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矛、槍等輕兵器不同,方天畫戟不僅使用復雜,而且功能繁多,使用者往往需要極大的力量,和極強的技巧,才能真正發揮出方天畫戟的實力。
因此,古代戰場之中如果出現了使用方天畫戟的將領,一般只有兩類人,一種是當世頂尖武將;另一種則是初出茅廬,什麼也不懂,只覺得武器外觀霸氣威武便拿來使用的草包將軍。
在我國歷史上,曾經就有兩位使用方天畫戟的將軍。僅從武藝的角度來看,這兩位將軍也都是相應時代最強悍的武將。只是前者名垂青史,人們每每提及都多含敬佩之心。
后者則遺臭萬年,雖然人們大都承認他武藝實力的強悍,但對他曾經的所作所為卻不敢茍同。若是沒有這些黑歷史的話,他的人氣或許還在前者之上。
薛仁貴作為唐朝初期名將,雖說現如今很多影視作品,都描述過薛仁貴的生平,但很少有人知道,與真實歷史中發生在薛仁貴身上的傳奇相比,影視作品中的薛仁貴多多少少有些低調。接下來不妨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位使用過方天畫戟的武將在他那個年代,都演繹了怎樣的
精彩。
三箭定天山:公元661年,一向與唐朝交好的回紇首領婆閏身死,重新即位的比粟轉而與唐朝為敵,并聯合九姓鐵勒(九個部落)一同對唐朝邊境發動進攻。
為此,唐高宗李治下令薛仁貴,統軍御敵于國門之外。雙方在天山一帶相遇以后,十余萬九姓鐵勒的士兵,簇擁上前擺開陣勢,比粟則要求驍勇騎士數十人上前挑戰。
沒曾想,薛仁貴不慌不忙的彎弓搭箭,并連發三箭射死三人,這讓剩余所謂驍勇的騎士,膽戰心驚,并下馬乞降。趁此機會,薛仁貴揮舞方天畫戟,指揮將士們沖鋒掩殺過去,最終九姓鐵勒大敗,不少士兵選擇投降。
自此以后,軍中多有傳唱:「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
而九姓鐵勒,也不能對大唐產生任何威脅。
另一個更加傳奇的故事則是脫帽退萬敵,公元682年,阿史德元進犯并州(現今山西太原),薛仁貴奉命征討。聽聞此事以后,突厥人都不太相信。
直到薛仁貴來到陣前,手持方天畫戟并脫去頭盔直視他們,這些突厥人才全都下馬,模仿唐人拜揖并慌忙逃竄。經此一役,薛仁貴的名聲,在唐朝周邊各國境內婦孺皆知。
關于薛仁貴的故事,無論真假與否,都足以說明后人對薛仁貴的尊崇。相比之下,另一位使用方天畫戟的武將卻沒有這樣的待遇,而此人便是三國時期的頂尖武將呂布。
屬于呂布的故事同樣精彩,只是「三姓家奴」的名號被冠上以后,無論有多麼精彩的表現和戰場經歷,都無法完全掩蓋呂布曾經的黑歷史。
首先來看一看呂布的光輝戰績,三英戰呂布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結合
劉備、關羽、張飛三人,才堪堪將呂布擊退。如果是一對一戰斗的話,恐怕關羽、張飛、劉備都不是呂布的對手。
更何況,關羽、張飛和劉備三人并不是一擁而上,而是一個接一個夾擊呂布,應對難度遠超常人想象,這足以證明呂布的實力舉世無雙。
其次,則是呂布轅門射戟的故事,小說之中,呂布收了袁術的糧草,又收了劉備的求援信以后,認為無論得罪哪一方都對自己十分不利,于是和袁術手下大將紀靈以及劉備立下賭約。
若自己能夠射中,立于轅門外一百五十步之處方天畫戟的戟尖,雙方就此作罷。賭約一出,紀靈大喜,劉備大傷:要打就打,打之前還給我看個節目,這算怎麼回事兒。
誰也沒有想到,超過一百五十步的距離,呂布竟然真的一箭射中了方天畫戟的戟尖。
這樣一來,已經立下賭約的雙方再也沒了廝殺的理由。
因為沒有激烈的廝殺情節,很多人很難從這段故事中體會呂布的武藝高強。可要知道古代一步,相當于現代兩個正步的距離,大約在1.3米左右。150步會有多遠?大家可想而知。
只不過曾經因為赤兔寶馬,以及各類利益誘惑,呂布將丁原殺害,轉而認董卓做義父。隨后又因貂蟬的緣故,稱呼王允為義父。
后在王允的連環計之下,呂布又因貂蟬將董卓殺害,連續殺害自己兩位「義父」,并拜在第三個「干爹」的門下,有著這樣的品性加持,也難怪呂布的個人能力無論多麼強悍,都無法讓后人喜愛,最終落得個遺臭萬年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