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多信鬼神之說,更是對風水甚為在意,常言道,帝王多埋葬在龍脈之處,能保佑其子孫后代延綿不絕,繁榮昌盛。
帝王的陵墓地宮內,更是珍寶無數,奢華至極,因此催生出許多覬覦皇陵的盜墓賊。
但作為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明孝陵,為何從未遭受過盜墓賊的侵擾?朱元璋墓究竟有何玄機奧秘,讓康熙帝屢次前往祭拜?
明孝陵之所以一直未曾被盜墓賊侵擾,可能有以下原因:
首先,朱元璋在為其陵墓修建上就大有講究。與其他皇陵自上而下的修建不同,明孝陵是橫向,通過一條墓道輸送工匠,在墓穴之中進行挖掘,并修建內部墓室。
這讓習慣了從上往下打盜洞的盜墓賊匪夷所思,在沒有炸藥的助力之下,他們幾乎是無法將明孝陵自上而下挖出盜洞,從而進入到墓穴當中盜墓。
在設計明孝陵墓道時,工匠們也是考慮到了,墓道作為唯一能夠進出明孝陵的途徑,必須要將墓道隱藏好,以免盜墓賊發現。
甚至據傳聞,在修建墓道時工匠們,難以從墓道之中找到出口,差點死于明孝陵之中。
直到后來,考古人員使用現代精密的儀器,才探測到墓道所在,它并不是處于常規的正中間,明孝陵的墓道是在位于整個明孝陵的一側,這也使得盜墓賊從未發現墓道之所在。
畢竟按照中國講究」對稱「的習慣,盜墓賊猜測朱元璋在修建陵墓時,或許會將墓道也整齊劃一修建,也正是工匠出其不意的設計,使得盜墓賊難以發現墓道。
其次,考古人員發現明孝陵頂上的封土之下,全都是厚實且圓潤的鵝卵石。這些鵝卵石主要有兩個作用,其一,在頂部鋪設鵝卵石制造凹凸不平的表面,讓雨水能夠更好的滲透到排水系統中,不會淤積在頂部。
其二,鋪設鵝卵石更為重要的作用,其實是在于防盜,運用頂部的傾斜,每當盜墓賊試圖從頂部打盜洞時,鵝卵石便會從頂上滾落下來將盜墓賊打的盜洞,堵得嚴嚴實實
,讓盜墓賊有洞進無洞出。
鵝卵石的不停填洞,也讓如今的我們,無法找到當初盜墓賊曾經挖掘的盜洞。
最后,都說天時地利人和,有了強大的防盜設施,明孝陵數百年都沒被盜掘的秘密,還有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與歷史的影響。
明孝陵位于現中國南京市,在清代是位于富庶的江南地區,雖然明孝陵經歷了數百年的風雨洗禮,遭受多次戰火的攻擊,但清代的掌權者,并未因推翻了明朝的統治,便對前朝的陵墓肆意損毀,挖掘。
因為就當時的政治因素,清朝入關后,并未徹底消除南方的反清復明的思想,為了能夠兩全其美,在不費一兵一卒和不傷平民的情況下,康熙想到了一個辦法。
康熙為了能夠籠絡人心,
多次下江南巡視,每到一次便會到朱元璋的陵墓前進行祭拜,并且還在明孝陵前立下了刻有「治隆唐宋」碑文的石碑,康熙贊頌在朱元璋治理下的明朝,甚至比唐宋兩代盛世還要更加的繁榮。
康熙對明孝陵的祭拜,也讓明孝陵得以在數百年的時間里受到政府的保護,甚至孫中山在建立中華民國之后的首要之事,便是前往明孝陵祭拜。
明孝陵距離南京市區不遠,盜墓賊難以在南京城百姓的眼皮子底下,大動干戈,因此許多盜墓賊根據這些原因,都無法對明孝陵進行盜掘,這也使得明孝陵六百多年依舊保存完好。
如今現代考古學家們,又為何沒有對明孝陵進行挖掘研究呢?難道是依舊打不開明孝陵嗎,還是說別有隱情呢?
現如今,沒有對于明孝陵實施考古挖掘,并不是我們現代考古學家無法打開明孝陵,而是因為從前對明神宗朱翊鈞明定陵的考古經驗不足,造成了文物的損壞。
有了這次前車之鑒,導致考古學家對明孝陵的考古挖掘決議慎之又慎。
因為就目前的考古技術,難以將挖掘出的所有文物進行完善的保存,畢竟考古的目的,就是將文物保存下來方便研究,然后將文物妥善保存后流傳于世。
朱元璋的明孝陵,數百年未曾被盜墓賊盜掘,其設計之巧妙,工藝之精湛,值得我們后世之人為之感嘆古人的智慧遠超乎我們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