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歷史上十分混亂的年代,三國時期的華夏大地可謂戰火連天又異彩紛呈,許多謀臣武將悉數登台,他們憑借自己的智謀與武力,在屬于自己的舞台上綻放著奪目的光彩。
正所謂「良禽擇木而棲」,諸多軍閥的崛起也讓能臣志士有了更多的選擇,為了實現各自的理想紛紛投靠到了心儀的軍閥的麾下。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禮賢下士的曹操便帶領曹魏集團迅速崛起,成為了三國之中最強的勢力之一。
在曹操創業的過程中,大臣荀彧給了很多的支持,他的地位絲毫不輸給郭嘉。可是,人生晚年曹操想要加九錫、稱魏公時,荀彧提出了反對的意見。
曹操便用一種近乎「啞謎」的手段將荀彧逼死,他給了荀彧一個空盒,荀彧看到后便自盡了。那麼,對于曾經為他立下汗馬功勞的杰出謀士,曹操為何如此冷酷無情?
在一百多年以后我國又進入到了一個極為獨特的歷史階段,透過這段歷史,人們才終于明白了曹操殺害荀彧的真正原因。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這其中的故事。
作為曹操的謀士之一,荀彧有著顯赫的家族背景,其祖先是戰國時期的著名思想家荀子,在漫長的歲月當中,荀家始終保持著名門望族的身份,到了三國時期荀氏家族已經成為潁川最有名望的士族。
憑借家族的聲望荀彧的父親和叔父都曾出仕為官,深厚的家族底蘊加上父輩們在官場當中的閱歷,荀彧自然比其他人擁有更多的閱歷和見識。
荀彧尚未成年之時便被譽為「王佐之才」,由于當時科舉制度尚未出現,官僚的選拔完全依靠現任官員的舉薦,也就是說有在朝為官的人推薦自己,是當時人們做官的唯一途徑。
正因如此,當時才會出現「四世三公」的袁氏家族,而這樣的官僚選拔制度無疑將普通百姓拒之門外。
不過,士族子弟的荀彧自然不會被埋沒,憑借荀氏家族在朝中的人脈他在二十六歲這一年被舉薦為孝廉,成為了一名國家公職人員。
隨著董卓的到來東漢大亂,不滿董卓暴行的荀彧辭去了官職,為了躲避戰火帶領族人舉家遷往冀州。 當時,對荀彧仰慕已久的袁紹將其奉為上賓。
可是,在一段時間的接觸之后,荀彧發現袁紹不值得自己輔佐,于是乎他便離開了冀州,帶著家人投靠到了曹操的麾下,對于荀彧的投奔曹操異常激動,興奮地喊道:「這是我的子房啊!」
由此可見,在曹操的眼中荀彧的到來對他有多麼重要。事實也確實如此,荀彧不僅為曹操制定下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策略,讓曹操在政治上占據了絕對的制高點。
同時,他還在后期為曹操推薦了郭嘉、鐘繇、陳群、司馬懿等眾多人才,這些人對曹魏集團的崛起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曹操對于荀彧的評價絲毫沒有言過其實的贊譽,完全是實事求是的客觀評價。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能力超群的謀士,曹操卻在建安十七年用一個空食盒將其殺死,為何曹操要將其殺害呢?這其中又有怎樣的離奇曲折。
盡管荀彧盡心盡力地輔佐著曹操,但二人之間始終保留著一個敏感話題,這一話題便是對漢獻帝的效忠問題,雙方一直對此都有所回避。
荀家作為世代為官的士族,對于皇帝的忠誠深深刻在骨子里,正所謂「食君之祿,為君分憂」,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荀彧對漢家天下毫無疑問地很忠誠。
盡管在他的謀劃之下曹操成功地把持了朝政,但在荀彧看來讓曹操這樣手段強硬的政治家,來穩定局面不失為一種上策,皇帝可以只是一個政治符號,但這個政治符號必須得到應得的尊重。
可惜的是,在梟雄曹操的眼中情況則完全不同,東漢末年漢朝實際上已經名存實亡,皇帝早已失去了對國家各個層面的管控,「弱肉強食」是這個時代唯一的法則。
既然如此,只要時機成熟任何有資格的人都可以取代皇帝,兩種截然不同的思想導致他們對待皇帝的態度也完全不同。
對于這一問題,曹操和荀彧始終都在刻意進行回避,二人之間也始終維持著這種不可言說的默契。
然而,人心都是會變的,人的行為也會隨著心的變化而變化,曹操后期不再執著于爭霸天下,開始追求名譽與榮耀,他想要加九錫、稱魏公。
這無疑是在挑戰天子的威嚴,此時荀彧對這個問題再也無法視而不見了,如果曹操得償所愿,下一步他就可能逼迫漢獻帝禪位,這種篡逆的行為是他無論如何不能接受的。
與此同時,曹操的這一舉動勢必會讓劉備和孫權有了討伐曹魏的借口,授人以柄的做法實在不是明智之舉,于公于私荀彧都必須制止這種百害而無一利的行為。
于是乎,對曹操加九錫的舉動荀彧公然提出了反對:「曹公本興義兵,以匡振漢朝,雖勛庸崇著,猶秉忠貞之節。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
荀彧的這一番言論讓曹操十分不悅,后者的心中便暗暗做了一個打算,曹操征討孫權時荀彧因病留在了壽春養病,也就是在荀彧養病期間,曹操派人送來了一個食盒。
荀彧打開后見里面空空如也,他便明白了曹操的用意,這個空食盒是在向他表明一種態度:從今以后不會再為荀彧提供俸祿。士可殺不可辱,這種帶有羞辱意味的暗示,對荀彧來說無疑是一種致命打擊。
想到自己面對曹操的僭越之舉無能為力,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他一步步地朝著皇權邁進,荀彧對今后的生活也不再抱有任何的期望,萬念俱灰之下喝下了毒藥,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也就在荀彧死后的第二年曹操被封為魏公,如果當時荀彧還活著,這對于他來說這恐怕是比死還難以接受的事情。
盡管曹魏一度成為了三國當中最具實力的政治集團,但司馬氏的崛起勝利果實竊取到了自己的手里,憑借曹魏集團雄厚的實力司馬家的小子司馬炎,最終成為了統一全國的最終贏家(三國歸晉)。
可是,晉朝的繁榮并沒有持續太久,中原王朝就再一次陷入圍繞皇權的爭奪之中,這一事件史稱「八王之亂」。
為了在奪權的過程中占據優勢,許多藩王與少數民族結成了同盟,動亂從民族內部矛盾演變成外族入侵,直接導致了「五胡亂華」。
晉朝統治階級從北方逃往南方來躲避戰亂,司馬睿定都建康之后,中原王朝進入到了東晉時期。
當年,司馬炎雖然消滅的東吳政權,但東吳的士族卻得到了保留,這些士族對維護江南局勢的穩定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晉朝建立之初司馬炎極力拉攏他們,并給予允許范圍內的優待,以此來換取士族對自己的支持。
很長一段時間里士族得到了較好的發展,勢力也越來越大,以至于司馬睿難逃到這里的時候,人們才發現當地的士族已經發展成了一股無法忽視的龐大力量。
對于這些難逃到自己地盤的北方貴族,南方的士族自然不會歡迎,因此整個東晉時期士族與貴族之間的沖突始終沒有停止,讓國家陷入了巨大的內耗當中。
作為流亡政權,皇族只能處在這種沖突當中且絲毫沒有實權,東晉的皇帝幾乎全部都被架空,東晉政權可以說是名存實亡,與早年的漢獻帝別無二異。
此時不免讓人想起曹操殺荀彧一事,或許他初逼迫荀彧自盡,實際上也是出于對當時政局的考慮。作為潁川最龐大的士族,荀彧的家族根基不可謂不深厚。
曹操不足以爭衡天下的時候,這種龐大士族的加入無疑是他求之不得的事情,可當曹操統一了北方之后,這種龐大的士族勢力就會轉變為一種負擔。
由于根基過于深厚,曹魏集團的內部也必然會形成一股龐大的士族勢力,這股勢力一旦成型曹操很容易就會被架空,從後來司馬懿奪權的過程當中,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這一點。
為了避免這一情況的發生,曹操在後來也積極地吸納其他士族加入自己,以此來稀釋潁川士族的力量避免自己被架空。荀彧公然反對自己時,曹操看到的并非是荀彧的態度,而是士族的底氣。
在他看來,如果不對荀彧有所制裁,其他的士族也會望風而動,認為只要具備足夠的實力便可以與曹操分庭抗禮,這無疑是一個十分危險的信號。
正是出于這一認識,曹操才以一個空食盒讓荀彧自盡,徹底避免了士族勢力過大而導致的大權旁落,從而鞏固了自己對于曹魏集團的統治地位。
反觀東晉,由于放任東吳士族野蠻生長,導致當地的士族完全脫離的政府的管控,具備了足夠的實力與皇族抗爭,這樣混亂的局面導致中原王朝,徹底失去了從胡人手中奪回北方的機會。
不得不說,曹操雖然狡詐多疑,但他出色的政治眼光,使得他能夠在那個混亂的年代脫穎,正如他自己所說:「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從東晉的案例來看,曹操的這句話絕非危言聳聽,對此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