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腦后有反骨,這成了不少人眼中,諸葛亮決意殺掉魏延的理由。光復漢室的大業還未完成,怎麼能留下一顆不穩定的棋子呢?
只是如此迷信的說法,真就是讓諸葛亮下定決心安排馬岱殺死魏延的理由?政治上的斗爭,何時變得如此荒唐,實際真相也不過四個字——功高蓋主。
建安十六年,劉備接受劉璋的邀請,入川幫助劉璋抵抗張魯,魏延以部曲跟隨劉備入蜀作戰。
整個戰斗過程之中,魏延與黃忠二人通力合作,不僅平定廣漢郡,還幫助劉備攻克重鎮雒城,與諸葛亮、張飛等人一同包圍成都。
從原本一寂寂無名的偏將,升遷為牙門將軍,魏延僅用了一年時間。又過了幾年,劉備于沔陽自稱漢中王,定「都」成都。
此時,就需要有一名大將站出來,鎮守漢中,肩負起「御敵于國門」之外的重任。
原本當時不少人都斷定,關羽鎮守荊州的情況下,漢中非張飛莫屬。
甚至就連張飛自己都早已收拾好行李,就等著委任狀下來。結果劉備卻出乎意料的,提拔魏延為漢中太守,直接又從牙門將軍升遷為鎮遠將軍。這般禮遇,絕對在蜀國境內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從劉備對魏延的態度可以看出來,他對魏延絕對十分滿意。哪怕諸葛亮曾經評價,魏延腦后有反骨,劉備也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可魏延是否對得起劉備的信任呢?僅從他給劉備的回答便能看出一二:若曹操舉全國之力前來,我請求為大王擋住他。
若一偏將率領十萬大軍前來,我請求為大王吞掉他。哪怕五虎上將,在這一點上也與魏延有一定差距。
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當得起良將二字。
既如此,諸葛亮為何非要殺掉魏延呢?或許在他的帶領下,蜀國依舊能夠堅持北伐的理想,也說不一定。原因正如前文所言,此時的魏延算得上功高蓋主。
諸葛亮北伐之時,蜀國內部的老將軍們,基本上已經死的差不多。關羽敗走麥城,被孫權下令砍下頭顱。劉備張飛起大軍復仇,張飛行軍途中被殺,劉備則戰敗于夷陵,隨后病死白帝城。
黃忠在劉備稱帝之前就已經去世,馬超則一直有名無實權,就連最年輕的趙云也在公元229年病逝于漢中。
北伐之際,蜀國武將已凋零至此,注定魏延會一家獨大。諸葛亮在世的時候,尚且能夠憑借身份、功績以及智謀死死壓制魏延。可諸葛亮一旦去世,蜀國何人還能阻擋魏延。
尤其是蜀后主劉禪,他能和魏延在政治斗爭上掰手腕?根本就不現實。為了避免大將軍何進,或者董卓這樣的人物出現,諸葛亮只能盡早做好安排。
類似的情況并不少見,漢初年間的韓信,不就是最好的例子。魏延雖然無法和韓信功績相提并論,但兩人于所處勢力中的功勞和威脅,都實在太大。
諸葛亮在世時沒能北伐成功,其實就已經對北伐不再抱太大希望。說句不好聽的話,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蜀國還有誰能做到?
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要想保住劉備的基業,必須要維持內部穩定才行。一旦魏延居功自傲,逾矩逾禮,整個蜀國朝堂以及蜀國發展受到嚴重影響,豈不是更讓人難以接受。
諸葛亮屯兵五丈原,并最后一次舉行蜀國軍政會議之時,召集了蜀漢一眾大臣安排身后事。
為了確保全體官兵,可以安全退回蜀國,諸葛亮在會議上,確定了未來的戰斗方針,以及作戰指揮紀律。
可值得一提的是,身為蜀國大將的魏延,竟然沒有收到開會通知。從此刻起,就注定諸葛亮將魏延排斥在外。
甚至就等魏延反抗,諸葛亮的后手就足以將魏延拿捏的死死的。
若是有可能的話,諸葛亮其實也不打算對魏延下手。
腦后有反骨什麼的,至少能力擺在那里。只可惜天不遂人愿,功高蓋主的政治隱患,終究需要自己親手解決。
后續發展也果然如諸葛亮預料,魏延抗命,馬岱最終成功將其誅殺。與前半生的輝煌相比,魏延的落幕也算凄涼。一代功臣名將,終在政治漩渦下成為犧牲品。
然而馬岱武功平平,為何能夠將魏延殺死呢?諸葛亮密謀除掉魏延,就不多做一些準備?無他,馬岱、字丁林,「馬丁林專治魏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