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11日,季羨林與世長辭,享年98歲。
季羨林身上的標簽很多: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
他生前是北京大學的終身教授,也擔任過北大副校長。
他的博學程度,簡直讓人汗顏,他還精通英語、德語、梵語、吐火羅語等,翻譯了大量作品。
全世界,精通梵語、吐火羅語的人非常少,但他是其中一個。
這樣一位大師,卻一生穿著非常樸素,以致于在北大新生開學時,以為他是一名工人,還喊他幫忙看一下行李。
而季羨林也不惱,就一直站在那里幫這位學生看著行李,直到他辦完事情回來。
季大師一生只有一次婚姻,而且是包辦婚姻。
他與原配成親純粹是養父養母(其實是叔父嬸母)的意思,在一兒一女降生后,他很快被派到國外留學,這一呆就是10年。
在德國期間,他有了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戀,對方是一個美麗又有才華的德國女孩。
一、不幸的童年、奮發的青少年,成德國博士
季羨林出生于山東省清平縣官莊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
當時,這是山東西部最窮的一個縣,而他家又是這個村里生活最困難的一戶人家。
他出生時,祖父母已經過世了。
父親本來有兄弟三個,因為太窮了:
一個弟弟被送給了別人。
一個弟弟為了生存,背井離鄉,流落到濟南,經歷一些 波折,在濟南立定了腳跟。
這個父親的弟弟就是後來接季羨林去上學的叔父。
而且,很奇怪的是,季羨林父親這一輩,加上堂兄弟,本來一共有11個男孩。
但是,到了季羨林這一輩,只有季羨林一個是男孩子,他成了獨根獨苗,所以整個家族尤其重視。
雖然 如此,季羨林小時候生活異常清苦,連白面都吃不上:
小米面和玉米面都吃不到,只能湊合著吃紅高粱面,
當時的白饅頭,對小小的季羨林來說,簡直就像是龍肝鳳髓,是他望眼欲穿的美食。
6歲那年,他就與母親辭別,被叔父接到濟南上學。
叔父之所以接他去省城上學,是因為叔父只有女兒,沒有兒子。
當時,叔父就和自己的哥哥商量,合力來培養季羨林這個唯一的男丁。
季羨林下面還有一個妹妹,季羨林被接走的那天,他的母親哭得很悲傷。
季羨林在老家時,一直是和母親一起住,到了濟南叔父家,他開始自己一個人睡一張小床。
最初,他幾乎天天流淚思念母親溫暖的懷抱。
自從到了濟南,他就很少回老家,主要是叔父不讓回去,而且那時交通不方便,來回極耗費時間,且一路很顛簸。
自從季羨林6歲離開母親,此后就只回過老家兩次,而且都是回老家奔喪,即使回去,也是短短的幾日。
他的母親也只在這短短幾日里,能看看自己的兒子,然后又是漫長的分別。
對于一個貧窮的農婦來說,一方面,看到兒子能在省城接受優質的教育,她感到欣慰,尤其是後來得知兒子考上了大學。
但是另一方面來說,活生生地將幼小的兒子將她身邊帶走,讓她幾年都見不到一面,又是難以釋懷的痛!
在母親去世時,季羨林的母親已經有8年沒見過自己的兒子了。
季羨林當時在叔父家還不能理解母親的心情,後來他才逐漸明白母親當年的心情。
季羨林後來在書中寫道:
直到耄耋之年,我仍然頻頻夢到面目不清的母親,總是老淚縱橫,哭著醒來。
季羨林讀書非常用功,叔父對他的要求也很嚴格。
他考上大學后,本來想畢業后好好工作,然后將母親接過來,享幾天福。
沒想大二那年,他接到母親去世的噩耗,這成了他內心一輩子的遺憾。
等季羨林回到老家,他的母親已經躺在棺材里,連遺容都沒能見上,從此,人天永隔,
1934年,他從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畢業,然后回到母校山東省立濟南高中,當了一名國文老師。
1935年,清華大學與德國簽訂了交換研究生的協定,季羨林以優異的成績被錄取。
這一年9月,他就進入德國的哥廷根大學學習。
2年后,他就在學習之余,兼任哥廷根大學漢學系講師,這樣基本生活費就不愁了。
此后,季羨林全新地沉浸在學術研究中。
30歲這年,他哥廷根大學畢業,獲得哲學博士學位。
因為二戰的緣故,他被阻隔在德國,此后,他在德國又呆了四五年,繼續學術研究,在戰爭結束后,他才回到祖國。
二、大4歲的包辦婚姻
1929年,在叔父和叔母的安排下,18歲的季羨林和彭德華舉行了婚禮。
這樁婚姻其實就是包辦婚姻,阿華的家與叔父家不遠。
夫人彭德華
妻子比季羨林大4歲。
彭德華自幼喪母,上過幾年小學,認識一些字,人很勤勞,性格也很溫和。
她是舊社會賢妻良母的那種:
盡心地侍奉公婆,有什麼委屈就咽在肚子里。
兒女出生后,盡心地照顧兩個孩子。
「毫不利己,專門利人」,一輩子勤勤懇懇,含辛茹苦。
婚后,女兒、兒子相繼出生。
在兒子剛出生不久,季羨林就獲得去德國留學的機會。
這個機會,對于季羨林來說,其實是千載難逢的機會,是公費名額。
如果不是這次機會,季羨林可能就被埋沒在山東當一名國文老師了。
叔父當時也是支持他出國鍍金,回來好有更好的發展。當時叔父預計他出去也就四五年,拿到博士學位就回來。
彭德華也選擇了默默支持丈夫。
此后,她一個人照顧兩個孩子,還有照顧公婆。
季羨林出國的11年間,一家老小的生活來源,幸虧有他的嬸母在支撐 。
嬸母是在在1935年夏天同叔父結婚的,當時季羨林已經離開濟南去了德國。
當時因為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有五六年的時間,季羨林與家中的通訊斷了。
季羨林的叔父脾氣非常暴烈,甚至有點乖戾,極難侍奉。
他的嬸母為了維持一家人的生計,做過很多活:
擺過小攤賣煙
到小市上去賣衣服傢俱,非常堅強的一個女性。
靠自己幼時所學的中醫知識,給別人看病。
他的嬸母其實也是苦命之人,自幼喪母,耽誤了出嫁的黃金時刻,成了「老姑娘」,年近40歲才嫁給季羨林的叔父做續弦。
好在她出身中醫世家,從小就學會了一套治病的手段,她還給別人看病,賺一些錢補貼家用。
一直到1947年,季羨林從北京乘飛機回濟南,才見到這個嬸母。
季羨林的叔父後來得了癌癥,在1955年就去世了。
因為嬸母曾經為家里做過很多貢獻,所以季羨林很尊敬她,尊稱她為「老祖」。
叔父去世以后,1962年,季羨林就將妻子與嬸母從濟南接來北京。
此后,老祖在季羨林的照顧下,共同生活了大概30年,從來沒有發生過什麼齟齬。
老祖後來活到了九十歲,算是含笑離開人世。
季羨林還說:老祖永遠活在我的記憶里。
三、與德國才女之戀
季羨林在德國留學的這段日子,遇見了他真正的愛情——伊姆加德小姐。
季羨林與伊姆加德相識于1935年,當時,季羨林在德國租住的房屋與邁耶家在同一條街上,他受到朋友田德望的邀請,第一次前往邁耶家,在那里,他見到了邁耶家的大女兒-----伊姆加德。
伊姆加德一頭金髮、身材高挑,皮膚白皙。
1937年,季羨林開始著手準備自己的論文,按規定,提交給教授之前,他必須要將手稿打印出來。
當時,這可讓季羨林犯難了,他當時是個窮學生,如果將論文拿到街上的打印店里打印,估計他一個月的生活費就所剩無幾了。
伊姆加德在知道這件事后,主動跟季羨林說,她家里有一台打字機,她也樂意幫季羨林打字。
因為論文里有很多專業術語,又不能出錯,為了核對,季羨林那段時間,幾乎每天傍晚都要到邁耶家。
在這種接觸中,伊姆加德對季羨林產生了好感,而季羨林也看出了伊姆加德對自己的愛戀,他自己肯定也是從內心喜歡這位美麗,又樂于助人的女孩的。
伊姆加德的父母對季羨林也很欣賞,邁耶家有什麼節日活動,季羨林也會被邀請,
而且他倆的座位也常常是挨在一起。
但是,伊姆加德從內心將是個含蓄的女孩,她在等待著季羨林的表白,因為她也不知道這個中國男子到底內心是怎麼想的。
而季羨林因為老家有妻子有孩子,他內心很矛盾,一方面他也很喜歡眼前這位美麗聰慧、家世良好的異國女子。
另一方面,他又牽掛著祖國,以及自己在中國的一家老小。
叔父、嬸母對他有恩,他不能不做出忘恩負義的事情來。
所以,他們之間的交往都是在公開場合,兩人很多時候是靠眼神來傳遞彼此之間的欣賞。
二戰一結束,季羨林馬上就決定回國了 ,他已經整整11年沒回祖國了。
當得知季羨林要回國,伊姆加德流下了傷感的眼淚,她希望得到季羨林的一個承諾。
季羨林無奈之下,只好告知她,自己在中國已經有妻子,還有孩子。
伊姆加德甚至對他說:她不在乎這一切,如果他可以處理好前面的婚姻,她愿意等他。
但是,季羨林不想耽誤伊姆加德,他只能痛苦地告訴心愛的人:
我出來留學,就是為了報效祖國,我不能離開祖國,也不能與妻子失婚。
對于從小在德國長大的伊姆加德,很多事情是無法理解的,她懇求季羨林再思考兩天,再給她最終的答復。
中國是個尤其講究孝道的國家,這個傳統很久以來都是維持家族的基石。
他在老家的妻子是叔父嬸母幫忙選的,如果他回去與妻子提出失婚,那麼無疑是不孝。
而叔父對他恩重如山,如果沒有叔父,他估計連學都上不起了。
經過一番痛苦的思想斗爭,季羨林還是決定回國,并且勸伊姆加德另尋良人。
在最終分別的時候,伊姆加德哭得梨花帶雨、泣不成聲。
季羨林心里,何嘗不痛?但最終理性還是戰勝了感情。
四、回國后醉心事業
回國后,季羨林刻意地斷掉了與伊姆加德之間的信件交流。
如果繼續保持聯系,那麼,就會讓伊姆加德有種錯覺,會耽誤她選擇其他的男人。
沒有接到季羨林的信,伊姆加德一度非常傷心,但是她又沒有季羨林回國后的地址。
這段感情,就這樣無聲無息地消逝在風中。
也許很多個日子,伊姆加德一直在盼望曾經的戀人,會想起來給她寫信。
但是,一次次的失望,一次次地又重新燃起希望,周而復始。
一個女人的歲月由此蹉跎。
不知道這個德國女子是否讀過「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這個詩句,
她用自己的行動很好地演繹了這句詩。
季羨林在《留德十年》里寫,自己對于伊姆加德若說是毫不想念,那便是假話。
1983年,72歲的季羨林,因為公干到了哥廷根,他想見昔日戀人一面。
但沒能打聽到伊姆加德的消息。
自從那次分別后,此生,他們未曾再見。他們曾經有過美好而純粹的感情。
2000年,一位為季羨林拍寫紀錄片的女導演去德國尋找伊姆加德,
那個美麗的女子,已是頭髮花白,她一直未婚。
在她的房間里,那台老式的打字機依然安靜地擺在桌上。
她一直活在那段美好的回憶中,在季羨林之后,她未曾對其他的男人動過心。
為了那段愛情,她靜靜地守候了60年。
也許是早就知道這個中國男子不會回來,但是她的心里無法再讓別的男人進入。
她寧愿守著回憶生活,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平淡的婚姻:
季羨林回到祖國的時候,他的兒子季承已經10歲了。
但是他回國后,在北京工作,妻子與孩子依然是在濟南,兒子與女兒是上大學,才到北京。
直到1962年,妻子與嬸母,才從濟南搬到北京來。
雖然季羨林與妻子的感情談不上濃烈,但相處還是比較和睦。
有朋友來家里,妻子彭德華與嬸母一起掌勺,總之,生活方面,季羨林基本上是甩手掌柜,可以專心在自己的事業上。
彭德華活得也比較長壽,活過了米壽(88歲),她的一生雖然波瀾不驚,只是一個家庭婦女,但也算是有福之人。
此后,季羨林又獨自生活了14年 ,他心態非常從容,也非常幽默。
2007年9月,96歲高齡的季羨林從醫院回到家,他去了莫斯科餐廳,享受了一杯啤酒,外加一份冰淇淋。
他的老朋友得知后,擔心他會吃壞肚子。
沒想季老風趣地回答:
「放心,我是屬豬的,吃什麼都沒問題。」
心態好,是季老長壽的一大原因。
他曾說:「我首創了‘三不’主義———不鍛煉、不挑食、不嘀咕,名聞全國。」
2007年,林青霞走入北京301醫院病房,拜訪季羨林。
有朋友擔心國學大師一生專注于做學問,可能不知道林大美人是誰,就問他是否知道眼前這位。
季羨林看了林青霞一眼,幽默地說:「全世界都知道。」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看來,季老并不是 關起來們做學問那種,他也會專注一些美人。
自古以來,就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詩句,季羨林曾寫過一篇《我的美人觀》,談他對美人的看法。
當年,他當然對德國女子伊姆加德的美動過心,但是發乎情,止乎禮。
他的克制,他的理性,相反,在德國開放的文化里,顯得更加熠熠生輝,讓伊姆加德用一生來回憶這段純粹而美好的感情。
只是,像季羨林這樣的男人,如今很少了。
伊姆加德那樣純情的女子,也很少了。
他們今生無緣,但愿來生有緣。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