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國的一代丞相。
其盡心盡力輔佐劉備的忠心,以及他兢兢業業實現劉備匡扶漢室所愿的決心,至今還在被后世代代稱贊。
三國時期戰亂不止,各處勢力雄踞一方。統一天下是所有的英雄豪杰心中向往的愿景。而這方亂世最后的結局便是蜀國劉備、東吳孫權、曹魏曹丕形成三國鼎立。
諸葛亮作為蜀國的大軍師,在劉備的一路征戰中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按理說以諸葛之才,在亂世定能創出一番天地,只可惜諸葛亮遇上了一生的宿敵司馬懿。五丈原之戰中,諸葛亮沒有抵抗過老天爺安排的命運,因病去世。
而在諸葛亮臨終之際,曾囑咐劉禪為其修建一所武侯祠供后世祭奠,并留下刻有十二字預言的石碑。沒曾這些預言在一千多年后準確應驗,這都是巧合嗎?諸葛亮留下的預言又是什麼呢?
康熙年間,諸葛亮的武侯祠在一千年的歲月風沙中早已是搖搖欲墜。
歷經如此多的春秋,武侯祠的建筑在戰亂、天災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壞。
諸葛亮為建設蜀國的偉大貢獻以及英明之舉曾在史書中被一一記載了下來,因此當時仍然有許多的后代子孫敬佩著這樣為蜀國子民大公無私、殫精竭慮的大人物。
所以見此清朝的官員便向康熙上書,請求重新修繕武侯祠的事宜。
武侯祠的修葺茲事體大,康熙思慮再三,卻還是批準了這位官員的提議。
而要修繕的武侯祠位于如今的四川成都境內。四川的官員知道武侯祠將修葺一事,紛紛捐資只為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畢竟當時劉備建立的蜀國就包括如今的四川。
康熙將武侯祠修繕一事交給了
時任四川按察使的宋可發主持,并囑咐一定要將此事妥善完成。
宋可發也是崇敬這位蜀國丞相諸葛亮的一員,他在主持武侯祠這件事中費心竭力,前前后后花了將近兩年的時間來完成。
本來一切進行得十分順利,直到一位參與武侯祠工程的村民挖出了一塊極其可疑的石碑,石碑上還刻著十二個大字。
村民目不識丁,只好請了專業老道的人來分辨。那些人經過研究鑒賞之后,表示這塊石碑年代非常久遠,應該是諸葛亮臨終時留下的。
村民將石碑交給了宋可發,還請他分析石碑上十二個字的深意,宋可發仔細瞧石碑。
只見上面刻著云里霧里的一句話:
「水月主,庚不大,蓋十八,龍復臥。」
沒有前因后果,大家都不知道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諸葛亮神機妙算,想知道他留下的石碑深意肯定是得花一點心思的。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究,人們判斷出這石碑上的十二個字是暗喻。
「水月主」按字拆分是「清」字,「庚不大」組合在一起是「康」字,而 「蓋十八」很明顯是「宋」字。
石碑上的意思可以如此理解:未來天下是大清王朝,這王朝的主人是康熙皇帝,并且他還把武侯祠的修繕工作交給了宋可發。
大家才恍然大悟,這石碑上看似只有十二個字,卻是諸葛亮留下的預言,埋在供奉自己的武侯祠中。一千多年后,石碑被人們發現,并且這石碑上的預言還準確地應驗了。
不得不感嘆諸葛亮真的如評價所說,智慧過人,近乎妖也。
據悉,當時宋可發將石碑的發現以及
石碑上的解讀上書給了康熙帝,這個預言霎時間傳遍了大街小巷。
天下百姓都知道了此事,民眾都再次臣服大清天下,認為這是天意使然,清朝才是真正統治天下的王朝。可以說,石碑預言帶來的君臣一心的結局是皆大歡喜的。
但值得一提的是,現如今我們在武侯祠中并沒有發現這樣一塊石碑,研究蜀國歷史的史學家們也沒有發現這塊石碑預言的真實記載。所以這件事真的是巧合嗎?
其實這很好判斷,畢竟武侯祠挖出的石碑上的預言,全部恰到好處地指向了大清和康熙。
而當時正是一個政治敏感的特殊時期,吳三桂因為削藩政策心有不甘,準備起兵造反,整個天下人心惶惶。一部分反清復明的叛黨分子也在其中攪混水,對國家的安穩極其不利,所以當時的當務之急就是穩住民心。
諸葛亮的石碑預言在這時不脛而走,恰恰是對這些反叛勢力最有力的打擊。所以無論這個預言是否為真,最后能夠換來大清暫時的安穩,這才是掌權者想要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