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即便到了今天,人們依舊在思考,當初項羽為何自刎,也不愿意回到江東。
要知道垓下之戰,項羽雖慘遭失敗,但只要愿意卷土重來,即便無法取得最終的勝利,也可以去爭一爭天下。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話還沒有冰冷,為什麼西楚霸王項羽的心,卻開始冰冷了呢?
很多人認為項羽愚蠢,即便力拔山兮氣蓋世又如何?竟沒了東山再起的勇氣。堂堂西楚霸王,難道就這點魄力。
可事實上,上帝視角的觀察,永遠會給人一種我上我就能行的錯覺。
而項羽之所以寧死也不肯過烏江,其原因就在于他發現一個天大的秘密——天下間的大勢,似乎已經不站在自己這邊,也大概再無機會挑戰皇權。
漢王劉邦崛起之前,項羽曾有無數次機會可以將劉邦殺死,可項羽卻讓人難以理解地選擇了猶豫。
很多人或許會想,這是項羽顧及他的名聲,不愿背負殺害劉邦的罪名。只是人們好似忽略了一個事實,彼時的劉邦,并沒表現出足夠的能力。
換句話來說,他不過是眾多諸侯之中,最不起眼的一人。中國的歷史,有他與無他并沒太大區別。
大風起兮云飛揚,那個時候的劉邦,可還沒有攪動天下的能力。在這樣的情況下,項羽殺死劉邦,史學家不會書寫,歷史的發展也不會改變。
然而鴻門宴上,項羽終究還是猶豫了。以往我們都學過這篇文言文:
樊噲瞋目視項王,隨后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
因為樊噲的舉動,項羽按劍而跽。可事實上,就項羽的武力來說,樊噲真的能夠對項羽構成一絲一毫的
威脅?別說樊噲斗將不再是項羽的對手,彼時鴻門宴還是項羽的主場。
一旦動手,僅僅依靠士兵的人數優勢,劉邦一行人都得倒在鴻門宴上。可最終的結果呢?漢王劉邦輕而易舉地逃脫,范增更是怒斥:豎子不足與謀。
誰也不知道,當劉邦真正離開時,西楚霸王項羽是否后悔。
也許大機率是不曾后悔的,項羽實在太勇武了。年幼之時,他就希望能學習更加高深和厲害的東西,以應對萬敵。
而他也的確做到了這一點,驕傲的性格讓他不屑于用「卑劣」的手段,去對付敵人。
甚至于彭城之戰中,明知劉邦已經集合了五十五萬大軍,項羽仍然敢僅憑三萬楚軍就主動發動進攻。
這樣的猛將,放眼整個中國古代歷史,也算得上是
獨一無二。然而和劉邦的較量過程中,項羽卻意外發現一點,得「勢」好像在逐漸失去,劉邦的「勢」則越來越大。
首先,是范增的離去,項羽拉不下面子道歉,范增也不愿再和他交流。手下謀士雖多,但真能像范增一樣知無不言的人,卻再也找不出來。
其次,則是韓信的發展,越來越強盛,曾經他只是麾下一個寂寂無名的小兵,如今成了漢王麾下的大將軍。
倘若是對方識人不明的話,韓信又憑什麼能屢戰屢勝,先后滅掉諸侯國的殘余勢力。
甚至為了和漢王劉邦周旋,項羽不得不放下臉面,選擇派遣使者和韓信和談,希望能「三分天下」。這樣的事情放在以前,項羽根本不會考慮。
最后,便是劉邦的士兵,為何越來越多,而他的本錢卻越打越少。當原本富裕的賭徒上了賭桌以后,親眼看著原本身無分文的對家,一點一點積攢出令人羨慕的財富,這種別樣的心理變化,讓人難以想象。
就以彭城之戰為例,雖然取得最終的勝利。可劉邦又是如何不聲不響地,就拉起五十五萬大軍?以往以勢壓人的彼此,現如今竟發生了對調?
等到鴻溝和議之后,項羽率兵退回江東。劉邦率大軍追擊,被項羽輕而易舉地擊敗。
對于劉邦的行為,西楚霸王項羽十分不屑,可他突然又發現一件特殊的事情,曾經鴻門宴上狼狽逃竄的劉邦,如今竟然主動背信棄義,發動對他的攻擊。
他怎能如此?他怎敢如此?只可惜隨著韓信的到來,項羽再也無法找到答案。
當身旁的將士只剩數余,當最后一次沖鋒發起之后,唯有自己還站立在戰場之上,眼前漢軍將士的眼神讓他惶恐。
他們面對身為西楚霸王的自己,貪婪竟超過了畏懼?他們哪里來的膽量?一群螞蟻面對大象的時候,真的可以如此「囂張」?
突然之間,項羽笑了笑,這天下果然不再是他能夠掌控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