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慶齡傳記中有這樣一段話:「我母親哭著,正患肝病的父親勸著,他甚至還跑去向日本政府請求,說我尚未成年,是被迫成親!盡管我非常可憐我的父母,我也傷心地哭了,我拒絕離開我的丈夫。」
這是22歲的宋慶齡第一次頂撞父母,而她一直是父母眼中最乖巧、懂事的女兒,一直被父母百般疼愛,如今為了丈夫,她竟然選擇和父母決裂,宣布除了孫中山,誰也不嫁。
孫中山的身份顯赫,宋家父母為什麼會反對這門親事呢?這事說起來,話有點長,那得從孫中山和宋父的關系說起。
宋父人稱宋查理,和孫中山是同齡人,兩人在宋慶齡2歲那年,相識后志向相同,成為知己,宋父敬重孫中山是偉大的領袖,拿出家資支持他干革命。
作為戰友,他可以無條件支持孫中山,但是身為人父,他希望女兒宋慶齡可以過無憂的生活。
宋父一想到孫中山比自己女兒大27歲,還是一個有妻兒的人,女兒會跟著他過危險、動蕩、貧苦的生活,內心不舍得小棉襖去受這樣的苦。
然而,宋家父母的堅持,并沒有改變宋慶齡的想法,她打定主意,非孫中山不嫁,一定要成為他的革命伴侶。
到底是什麼力量,在支持宋慶齡如此堅定的愛情信念?
宋慶齡出生時,27歲的孫中山已經從醫學院畢業兩年,在澳門開了診所,和元配妻子結婚十年,長子2歲了。
宋慶齡2歲那年,孫中山北上,途經上海,和宋父結識,志同道合的兩人,成為知己,這也是宋慶齡和孫中山生命中的第一次交集。
宋父利用經營印刷廠的優勢,幫著印發革命宣傳單,孫中山組織開會,宋家是會議中心;孫中山遇到危險,宋家是避難所;孫中山缺乏資金,宋家是財政局。
宋父和孫中山的親密關系,也給宋慶齡了解孫中山創造了更多的機會。
幼年時的宋慶齡便熟知這位革命者,只是她還不懂,革命是什麼,更不知道孫中山和父親正在進行的事業有多危險。
只是她幼小的心靈,已經開始受到革命的影響,充滿了對革命者的熱情,更是對孫中山充滿敬佩之情。
宋慶齡曾在傳記中提到,在她13歲時,孫中山和她進行了第一次正式談話,他說:「我們只有學到各種各樣的知識,才能救國。」
她回答:「我要為你的同一目的——推翻帝制,建立共和而奮斗!」
孫中山開心地說:「慶齡,好極了!如果你愿意幫助我,我將十分感謝你。」
從那一刻起,少女宋慶齡,更加敬慕孫中山,她也更加理解,為何他幾次發動起義失敗,就算被懸賞通緝,不得不流亡國外,依然要聯系海外華人,實現曲線救國。
在父親將她送去美國留學后,她始終記得孫中山的話,非常努力地學習文化知識和先進的思想。
這樣的學習機會,給了宋慶齡更廣闊的空間,她的思想得到提升,更明白孫中山堅持民族獨立,是為了讓國人從水深火熱的封建社會走出來,讓中國的百姓都能得到幸福和公平。
武昌起義勝利后,孫中山回國,宋慶齡的父親和大姐宋靄齡前去迎接,并陪同他到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在這場共和的盛宴上,宋父得到一面嶄新的共和國國旗,立刻寄給遠在美國讀書的宋慶齡,讓她一起感受勝利的喜悅。
當時,正在威斯里安學院讀書的宋慶齡收到國旗后,興奮地站上椅子,一把扯掉墻上的清朝黃龍旗,扔在地上,用腳去踩,大聲喊到:「打倒龍!高舉共和國的旗幟!」
共和國的成立,讓宋慶齡發自肺腑的開心,她明白孫中山的共和成功了,他實現了他們共同的理想。
在這之后,宋慶齡寫了一篇《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事件》,文章中充滿了她歡樂的心聲:「這一非常光輝的業績意味著四萬萬人民從君主專制制度的奴役下解放了出來,是壓迫導致了這場奇妙的革命。」
幼時埋在心中的革命種子,開始生根發芽,宋慶齡堅定了信念,讓中國和平,讓世界和平,為了這偉大的目標,她要用一生去努力奮斗。
那位推翻帝制,讓中國人不再被奴役,社會有了公平的孫中山,占據了宋慶齡的心,他是她的英雄。
英雄也有落寞的時候,為了避免內戰,孫中山把總統的職位讓出來,陰險殘暴的袁世凱撕毀了當初的承諾,并沒有忠于新式政府,一心想自己當皇帝。
孫中山不忍共和的果實被竊取,發動二次革命,卻以失敗告終,被袁世凱通緝,被迫和宋父一起逃亡日本。
這時,剛剛大學畢業的宋慶齡,正在回國的游輪上,得知這個消息后,她給美國老師給了一封信,講述旅途上的事情,還表達了她對孫中山的敬仰。
她也在信中寫道:「我帶著一封給孫逸仙博士(孫中山)的信,中國的局勢變得嚴重了,我猜想我們不得不在日本呆一段時間。」
之前,宋慶齡收到國旗的興奮與喜悅還未褪去,共和的熱情便被一盆冷水給熄滅了,革命到底能不能成功,讓她迷茫了。
宋慶齡到達日本后,隨著父親和大姐去見孫中山,第一時間把自己寫的信交給孫中山,她無法掩飾見到英雄的激動。
在接下來的十幾天里,她每天都會去孫中山的住所,聽他講革命的部署,講如何把共和的果實奪回來。
這期間,恰好大姐宋靄齡準備跟孔祥熙結婚,辭掉了孫中山的秘書工作,宋慶齡開心地接了大姐的班。
1914年9月開始,宋慶齡每天同孫中山在一起工作,作為英文秘書,她不但要處理日常事務,還要負責他的秘密通信。
孫中山經常會在秘信中對中國時局發表評論,宋慶齡在翻譯的過程中,接受到了很多中國革命的教育。
同時,孫中山也教會她寫密碼,把密碼譯成明文,利用隱形墨水書寫,宋慶齡則會經常把外國報紙念給孫中山聽,兩人還會對時事進行討論。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孫中山告訴她,曾在歐洲見過法國英勇的社會主義者讓·饒勒斯,一位讓人非常敬慕的英雄。
而她在聽孫中山講述革命經歷和那些不幸的遭遇后,被他深深感動,完全沉浸在孫中山的經歷中,他成了她心中那個帶有傳奇色彩的英雄。
再硬的鐵漢也會生病,多年工作的疲憊和革命失敗的沮喪,讓孫中山臥病在床,宋慶齡擔負起照顧他的責任。
兩人在一起的相處時間更多了,朝夕相處讓她對孫中山的工作、個人品格、生活方式有了更深的了解,敬慕之心陡然而增。
這樣的相處,在宋慶齡來講,能和心目中的英雄在一起,讓她看到中國未來的希望;對孫中山來說,正處于人生低谷的他, 能遇到一位年輕又充滿理想的美少女,是一種意想不到的生活慰藉。
兩個有著共同理想的人,把全部身心投入到革命工作中, 卻意外地讓愛情的小苗萌芽了。
宋慶齡在給妹妹宋美齡的信中寫道:「我從來沒有這樣快活過。
我想,這類事情是我從小姑娘的時候起就想做的。我真的接近了革命運動的中心。我能幫助中國,我也能幫助孫博士。他需要我。」
宋家父母最先發現了他們愛情的苗頭,為了打消女兒的想法,他們趁著宋靄齡結婚回國辦喜事,將宋慶齡從東京帶回了上海。
宋慶齡在上海沒呆多長時間,放心不下孫中山,重返日本,才三個月,宋父說病重,再次把她召回上海。
而這三個月時間的相處,卻讓宋慶齡更加堅定了,要嫁給孫中山的決心。
廖仲愷和何香凝夫妻曾講過這期間發生的一件事,大家一起去日本的熱海風景區游玩,爬山時,年輕腿快的宋慶齡最先到達山頂,隨后上來的是孫中山。
后面再上來的是廖仲愷,孫中山轉過身來對他擺了擺手,示意他不要跟上來,他明白孫中山是有話要對宋慶齡講,便招呼后面的人都不要上了。
過了一會,等在山下的一行人,看到宋慶齡和孫中山兩人面帶笑容,相偕下山,都明白他們已經決定在一起了。
兩個為著共同理想,要結合在一起的人,開始分別處理各自家里的事情,孫中山面對的是和元配妻子失婚,宋慶齡則要說服父母同意這樁婚事。
孫中山給元配妻子盧慕貞寫了一封信,在信中表達了他想和宋慶齡結婚的想法,希望得到理解。
他派出秘書朱卓文到澳門接他的元配妻子,前來東京商量失婚的事,盧慕貞看了信后,如約而至。
孫中山和盧慕貞的第一段婚姻是受父母之命,兩人結婚三十一年,有三個兒女,盧慕貞得知失婚的消息后,并沒有震驚,畢竟在這之前,孫中山曾有過日本籍的妻和妾。
盧慕貞覺得沒有失婚的必要,以孫中山的身份,再納一個妾也沒什麼不可以的,但是孫中山失婚的態度是堅決的。
畢竟納妾這件事情,是封建社會的陋習之一,對于有著現代思想的孫中山和宋慶齡來說,是最想改變的。
經過一番思想斗爭,盧慕貞釋然了,她明白,自己一個大字不識,還裹著小腳,不可能像宋慶齡一樣陪伴在孫中山身邊一起干革命。
而且,這麼多年來,孫中山一直在外面鬧革命,聚少離多的生活,讓兩人的想法完全不在一條線上。
盧慕貞不能理解孫中山每天做這些冒險的事情有什麼意義,她只想過安穩生活,不想全家跟著他遭殃。
無疑,盧慕貞也是一位偉大的女性,她能坦然地面對這樣一段感情,懂進退,知取舍,知道宋慶齡才是孫中山生活和革命事業上的最佳伴侶。
孫中山失婚的事情,就這樣在融洽的氣氛中,解決了,可是宋慶齡說服父母的事情,卻沒那麼容易。
宋慶齡從東京回到上海,剛進家門,父母便告訴她,已經給她找好未婚夫,是城里一個信奉基督教的富二代。
她一聽就急了,人生第一次拒絕聽父母的話,她向父母表明自己的態度和決心,除了孫中山她誰也不嫁。
宋慶齡強硬的態度,直接惹怒了父母,二老氣憤地說:「孫中山有妻室子女,做你的丈夫年紀太大了,他連你的生活需要都無法保證,更談不上讓你享受生活!」
宋家父母從心里尊重孫中山,那是理智上的尊重,讓他成為女婿,帶著女兒去受苦,在情感上他們過不去這道坎。
父母和女兒的對峙,讓事情成了死結,此時,宋慶齡突然暈倒在地,不省人事,這可嚇壞了父母。
一路的奔波勞累,再加上憤怒失控的情緒,生生將宋慶齡擊倒了,這個年輕的女孩正在經歷人生中第一次在愛情與親情之間的抉擇。
她醒來時,看到自己回到臥室,門從外面反鎖了,父母想通過控制自由來改變她的想法,之前強忍住的淚水,在這一瞬間如泉涌出。
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無非就是選擇,一面是疼愛自己的父母,一面是有共同信仰的愛人,到底該何去何從。
漫長的三個月過去了,倍受煎熬的宋慶齡依然無法說服父母,眼看父母張羅的婚事就在眼前,她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卻沒有任何辦法。
孫中山看到宋慶齡這麼長時間還沒有回來,覺得事情不妙,再次派出了得力秘書朱卓文,前去宋家接她回日本。
朱卓文父女兩人一起來到宋家,原來他的女兒跟宋慶齡是發小,父女倆打了一個配合,一人穩住宋家父母,一人悄悄帶宋慶齡偷偷溜出家門。
臨行前,宋慶齡給父母留下一張字條,便登上了去日本的輪船,父母發現字條后,趕緊乘下一班輪船追了過去,一心想著要拆散他們的婚姻。
接下來,便有了文章開篇時的一幕情景,面對悲痛的父母,宋慶齡選擇站在孫中山這一邊。
為了孫中山,她冒著與家人決裂的風險,卻從不后悔嫁給他,但是結婚十年,卻給她留下了一個永久的遺憾。
她曾經成功地懷上他們的孩子,可是在陳炯明兵變中,她為了掩護孫中山的安全,導致意外流產,自此后,無論怎樣努力,再沒有懷孕。
直到孫中山去世,她徹底失去了這樣的機會,沒能給孫中山生下一兒半女,成了她永遠的遺憾。
每當有人問起宋慶齡,為什麼要嫁給孫中山時,她總是提到自己為中國的改造和復興而獻身的決心。
宋慶齡曾在給摯友的信中寫道:「我當時并不是真的愛上他,是出于少女羅曼蒂克的念頭——但這是個好念頭。我想為拯救中國出力,而孫博士是一位能夠拯救中國的人,所以我想幫助他。」
她將自己的愛情和信仰結合在一起,把孫中山當作領路人,當作老師,當作戰友,婚后的生活被她形容為:「是我當孫先生學生的時代。」
一位外國記者曾總結到:「宋慶齡把自己的生命同孫中山的生命聯結在一起,是把愛情的理想同革命的理想結合起來。」
這正如宋慶齡說的那樣:「把我同孫中山結合在一起的東西,要高于通常的愛情。」
宋慶齡對孫中山的愛是深沉而不褪色的,這份深情中,不只有愛情,還有崇高的信念,孫中山的離開,才會讓她悲痛欲絕。
孫中山逝世五十年后,宋慶齡在給廖夢醒的信中寫道:「你懂的,一旦我們所愛的人與我們訣別而去,那麼相互愛得越深,我們所承受的悲痛也就更深沉。只要我活著,我內心空空蕩蕩的感覺和悲傷將永遠不會消失。」
愛人的離開,對宋慶齡來說,不只是失去了愛情,更是失去精神和信仰的支柱。
在現實中,她既要面對蔣介石的背叛革命,還要面對來自政敵的攻擊,用她和孫中山的感情作文章,進行惡意中傷。
宋慶齡和陳友仁聯名發出「討蔣通電」之后,就有人造謠宋慶齡背叛了孫中山的感情,已經和陳友仁秘密結婚。
宋慶齡為了彌補沒有孩子的落寞,在晚年時,收養了警衛秘書隋學芳的兩個女兒,便被誣陷,孩子是她的私生女。
她去世后為了不花費國家和人民的錢財,選擇不進中山陵與孫中山合葬,也依然被拿來造謠她再度婚戀。
而這一切的中傷,無外乎是那些政敵用來攻擊她的武器,讓她放棄堅持走孫中山實現共和的革命路線。
宋慶齡不在乎這些,一直堅持信仰,繼承孫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的遺志,把她的一生奉獻給為中國和平,為世界和平的奮斗中。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