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丘福人生的前半部分,史料記載得很少,《明史·丘福傳》記載:
丘福,鳳陽人,起卒伍。
丘福是鳳陽人,他是卒伍出身。在古代的軍隊中,五人為伍,百人為卒,所謂「卒伍」,一般泛指底層士兵。
也就是說,丘福是士兵出身,在經歷二十多年摸爬滾打之后,他一步一步地做到了燕山中護衛千戶的位置。從士兵到千戶,丘福擁有深厚的戰場經驗。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命燕王朱棣到北平就藩,丘福所在的燕山中護衛正好劃歸朱棣麾下,從此,他成為燕王朱棣的嫡系勢力。
丘福生于元朝至正十三年(1343年),比朱棣大17歲。比朱棣麾下的另一位心腹朱能大了近30歲。
《明史》說丘福「為人樸戇鷙勇 」,意思是丘福為人老實憨厚,但打仗卻異常勇猛,屬于「人狠話不多」的類型。朱棣到達北平后,很快從丘福的身上看到了一個優秀軍事將領的影子,從此對丘福非常禮遇,私下常常以兄弟稱呼他。朱棣在藩邸時,丘福和張玉、朱能一樣,都是朱棣麾下的得力干將。靖難之役前,丘福被升為燕王副將,職位高于張玉、朱能,實乃燕軍中的二號人物。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駕崩,朱允炆即位。朱棣得到消息后,急忙趕回南京奔喪。半路上,朱棣又收到朝廷送來的「諸王臨國中,毋得至京師」的遺詔,朱棣因此又返回北平,而護送朱棣一路往返的將領中,就是丘福。
而后,朱允炆開始削藩,4個月內連削五王,湘王更是被逼自盡。這讓朱棣心生恐懼,因此暗中準備起兵。翌年六月,朱允炆派北平布政使張昺等人秘密逮捕朱棣,不料消息走漏。朱棣在王府中設伏殺掉張昺后,宣布起兵靖難,靖難之役就此爆發。而靖難之役的第一戰便是控制北平城。《明史·丘福傳》記載:
燕師起,(丘福)與朱能、張玉首奪九門。
在奪取北平九門的過程中,丘福、張玉和朱能三人發揮了最重要的作用。接下來,朱允炆派長興侯耿炳文為帥,出兵征討燕軍,在真定,丘福和張玉、朱能等人一起擊敗耿炳文。隨后,丘福跟隨朱棣奇襲大寧,在大寧,朱棣不僅招降了老將陳亨,還獲得了寧王朱權麾下的兵馬,從此實力大增。
總之,縱觀朱棣在靖難之役前半段的所有戰爭都離不開丘福、張玉、朱能三位悍將的身影,例如,在白溝河之戰中,朱棣的具體兵力部署是這樣的:
燕王既收軍還營……使張玉將中軍,朱能將左軍,陳亨將右軍,為先鋒,丘福將騎兵繼之……
意思是,為了在白溝河對陣李景隆,朱棣將麾下的兵馬分為4個部分,張玉、朱能、陳亨三人負責沖陣,而丘福則帶領騎兵,負責在后方掩殺。
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丘福、張玉、朱能以及從大寧歸降而來的老將陳亨,這4人已經成為了朱棣麾下最頂級的戰將。
不過,這個只持續了兩年多,因為在接下來的濟南之戰中,老將陳亨被南軍將領平安偷襲,重傷而還,陳亨回北平后不治身亡。而在東昌之戰中,張玉為救朱棣而戰死軍陣之中。這也就意味著,朱棣的頂級戰將,只剩下丘福和朱能了。
筆者此前曾寫過張玉,張玉在朱棣麾下稱得上有勇有謀,他長期擔任朱棣的中軍先鋒。我認為,如果張玉不死,靖難第一功臣的頭銜他和丘福都有可能。然而,張玉折戟東昌,從此,朱棣對麾下將領的使用進行了調整。《明史·丘福傳》云:
夾河、滄州、靈璧諸大戰,皆為軍鋒。
意思是,夾河之戰、滄州之戰和靈璧之戰,丘福皆是先鋒官。注意,這三場戰役都是靖難之役后期的大型戰役,而且,都發生在張玉戰死之后。也就是從這個時候起,丘福在軍中的位置發生變化,他從燕王副將的身份,兼任了先鋒,成了朱棣麾下的第一軍鋒。
丘福的戰力是毋庸置疑的,例如,在攻打濟州的時候,朱棣先派薛祿攻打,薛祿久攻不下,朱棣調來丘福,《明史紀事本末》云:
丘福合兵攻濟州,塞濠登陴,破其城,遂潛兵掠抄沙河,沛縣,南軍不之覺,糧船數萬艘、糧數百萬悉為所焚,軍資器械俱為煨燼,河水盡熱,漕運軍士散走。京師大震……
意思是,丘福為了攻打濟州城,帶領將士冒死填平城門前的護城河,然后強行登上城墻,硬是用勇敢和彪悍攻破敵城。然后又帶兵渡過沙河,襲擊沛縣,在南軍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燒掉南軍運送糧草和軍械的數萬艘船只,結果「京師大震」。
《舊五代史》中有一句話:為將者,受命忘家,臨陣忘身。
丘福之勇,讓人驚嘆。朱棣麾下有丘福這等勇將,是朱棣之幸。
建文四年,朱棣最后一次南下,在丘福的拼殺下,朱棣取得靈璧之戰的勝利。而后,朱棣下泗州,準備渡淮河,盛庸為了防止燕軍渡河,調來千艘戰艦沿河列陣,朱棣幾次嘗試渡河都未能成功。
為了盡快結束僵持的局面,丘福和朱能決定帶領敢死隊劫陣,他們倆挑選了數百名勇士,沿河道的北岸向西逆行二十多里,然后潛渡淮河,再一路東行,悄悄繞到盛庸的背后。隨著丘福一聲令下,朱能和身后的數百名英勇善戰的將士突然殺到南軍近前,南軍不知來了多少敵軍,一時間方寸大亂,朱棣在這時趁亂發動進攻,由此,燕軍渡河成功。
戰后,丘福左臂受傷,朱棣親自為丘福包扎,盛贊丘福勇冠三軍。
朱棣渡過淮河后,南軍再無成規模地抵抗,從此朱棣下揚州,兵臨南京城下。在浦口之戰中,丘福和朱高煦合力大戰魏國公徐輝祖(徐達之子),最終徐輝祖力不能支,燕軍突破浦口后,在李景隆的「幫助」下,從金川門進入南京城。從此,明朝換了主人。
從洪武十三年朱棣到北平就藩,到朱棣攻破南京城,丘福在朱棣麾下聽命22年,22年來,朱棣一直待他如兄弟。在靖難之役中,丘福果斷站在朱棣這邊,對朱棣忠心耿耿,他本是燕王副將,后期更是兼任先鋒,成為燕軍第一悍將,而今,朱棣登基,丘福這麼多年的忠勇,也算有了回報。
在接下來的封殺封賞儀式上,大家紛紛上前邀功,唯有丘福落于人后。
丘福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他為人敦厚老實,不善言辭,另一方面也是他認為大家的功績已經在那,不需要再拿出來炫耀。結果,朱棣一次性封了4位「奉天靖難」公爵,即:
淇國公丘福、成國公朱能、榮國公張玉(追封)、涇國公陳亨(追封)。
很明顯,在朱棣心目中,功勞最大的,還是他的四大悍將,只是,張玉和陳亨已死,只能追封,而丘福和朱能則成為僅有的兩位活著的靖難公爵。而且,丘福位列第一位。《明史》云:
即位,大封功臣,第(丘)福為首。授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中軍都督府左都督,封淇國公,祿二千五百石,與世券。命議諸功臣封賞,每奉命議政,皆首福。
當時另一位靖難功臣朱能食祿二千二百石,不論是資歷還是俸祿,朱能都位列丘福之后。每次議政,丘福都為武臣之首。
從一位卒伍,成長為一位千戶,丘福用了半生的時間,但從一位千戶到靖難功臣,丘福只用了幾年。若此生遇不上朱棣,丘福或許將會是北平的一位老卒,史書上或許不會出現他的名字。
靖難之役,不僅僅是丘福等人成就了朱棣,更是朱棣成就了丘福等人。
朱棣登基后,明朝的開國公爵紛紛凋零,魏國公徐輝祖(徐達之子)因不愿屈服于朱棣,被幽禁在家中。曹國公李景隆(李文忠之子)雖然主動開門迎接朱棣,但受新貴們排擠,最終被朱棣奪爵。所以,永樂初年的武將集團,皆以丘福、朱能這兩位公爵馬首是瞻。
當時,淇國公丘福虛歲剛好60歲,而成國公朱能才32歲,再加上朱能性情豁達,甘居丘福之后,而丘福又擔任了多年的燕王副將,所以,丘福是真正的武勛之首,每次丘福主持軍事會議,諸將無有不服。
永樂初年,國本之爭愈演愈烈,以解縉為首的文官集團支持朱高熾,而丘福則支持朱高煦,史載:
漢王高煦數將兵有功,成祖愛之。福武人,與之善,數勸立為太子。
丘福是武將,和朱高煦是一個戰壕里的戰友,他多次勸朱棣立英勇善戰的朱高煦為太子,這讓朱棣非常心動。雖然朱棣最終還是選擇了朱高熾,但從這里能看出丘福憨厚耿直的性格。
永樂四年,成國公朱能在南征安南的途中病逝,靖難公爵便僅剩丘福一人了。于是,到了永樂七年,朱棣需要人領兵征討韃靼時,丘福成了不二人選。
為了便于理解,筆者先介紹一下明朝征討韃靼的歷史背景。朱元璋在位時,先后派徐達、李文忠、馮勝、藍玉等人多次北伐,蒙古人一敗再敗,不敢南下牧馬。但草原上的物資畢竟不足,蒙古人不能南下掠奪,只能在內部相互搶奪。于是,在斗爭中,蒙古人逐漸形成了三大部落,即韃靼、瓦剌和兀良哈。其中,兀良哈歸順明朝,韃靼和瓦剌的斗爭一直在持續。
韃靼部落的前身是蒙古黃金家族控制的「北元」王廷,中途由于非黃金家族出身的鬼力赤誅殺了北元大汗,從此北元國號被廢,改回蒙古汗國。在永樂初期,韃靼部落仍是蒙古最強的部落。
靖難之役爆發后,韃靼人覺得機會來了,便趁機回到漠南,準備南下。當時明朝內戰已經爆發,朱棣和朱允炆都自顧不暇,因此沒空去理會韃靼人。直到永樂七年,朱棣派遣使者郭驥出使韃靼,不料韃靼人竟然殺了郭驥,朱棣惱怒不已,打算出兵攻打蒙古。《明史紀事本末》云:
七年夏四月,遣都督指揮金塔卜歹、給事中郭驥以彩幣赍書諭本雅失里……竟殺驥。
雖然當時朱棣已經登基7年,但在多方面他仍急于證明自己。如今使者被殺,讓朱棣龍顏受損,按照朱棣的脾氣,他本要御駕親征,只是在楊士奇、夏原吉等官員阻攔下,朱棣最終答應不親征。不過,朱棣和文官們達成妥協,要派一位將北伐,給韃靼人一些顏色看看。當時威望最高,軍功最盛的將領,就是淇國公丘福了。
于是,朱棣命丘福(淇國公)為大將軍,命王聰(武城侯)、火真(同安侯)為左右副將,以王忠(靖安侯)、李遠(安平侯)為左右參將,合計一公四侯,率軍10萬北征。
丘福被任命為大將軍后,連連和其他四位將領召開軍事會議,似乎對接下來勝利了然于胸。
《明史·丘福傳》云:「謀畫智計不如玉,敢戰深入與能埒。」意思是說,丘福的智謀雖然不如張玉,但他敢于深入敵軍勇猛作戰。換句話說,丘福不是一位帥才,他是一位攻城拔寨的悍將。而他這種特點,也造成了他悲慘的結局。
丘福跟了朱棣二十余年,丘福有什麼特點,朱棣一清二楚。所以,朱棣給丘福送行的時候就對丘福說:
「兵事須慎重。自開平以北,即不見寇。宜時時如對敵,相機進止,不可執一。一舉未捷,俟再舉。」
朱棣的意思是,到關外之后,不可輕敵,就算見不到敵人,也要謹慎。這一次即使未能取勝,下次還有機會。
在言辭之間可以看出,朱棣雖然想取勝,但他最擔心的還是丘福別折了進去。
待丘福出征之后,朱棣又連續下旨給丘福,「謂軍中有言敵易取者,慎勿信之。」意思是說,如果有人告訴你能輕易取勝,你千萬不能相信。
一個月后,丘福出塞,他身為三軍主帥,卻依舊沿襲之前的作戰風格,他親自帶領一千余人打前站,在途中遇到了一些散兵游勇,丘福輕易將這些人打敗。隨后,丘福渡過臚朐河,擒獲了一位重要人物,此人是韃靼人的尚書。據這位尚書招認:「韃靼可汗本雅失里聽聞明朝的大軍前來,率部潛逃,他目前就在前方三十里處。」
丘福聽完之后,大喜過望,立即就要騎馬追過去。當時,后方的主力部隊尚沒有趕到,安平侯李遠連忙攔住丘福勸阻說:「這個尚書的話不可輕信,大將軍帶的兵馬不多,這時孤軍深入,風險實在太大。不如我們先結營自守,待主力部隊趕到再一起掩殺過去。」同行的武城侯王聰從也認為李遠的話有道理。
但是,丘福立功心切,眼看到手的肥肉要跑了,哪能等得及。《明史》云:
福不從。以尚書為鄉導,直薄敵營。
丘福讓尚書做向導,帶著一千余人便殺了過去。在路上,他先后遇到兩撥敵軍。這些敵軍一遇上丘福,便潰敗而逃,丘福信心百倍。李遠又勸說:「大將軍,這分明是敵軍的誘敵之計。還是退回去,等主力趕到后再進攻吧。」
丘福做慣了先鋒官,似乎不太適應主帥的身份,他仍然堅持孤軍沖鋒。他問李遠:「我是大將軍,還是你是大將軍?」李遠無奈,只得以朱棣圣旨中不準輕敵為由,再次勸諫丘福,丘福大怒曰:「違命者斬!」諸將沒辦法,只得跟著丘福繼續前進。
就在丘福等人快馬疾馳的時候,韃靼大軍早已在前方布好了口袋,丘福的一千余人很「順利」地鉆了進去。接下來的過程慘不忍睹,《明史紀事本末》記載:
(韃靼)大眾掩至,圍之,李遠、王聰率五百騎突陣,聰戰死,丘福及火真、王忠、李遠并被執死,全軍皆沒。
縱然丘福再勇猛,縱然這一公四侯都是久經沙場的名將,然而,在韃靼大軍的重重包圍之下,他們已插翅難逃。最終,王聰當場戰死,丘福、火真、王忠和李遠被活捉,因寧死不降被殺。丘福所帶領的一千多人,全軍覆沒。
自從朱元璋建立大明朝以來,明朝軍隊和蒙古的交戰,還沒有如此凄慘過。
朱棣自從登基后從未對蒙古人用兵,本指望丘福能夠取勝,提高永樂皇帝的聲威。結果,沒有等到丘福的「一戰而勝」,等到的卻是他的「一敗涂地」。
換句話說,丘福不僅破了大明朝的紀錄,還讓急于證明自己的朱棣顏面盡失。
所以,當丘福慘敗的消息傳到南京后,朱棣幾乎發了天子之怒,《明史·丘福傳》記載:
敗聞,帝震怒。以諸將無足任者,決計親征。奪福世爵,徙其家海南。
朱棣震怒,奪了丘福的世襲爵位,將其全家都流放到了海南。然后,朱棣以沒有人能勝任北伐的主帥為由,開啟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北伐。
有人認為,丘福作為靖難第一功臣,勝仗打了無數場,因打了一場敗仗就被朱棣奪爵毀家,朱棣未免下手太狠了些。
筆者不這麼認為。在我看來,在歷朝歷代的「馬上天子」中,明成祖朱棣絕對算得上一位對功臣較為不錯的帝王。他麾下不乏戰功赫赫的功臣,然而,朱棣登基后并未尋釁誅殺一人。《劍橋中國史》曾把永樂時期的軍事將領稱為「軍事貴族」,這是極有道理的。包括張玉、朱能、陳亨三人的后代,無不在永樂一朝開始崛起,而后在大明朝的200余年里風光無限。而丘福卻被奪爵,可見丘福是多麼令朱棣失望。
需要說明的是,丘福之敗,并非他不夠勇猛,也非朱棣沒提醒到位。他是在朱棣的反復告誡和部將的再三勸阻下仍要一意孤行才兵敗漠北的。換句話說,永樂七年明軍折戟塞外,完全是丘福之責!所以,朱棣將丘福奪爵毀家,丘福并不冤枉。
永樂八年二月,朱棣率領「50萬大軍」親征韃靼,在斡難河畔擊敗韃靼大汗本雅失里,后者僅帶著6位心腹遁逃。
站在斡難河畔,朱棣感慨萬千,他或許在為丘福嘆息,也或許在為自己的自我證明而欣慰。
值得一提的是,斡難河,正是當年成吉思汗崛起的地方。200多年過去了,蒙元帝國和朱明王朝的兩位雄主飲著同一條河的河水,宣告著最高統治的更迭……
據《中華丘氏大宗譜·海南省澄邁分譜》記載,朱棣在第一次北征歸來后,赦免了丘福家人之罪,丘福之子丘松在海南被任命為海南衛世襲指揮使,有明一朝,丘家世代在海南任職。
丘福之子被赦免的事跡史書中沒有記載,如果《家譜》中記載屬實,那麼丘福和朱棣做了22年的兄弟,又做了7年的君臣,朱棣也算是對丘福有個交代了。
丘福是一個極具爭議的人,他在靖難之役中立下首功,卻又折戟漠北,歷史學家焦竑認為,丘福雖有血勇,但無謀略。言下之意,丘福做靖難第一功臣,似乎拉低了永樂朝名將的平均水平。
筆者認為,從兩個方面來看,丘福的結局雖慘,但他的人生尚有可取之處:
第一,丘福起于卒伍,靠朱棣的賞識上位,并且在靖難之役后期多次擔當先鋒,他的軍事能力應該得到認可。只是,丘福善戰不善謀,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古代戰將,但卻不是一位能力全面的軍事家。
第二,丘福領兵征討韃靼,因一意孤行而導致一公四侯殞命塞外,其罪難恕。然而,但丘福在最后時刻寧死不降,他雖辱命,猶不失節。
所以,筆者認為,丘福在靖難之役中的功勞應該被認可,而他的氣節也應該被承認。說到底,他不過是一位不適合做主帥又不聽勸諫的悍將而已,但他仍是忠臣。
《莊子·齊物論》中說: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事物的每一面,都存在是非。歷史是辯證的,后人看待丘福,不能只看兵敗的一面。丘福忠勇的一面,也應該被后人所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