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說歷史上最遺憾的太子是誰,有人會說是明朝的懿文太子朱標,也有人會說是漢朝的戾太子劉據。
劉據的一生可謂跌宕起伏,他雖然賢德有為,卻偏偏碰上了一個雄才大略且在位長久的老爹,如此倒也罷了,他爹晚年猜疑心日重,這才造成了巫蠱之禍。
影視劇中的衛子夫和小劉據
起初,漢武帝對兒子還是十分喜愛的,早早就被立為太子,可史書之中卻有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沒有記載顯示劉據有過太子妃。
從漢文帝冊立母親的族侄孫女薄氏為太子妃始,到乾隆帝詔封嘉親王嫡福晉喜塔臘氏為太子妃終,在一般情況下,只要太子足歲,冊立太子妃就是理所應當之事。
可是劉據為什麼沒有太子妃的記載呢?到底是真的沒有,還是被人刻意隱藏了呢?
劉據之前,漢王朝正式冊封了五位太子,分別是漢高帝太子劉盈、漢惠帝太子(名不詳)、漢文帝太子劉啟、漢景帝首任太子劉榮、漢景帝次任太子劉徹。
這五位太子中,劉啟和劉徹都在當太子時迎娶了太子妃,其他三位之所以沒有冊立太子妃是因為他們年紀尚小,還沒到成婚的年齡。
影視劇中的薄氏(歷史上第一位皇太子妃)
從這里就可以看出,到劉據立為太子時,太子成年迎娶太子妃已經成為了制度,這也對啊,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堂堂國之儲君怎麼能沒有正妻呢?
筆者詳查史書,確實沒有發現劉據有太子妃的記載,但歷史上往往就是這樣,不記載不代表就真的沒有,有可能因為某些原因被隱藏了。
就拿漢文帝劉恒的原配代王後來說,史書只是記載文帝的原配是代王后,但是沒有記載王后的姓氏,這是極為奇怪的。
當時普通的宗王都會記載其妃的姓氏出身,何況漢文帝還得以即位,司馬遷修《史記》時離文帝朝才幾十年而已,而且他的父親本身就是文景時人,記載了那麼多王后、王妃,為何獨獨漏掉最重要的。
影視劇中的代王后
後來,經后人考證,根據呂后當權后大肆推動劉呂聯姻且代王后被抹除之事,代王后極有可能是呂氏女子,周勃除掉諸呂后迎劉恒即位,代王后的四個兒子因其血統,應該阻礙了劉恒的即位。
而代王王后生四男。先代王未入立為帝而王后卒。及代王立為帝,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史記·外戚世家》
劉恒即位后的半年內,他和代王后所生的四個嫡子相繼死去,連名字都史書無載,此事之后,劉恒才冊立竇氏為皇后,劉啟為太子。
通過代王后之事,我們就能知道,在當時特殊的氛圍下,劉恒刻意模糊了一些歷史,司馬遷或許也打聽到了代王后的出身姓氏,但因為他身在當朝,所以只能三緘其口。
劉據原有太子妃,然后因為某些原因被隱藏了,這并非不可能。不如就按這個思路推測一番。
影視劇中的劉據
如果劉據本有太子妃,卻被人銷毀了史料,那麼誰的嫌疑最大呢?那就要看看做了此事對誰最有利了。
漢武帝劉徹的嫌疑其實并不大,因為沒必要,他後來雖然知道劉據是被江充陷害,但依舊沒有正式給兒子平反,衛皇后自盡后他也沒有下旨追廢,何況一個太子妃。
就算這個太子妃姓衛、霍、王,也根本不會影響到漢武帝分毫,連皇后和太子都是那樣的結局,一個太子妃對劉徹根本無足輕重,而且做了此事也看不出對他有什麼明顯的好處。
那麼除了漢武帝,另一個有動機做這件事的就是漢宣帝劉詢了,劉詢的動機太明顯了。
孝武皇帝曾孫病已,有詔掖庭養視,至今年十八,師受《詩》、《論語》、《孝經》,操行節儉,慈仁愛人,可以嗣孝昭皇帝后,奉承祖宗,子萬姓。—《漢書▪宣帝紀》
影視劇中的漢宣帝劉詢
劉詢以漢昭帝之嗣的身份承繼大統,所以在禮法上不能追尊父祖為皇帝,但在可操作范圍內還是給了他們一份榮耀。
宣帝追尊祖父劉據為戾太子,祖母史良娣為戾夫人,幾年后進一步追尊為戾后(僅為「后」 ,不是皇后),父親劉進為悼皇考,母親王氏為悼后。
太子有妃,有良娣,有孺子,妻、妾凡三等,子皆稱皇孫。—《漢書▪外戚傳》
在漢代,嫡庶尊卑有別,若劉據本來有太子妃,那麼這位太子妃就是劉詢的嫡祖母,若有嫡祖母,劉詢是不能過分尊崇生祖母的,哪怕是尊崇生祖母,「戾后」這個名號也是不能直接給史良娣的。
所以,劉詢是有埋沒劉據太子妃的動機的,只有讓這位太子妃從一切史料中消失,劉詢追尊生祖母也就沒有阻礙了,而且如果世人不知劉據本來有太子妃,那麼哪怕她只是良娣的后代,他的血統純正性和高貴性也是不容置疑的。
影視劇中的漢哀帝劉欣
這個猜測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有幾處禁不起推敲的地方。
其一,縱觀兩漢四百年,出現了數次宗子入嗣皇帝之事,這些入嗣之君無一例外都是尊生母,而不尊嫡母。
從宗法上來說,這些宗子入嗣后,就是皇帝的兒子,即使尊崇生父母,也是按照血緣來尊崇,不必再遵守入嗣前的嫡庶宗法。
就拿離漢宣帝不遠的漢哀帝劉欣來說,他的父親劉康是漢成帝劉驁的弟弟,劉驁因為無子,最終選定了劉欣繼嗣,冊其為皇太子。
太皇太后詔尊定陶恭王為恭皇。奠定陶太后曰恭皇太后,丁姬曰恭皇后。—《漢書▪哀帝紀》
劉欣即位后尊生父劉康為恭皇(只是「皇」,不是「皇帝」),尊生母丁姬(劉康之妾)為恭皇后(意為「恭皇」之「后」)。而對原來的嫡母張氏則沒有尊崇。
到了東漢安帝劉祜時期,他以漢和帝嗣子的身份即位,追崇生父劉慶為孝德皇,生母左小娥為孝德皇后,這基本上就是對劉欣追崇父母的依樣畫葫蘆,只是劉祜給生父多加了一個字的謚號。
不過,劉祜似乎與入嗣前的嫡母耿姬關系也不錯,哪怕當了皇帝也沒忘了她,以其為生父之正妻,尊為甘陵大貴人(劉慶封清河王,劉祜即位改清河為甘陵)。
這個「大貴人」其實與后世的「太妃」有一定的相似性,可以簡單這麼理解。
所以,入嗣之君只崇血緣,不崇入嗣前的宗法,這在禮法上也是說得通的。漢宣帝根本無需因此而擔心,可以心安理得的尊崇生祖母史良娣。
假裝是史良娣
之所以劉詢剛開始只尊封史良娣為「戾夫人」,過了幾年才追崇為「戾后」,很有可能是因為他是歷史上第一位入嗣之君,一應禮法屬于待開創狀態,哪怕劉據真的沒有太子妃,但史良娣的名位畢竟也只是妾室,所以不能像生母王氏那樣直接追封為「后」。
其次,漢宣帝如果想要在史料上動手腳,那也只是宣帝朝及後來編修的史書才有操作的空間,《史記》成書于漢武帝末年,依舊沒有劉據太子妃的記載,這就說明劉據應該就是沒有太子妃,這并不是漢宣帝的刻意為之。
那麼問題又來了,既然漢武帝時期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皇后、太子妃制度,那為何劉徹不給兒子立太子妃呢?
史書沒有明確記載,但此事的答案還是要到史書中找。
我們都知道,歷史上第一位有記載的皇后是漢高帝劉邦的皇后呂雉,那麼為什麼秦始皇開創了皇帝制度,他卻沒有冊立皇后呢?
演員翁斐然飾演的少年嬴政
后世之人有很多猜測,其中最為人所支持的就是「心理陰影」,秦始皇之母趙姬的所作所為讓他對「后」有著極深的忌憚。
不僅是從心理層面的厭惡,還有就是「嫪毐之亂」給他的警示,嫪毐不正是在趙姬的寵幸和放縱下成長起來的不穩定因素嗎?所以秦始皇認識到,皇后(剛開始還是王后)看似身居內宮,但皇后是依附于皇權的巨大潛在力量,在特定的時候是能夠決定很多事情的,所以在綜合考量后,秦始皇沒有立后。
對于漢武帝不給劉據立太子妃的問題,我們也可以從秦始皇不立后的探索中得到一些啟發。
前文已具,劉據之前有兩位太子妃,分別是漢文帝時期的太子妃薄氏和劉徹自己當太子時的太子妃陳氏,這兩位太子妃有一些相似之處。
影視劇中的陳氏
首先,二人都是關系戶。薄氏是劉啟的祖母薄太后的族侄孫女,陳氏是劉徹的姑母館陶公主的女兒,這是典型的政治聯姻;
其次,這兩對組合的婚姻都很失敗。薄氏後來雖然當上了皇后,但因為無子地位不穩,又素來不受劉啟寵愛,最后落得一個被廢的命運。陳氏也是大差不差,雖然出身華貴,也是一樣被廢。
其三,這兩位都無子。在當時,無子對于帝王之家的正妻來說確實還是很嚴重的,有孩子的話,起碼父母之間有一個紐帶,母親是皇后,兒子是太子,這樣的組合才坐得穩。
劉徹有鑒于自己和父親的遭遇,就對「太子妃」有了不好的印象,若是還像薄氏、陳氏那樣給兒子選一個出身華貴的太子妃,結果又是無子,豈非是重蹈覆轍,所以干脆就不立太子妃。
史良娣家本魯國,有母貞君,史恭。以元鼎四年人為良娣,生男進,號史皇孫。—《漢書▪外戚傳》
演員陳寶國飾演的漢武帝
從史良娣本身來看,似乎很符合太子妃的標準。史良娣出身魯國史氏,在當地屬于望族,她的妹妹嫁給了漢景帝劉啟的孫子魯王劉光為王后,後來侄子史曾又娶了濟北王劉胡的孫女,可見史家在當地之盛。
劉徹有很可能是刻意想選出身名門但朝中無甚實力的女子嫁給兒子,先冊為良娣,再看其是否能夠擔當太子妃之責,或者以后由兒子自己去判斷能不能冊為皇后。
總的來說,漢武帝當時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對兒子確實也盡了心,他不希望兒子走自己和父親的老路,所以沒有給他冊太子妃。
影視劇中的劉據戎裝
可惜的是,這世上的世事無常永遠不會因為人的主觀意愿而改變,隨著劉據的長大和劉徹的衰老,劉徹反而對兒子的疑心越來越重了,最終導致了巫蠱之禍,這場慘禍讓衛皇后、史良娣和皇孫妃王氏香消玉殞,太子劉據和皇孫劉進也含恨而死。
這場禍亂不僅給漢武帝本人增加了一個抹不去的污點,也給漢武帝一朝抹上了一層陰云,細讀起來何其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