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常理,皇位是根本輪不到藩王來坐的,
可漢初偏偏爆發了一個血腥政變:外戚呂氏家族被滅門,高祖劉邦的嫡支血脈被「絕種」,
在這種情況下,默默無聞的代王劉恒突然就被擁立為了皇帝——是為漢文帝。
為何是他?
那天是西漢高后八年(前180年)九月十日,京都長安突然掀起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政治風暴,
毫無懸念的單方面廝殺過后,昔日榮寵至極的外戚呂氏家族,頃刻間灰飛煙滅,
呂祿被捕獲斬首,呂媭被鞭打至死,樊伉、呂通被誅殺,魯元王張偃被廢.......
凡是與呂家有關聯的人,幾乎都成了這場政變的犧牲品,
當一切塵埃落定,這場政變的主導者太尉周勃、丞相陳平等人,
擔心事后被政治清算,竟火速密議出個狠招:將高帝的嫡支血脈斬盡殺絕,移花接木.......
為早日消除隱患,周勃、陳平召集宗親勛貴、群臣開了一場「緊急會議」,
奇特的是,高帝劉邦的大嫂陰安侯、二嫂頃王后也出現在了會議現場,
兩位七八十的老太太的出場,自然是經過周密安排的,她們將為一個精心策劃的謊言做歷史見證—— 惠帝無子,
這是個無從考證的廢帝理由,唯一知情的孝惠皇后張嫣已被幽禁在北宮中,
小皇帝劉弘(后少帝)及他幾個弟弟梁王、淮陽王、常山王,就這麼被褫了皇族血統。
廢掉現任皇帝沒有爭議,眾人卻在該讓誰當皇帝的問題上出現了分歧。
毫無疑問,新皇帝只能從高帝子孫中選擇,于是高帝子代王劉恒、淮南王劉長,高帝孫齊王劉襄被列為候選人。
究竟選誰,眾人是私心的,
三人中最先被否定的是齊王劉襄,原因很復雜,
劉襄在誅呂方面立下首功,有人搬出繼承法說劉襄是高帝「嫡長孫」,即指嫡子的嫡子,
這的確是件模糊不清的舊事,
不過自呂雉被冊封為皇后的那天起,曹氏及其子劉肥的身份已拍板定案——外婦、庶長子,
如今時過境遷,眾人自然一概不肯接受劉襄「嫡長孫」的身份,
且立齊王,日后他必改寫身份為嫡,惠帝劉盈將變庶,有推翻大漢祖制、否定功臣既得身份、利益的風險;齊王陣營中的劉章、劉興居、駟鈞、祝午、魏勃等人功勞苦勞都有,立齊王,軍國大權必交此政治班底,功臣將「竹籃打水」
;齊王的舅父駟鈞兇悍無比,誰也不想剛出龍潭又入虎口;更關鍵的是,齊王對政變計劃一清二楚,有日后以此為把柄清算眾人的風險。
此外,以劉氏家族長輩身份出席會議的瑯琊王劉澤,對齊王的反對聲音最高,原因無它,齊王起兵時囚禁劉澤,詐取了瑯琊兵,劉澤對此一直懷恨在心,因此堅決反對擁立齊王。
劉澤雖為劉邦的堂兄弟,或為嫡系,在宗室中具有一定的話語權,
齊王被淘汰。
緊隨其后被否定的,是淮南王劉長,
怪只怪劉長自己命運不濟,其母趙姬原本是劉邦女婿張敖的小妾,被劉邦寵幸了一次后有了身孕,張敖入獄時,不明真相的官吏將孕婦趙姬也拘入了大牢,正在氣頭上的劉邦根本不肯認下這筆賬,趙姬生下劉長后含恨自盡,此后劉長就被交由呂后撫養,
因此,比起眾庶出兄弟,劉長算得上呂后的養子,多少能攀上個「嫡」字,惠帝死、惠帝無后的情況下,劉長要比代王更有資格,
偏偏政變的目標針對的就是呂家,立他,面臨政治清算的風險比現任皇帝還大。
事情已經很清楚了,實際上擺在眾人面前的只剩下一個選擇——代王劉恒,
比起齊王、淮南王,
代王劉恒的背景簡單,其母薄氏家族忠厚老實、人丁稀薄,立他,首先就降低了外戚當權的風險;代王沒參與政變,正是眾人期盼的結果,這樣一來政變的果實將由功臣分配;代王自小已就國,朝中沒有政治根基,日后軍國大事必仰仗眾人;代王與呂家沒有瓜葛,幾乎不存在秋后算賬的可能,
幾番對比,眾人立刻拿定了主意。
彼時的劉恒時年二十三歲,正在千里之外的晉陽,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
大臣秘密派出的使者來到代國后,劉恒這才得知天上掉餡餅的美事兒砸在了自己頭上,
短暫的震驚過后,劉恒陷入了兩難之中,到底去還是不去?
于是召集臣屬們開了個商討會,
郎中令張武等人認為,朝廷大臣狡詐得很,既然干出血染京城的事兒,搞不好這就是個圈套想將劉氏一網打盡,靜觀其變為妙。
只有中尉宋昌力排眾議,力主劉恒進京即位,他一針見血的指出:
劉氏坐擁天下已是既定事實;劉氏諸王的封地彼此交錯,一呼百應;百姓生活安定,沒人想再經歷戰亂,天下人心在于劉氏;
因此大臣們不敢「滅劉」作亂,
反而他們現在的處境十分尷尬,因滅掉呂家鬧得人心惶惶,諸侯俱憂,如今急需找人來收拾爛攤子.......立新帝是他們迫在眉睫的事。
劉恒見他說得頭頭是道,不禁動了心思,
這個時候劉恒的母親薄姬也來了個「神助力」
,占卜出個大吉之兆,劉恒終于下定了進京的決心,不過依然十分警惕,先讓舅父薄昭隨使者進京探聽虛實,直到得到薄昭的肯定答復,他才啟程。
這一路,劉恒走的也十分謹慎,深怕中計,等走到外五十里處高陵后,又派宋昌去長安打探消息,
確信無疑后,才驅車前往渭橋與大臣相會。
看到那輛帶著塵土飛馳的「六乘傳」抵達渭橋,心急如焚的大臣們才松了口氣,
劉恒到達長安的那天是閏九月二十九,
是高后八年的最后一天(漢初以十月為歲首),一旦劉恒不能在這天即位,必然會發生他銜接不上高后的傳承問題,
這日一過,歷史將以未央宮中的小皇帝劉弘(因呂后當政沒改元)來記年,
那麼眾人擁立藩王登基,日后就會在史上留下模棱兩可的結論——功臣,亦或者反賊,
好在這歲末的最后一天,劉恒如約而至。
劉恒卡著「最后的時刻」進京,顯然是事先計算好的,
1972年的時候,河南唐河縣發掘出一座漢代墓,該墓的墓門兩楣刻著一幅出行圖,其中一塊刻畫的是一輛飛奔的駕車,車上豎著一面大鼓,一木人正舉鼓槌擊鼓,
這就是古代文獻中提到的「記里鼓車「圖形,
所謂記里鼓車,即車奔一里,木人就擊一下鼓,這樣就能準確及時地報出行程里數,
這一發明在漢代已出現,也就是說掐算好時間行程,對劉恒來說并不是難事,
因此,這是劉恒刻意為之,為的就是不給大臣們反悔的機會,這樣皇位就十拿九穩了。
眾人與劉恒互相見過禮之后,
太尉周勃瞅準時機上前,欲向劉恒秘獻玉璽,
這是眾人想出的「妙招」,
問題出在「秘獻」上,周勃等人打定主意要在這件事上給新皇帝一個「下馬威」,來提醒劉恒,他的皇位是在場眾人「給」的,
不料被宋昌以「王者無私」為由擋住了;
周勃一計不成,不甘心,又在眾目睽睽之下呈上玉璽和符節,目的是想將劉恒一起拉下水,免得將來罪議他們弒君,
原本劉恒只要接受玉璽,就意味著皇權更替的完成,
哪知劉恒聰明得緊,壓根就不肯接,讓他到代國的官邸再說,隨即驅車直奔代邸。
如果劉恒接了才是上了大當,
劉恒打聽得很清楚,小皇帝還在皇宮里,周勃這些人干的這叫什麼事兒?這樣一來,不明擺著告訴世人玉璽和符節都是「偷」來的麼,
以后當了皇帝,他劉恒就會在留下「篡逆」的嫌疑,他當然不肯吃這個虧。
這也是劉恒不進未央宮,選擇代王官邸的原因,正所謂國無二主,目前皇宮未清,盲目闖入就百口莫辯了。
劉恒抵達代邸,群臣也跟著來了,都有誰呢?
丞相陳平、太尉周勃、大將軍陳武(一作柴武,柴武台墓主)、御史大夫張蒼、宗正劉郢客(楚元王劉交次子、宗正)、朱虛侯劉章(齊王弟)、東牟侯劉興居(齊王弟)、典客劉揭(「長信宮燈」的原主),
注意,政變前御史大夫是曹參的兒子曹窋,政變后淮南相國張蒼取代了他的位置,并且此后曹窋至死未被重新啟用,
這就奇怪了,呂產帶著幾個隨從去未央宮的消息,還是曹窋跑去告訴陳平,大臣們這才有機會干掉呂產——呂家最讓他們忌憚的人物,
曹窋的情報,起著一個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曹窋是功臣無疑,那因為什麼丟了官?
或是在「廢帝另立」問題上,與周勃、陳平等人產生了分歧,滅呂可以說成「清君側」,可廢掉皇帝,不是造反是什麼?
于是曹窋被「踢」出功臣圈,
當然,這也正是眾人十分緊張的一個焦點問題,他們急需得到新皇帝確認此前的誅呂行動,
因此在代邸內上演了一場推讓戲碼之后,劉恒連夜即位!
當天夜里就發生了五件大事:
一是,「太仆」專業戶夏侯嬰與東牟侯劉興居,將小皇帝劉弘清理出了皇宮;
二是,隨后劉恒乘坐天子法駕駛入皇宮,進入內廷執掌朝政(這個過程中,劉恒被十名謁者擋在了宮門之外,沒有硬闖,直接喊來太尉周勃解圍,看穿了大臣們「下馬威」的把戲);
三是,入宮當夜,有司分部殺害廢帝劉弘及幾個弟弟,高帝嫡支血脈斬絕(注意,劉恒已成了皇帝,有司奉的是天子之令)。
四是,連夜任命宋昌為衛將軍,統領南、北軍;任命張武為郎中令,負責巡視殿中。
五是,安排妥當后,劉恒連夜下詔確認諸呂「陰謀叛逆」「欲危劉氏」,參與政變的眾人是功臣,
經此詔「確認」后,呂氏家族從一個開國功臣家族,直接被打成了反叛家族,凡是與呂家功勞有關的一切,統統會從歷史上銷毀、抹除,
多年后,只有司馬遷在《荊燕世家》留下田生說的那句:呂氏雅故本推轂高帝就天下,功至大——呂家的功勞,自行腦補吧!
漢文帝劉恒在舉行登基典禮前,將瑯邪王劉澤改封為了燕王,這算是真金白銀的大獎了,劉澤搖身一變成了坐擁數郡的大藩王,
右丞相陳平改任左丞相、太尉周勃改任右丞相,大將軍灌嬰被任命為太尉。
不過,文帝卻對立下誅呂首功的齊王劉襄,既沒明確肯定過他的興兵,也沒有否定,只是象征性地將原屬于齊國的三郡「物歸原主」,
——這里面的水多深,猜猜看!
巧合的是,
在同一年,劉姓皇族死掉了好幾個人,分別是楚元王劉交(劉邦幼弟)、齊王劉襄、以及文帝的四個嫡子。
這里,楚元王劉交,年事已高,或許是正常死亡,
但齊王劉襄之死卻很蹊蹺,
而且詭異的是,此前還有個楚太子劉辟非死亡,
楚太子劉辟非什麼時候死的,史書沒有講,只說他死在了劉交前面,即「太子辟非先卒」,
通常來說,若是劉辟非很早就死了,那麼劉交早就另立太子了,按照嫡長順序,次子劉郢客早該是楚太子了,
結果,無論是呂后時期還是文帝登基之前,都只說劉郢客是宗正——掌握皇族名籍,一直在長安,
這種情況只能說明,劉辟非死在劉交前不久,也就是文帝登基前后的時間,
楚國在齊國起兵時也出了兵,算得上齊國的小盟友,結果這兩個起兵的諸侯國主,都離奇死亡了,
絕對有內幕。
劉襄之死,也沒記錄死因,
只說他死之前齊、楚地震,大水潰出——轉移焦點是不是,災害過后別人都沒事,反而年輕勇武、富貴榮華的諸侯王卻突然死掉了,死得可真合「天意」。
再說文帝的四個嫡子,當然究竟是幾個嫡子,史記里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說是「四男」,一說是「三男」,
也就是說,司馬遷也沒有搞清楚文帝有幾個嫡子,
所以,對于那位「先代王未入立為帝而卒」代王后的身份,也沒搞清楚。
史書記載,
文帝登基前,原配代王后就死掉了,死在劉恒登基前不久,還是很久之前?根本沒說,
文帝登基后,代王后的四個嫡子「更病死」,也先后病死了,
早不死晚不死,咋就這麼巧,一個接一個地死在了父親的高光時刻了呢,
可真會「挑時候」,
而且,後來以孝德聞名的文帝,卻從來沒有追封、悼念過代王后母子,就跟他們沒存在過一樣,
要說這跟政治沒關系,估計沒多少人會相信,
不少人猜代王后姓呂,死在了呂氏家族覆滅后不久,也有可能是自然死亡,接連生下四個兒子,體弱多病而死;
比起代王后,文帝的四嫡子死亡事件,
絕對跟功臣們脫不開關系——惠帝的幾個不就是全被殺了,如果代王后是呂氏女,這幾個皇子將來不得秋后算賬?
至于文帝本人的參與程度,
客觀說,到了司馬遷時期,都幾乎沒有找到代王后母子存在的痕跡,說明五人在當時不僅死透了,而且死無蹤跡,
要知道,文帝即位后才派人回代國接家眷,
如果文帝有護子之意,完全可以在這個過程中,偷梁換柱保下他們的性命,讓他們隱姓埋名............
然而,不忍戳破這個真相——并沒有。
「四男」之死也有人認為是竇姬下的毒手,竇姬、劉啟母子是最終受益者無疑,
但,這是瞎猜,
注意,劉啟的身份是庶長子,即使是代王后母子死亡的情況下,也輪不到他,除非是劉恒不再有嫡子,
竇姬會傻到冒險給別人做嫁衣麼?
不得不說,文帝是有些「腹黑」的,
當時大臣提議冊立皇長子劉啟為太子,文帝卻一口回絕了,這是不是有點太假了,哪有不希望自己的兒子繼位的皇帝?
這個事,文帝本人很尷尬了,因為他的皇位來路不正常,這也是大臣反復「提醒」他的緣故,
漢初沿襲的一直是「嫡長」繼承制,
結果因為誅呂政變,文帝是「兄終弟及」,確切地說,他的皇位是侄子手中奪來的,不合法,
文帝清楚這一點,所以提議以「賢者」立嗣,
還推薦諸如楚王劉交、吳王、淮南王等賢惠、仁慈、有才、有德的人來繼位,
實際上,無論是文帝還是大臣都清楚,以上諸位都不可能立為皇嗣,
高明的是,文帝此話一出,
首先,就肯定了自己的皇位來源——即使不是正常繼位,也是因為自己賢惠仁慈、德才兼備、民心所歸,被選舉成為皇帝的,
其次,撥亂反正——提出幾個不可能的人選,變相恢復被破壞的嫡長繼承制.......
總之,文帝的意思很明確——不管朕的皇位咋來的,現在就得掰扯清楚,以后皇位是我兒子的、孫子的......
...
不久,文帝賜給民眾中應當繼承父業的人每人一級爵位——出賣了他的動機。
回顧一下,
劉恒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藩王,有一天,突然被一群剛剛血染京城的大臣們推上了皇位,
會是什麼心情?驚訝、欣喜、恐懼........
于是,還沒到京城就一直在動腦筋,到了后又磨磨蹭蹭不肯接玉璽,也搞不清誰在給誰下馬威了,
連夜坐上皇帝寶座,沒掀了原來的班子,
集權慢了一些,麻煩了一些,可這波操作沒毛病,保證了權力這個東西,平穩過渡到他的手中,
登基前后,多人先后離奇暴死,
可怕的是,直到今天都找不出幾條他的嫌疑,真是不帶一絲血腥就坐上了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