們的美好饋贈。

最後于謙還講了調料和幾種小吃。油鹽醬醋茶,皆有學問。

在油的描寫中,于謙提到著名美食家蔡瀾老先生寫過一篇文章,叫《「死前必吃」清單》,第一位是豬油撈飯。有人會覺得豬油拌飯一定很復雜,其實特別簡單,將豬油拌進熱氣騰騰的米飯裡即可。

美好的食物不需要繁復的烹飪,平淡即是好滋味,這也是老百姓從普通日子裡總結出來的人生哲學。

呂布和黃忠兩人,誰的箭術更高?二人根本不在一個級別
2023/08/09
萬歷皇帝為何近30年不上朝?打開他陵墓的那一刻,才知道另有隱情
2023/08/03
宋太宗強幸小周后,讓畫師當場作畫,為此李煜寫了一首詩流傳至今
2023/08/03
歷史上真實的晴川:是康熙厭惡的兒媳婦,雍正登基后將她挫骨揚灰
2023/08/03
歷史上真正的甄嬛:一生無寵靠兒子笑到最后,死后拒絕與雍正合葬
2023/08/03
秦瓊兒子墓出土,揭開唐第一猛將身份:不是李元霸,更不是尉遲恭
2023/08/03
史上最牛和尚:權傾朝野玩弄公主和女皇,因太囂張32歲被亂棍打死
2023/08/03
北魏高皇后遷葬遇詭事:一丈長的大蛇趴在棺上,蛇頭刻著「王」字
2023/08/03
收復新疆時,左宗棠下令:不留生俘、降了也殺!換來30年的安定
2023/08/03
三國中被劉備、諸葛亮嫌棄的大將,卻能輕松斬殺徐晃,他有多厲害?
2023/08/03
三國時期命運凄慘的6位美女:一位成為玩物,一位被劉備當肉吃了!
2023/08/03
為何李世民敢向父親造反,而朱棣卻不敢?看看李世民的底氣!
2023/08/03
歷史上的3大陽謀:明明知道是個陷阱卻無力反擊,千年來無人能破
2023/08/03
三國有一對奇葩父女,父親亡了曹操的天下,女兒毀了司馬懿的社稷
2023/08/03
歷史上真實的張郃:是司馬懿的克星,諸葛亮也是他的手下敗將
2023/08/03
正史中的劉備武力到底有多強?5位大將全死在他手上,都有誰?
2023/08/03
匈奴給漢武帝下戰書:天心取米,漢朝小吏每個字添一筆,嚇退匈奴
2023/08/03
歷史上的張昌宗有多帥?憑什麼能同時服侍武則天、太平公主母女
2023/08/03
武則天外甥賀蘭敏之:勾引89歲外祖母,強占太子妃,玷污太平公主
2023/08/03
袁克文:袁世凱最喜愛的兒子,公然反對帝制,迷戀酒色遺產僅20元
2023/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