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綱的父親是警察,母親是老師,從小在天津長大。
小時候父親執勤時,經常把他放在自己管轄區的劇場里,時間一長,郭德綱就對相聲產生了興趣。
郭德綱曾在書中寫到:「我為了這行拋家舍業,受了這麼多罪,相聲對我來說就是我的生命。」這才有了郭德綱的「三進京」。
1988年,15歲的郭德綱,第一次進京,跟著全國總工會文工團來的,在這里除了結識洛桑外,一無所獲。在這里打雜一年后,被退回天津。
1994年,20歲的郭德綱「二進京」,漫無目的,到處瞎撞。住一晚上18塊錢的小旅館,臭味刺鼻,結果第二天,他就買了張回天津的車票,走了。
1995年,21歲的郭德綱為實現自己的夢想卷土重來,可現實還是再次狠狠地給郭德綱上了一課。
他窮到沒錢交房租,被房東指著鼻子大罵。沒錢吃飯,他就買一把大蔥,把掛面剪碎,煮成糊糊,再往里面放點大醬,拿蔥就著吃。
郭德綱去的第一個小評劇團,承諾每個月給郭德綱1000塊錢,結果表演了2個月,一分錢沒給。
最后郭德綱窮的連補腳踏車輪胎的錢都沒有了。
一次,郭德綱演出回家有點晚了,沒有公交車也沒錢了。然后,他突然攔住了一輛出租車:「師傅,我沒錢了,我兜里有塊表,您能把我拉回去嗎?」
出租車司機拿過表一看,搖頭說:「我不能拉你回去。」
那天,郭德綱第一次哭了,一邊哭一邊走,整整走了兩個小時才回到家。
那天,郭德綱內心十分堅定地對自己說:「郭德綱,你要記住,今天的一切都是你永遠的資本,你必須成功。」
同時,郭德綱也為自己立了一個規律:即使只有一位觀眾也要表演。一語成讖,日后兩三百人的劇場居然真的有來過一位觀眾的場面。
雖然心酸,可郭德綱還是咬牙堅持住了。
沒觀眾的時候,郭德綱就舔著臉,在嚴冬酷暑里站在門外「拉客」,漸漸地觀眾從零星的幾人變成了五六十人。
直到2005年,郭德綱的名字仿佛一夜之間家喻戶曉。從第一次進京到夢想成功,郭德綱整整用了17年的時間。
功成名就后,郭德綱找到了當初那位沒有拉自己的出租車司機。而司機說對于當時的情況,他歷歷在目。
司機表示自己不是不想拉他,而是那天已經很晚了,他又沒錢,看著不像好人,所以才拒絕了。后來聽到郭德綱說哭著回去,他心里也覺得別扭,多年來一直念著他。
只不過,這時的郭德綱已經閱盡了千帆,心中無怨無恨。他說自己可以理解,因為那種情況下換做是他,可能也不會載人。
他寬恕了別人,也寬恕了自己,畢竟人生就是這樣,雪中送炭的人不多。
別人幫你是情分,不幫也是本分。
成名后的郭德綱,不斷遭受非議,多次被說成是「三俗」的代表,但都一笑而過,泰然處之。
「冤枉你的人,比你還知道你有多冤枉。」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一步一步的苦熬苦掖,終于我們也看到了花團錦簇。
那一夜,我也曾夢見百萬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