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中,劉備為了給關羽和張飛報仇,傾全國之力攻打東吳,完全棄篡漢自立的曹丕不管不顧。未料一戰火燒連營七百里,讓陸遜一戰成名,葬送了劉備集團多年來的家底。
那麼假如當時劉備主動歸還荊州,在關張不死、家底尚存的情況下,能否擊敗魏國呢?
首先在分析蜀漢能否擊敗魏國之前,我們得先來分析一下關羽鎮守下的荊州取得的貢獻。
關羽鎮守荊州期間,一場樊城之戰水淹七軍,生擒于禁、斬殺龐德、圍困曹仁,可以說曹操手中的幾個王牌加起來都頂不上一個關羽。故而此戰被陳壽評價為「威震華夏」。
經此一戰,曹操冒出了遷都的想法,生怕關羽長驅直入「營救」漢獻帝。同時,南邊的孫權也膽戰心驚,和這麼一個能征善戰、有勇有謀的大將做鄰居,可想而知東吳同樣有著壓力。
然而關羽此戰的戰略意義并非單純的要消滅曹操入主中原,而是給大哥劉備安撫巴蜀以及穩固漢中爭取了時間。
劉備集團和曹操、孫權兩個集團最大的不同點是,曹操集團很穩固,「三分天下有其二」,人才儲備和糧食儲備充足。孫權集團從父親孫堅、哥哥孫策再到孫權,經歷三世也扎穩了腳跟。
唯獨劉備除了最初跟著自己「創業」的關羽、張飛、趙云外,剩下的荊州臣屬也都是後來才加入的,更不用說奪得巴蜀之后的本地人了。
劉備要想籠絡、控制住這些人才,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斷打著「興復漢室」的旗號征戰,給臣屬一個光明的未來。
那麼一旦和曹操硬碰硬,劉備集團的短板也就顯現了出來。一方面是曹操掌握著最多的人口和土地,能夠迅速地補充兵員;另一方面是,劉備手的新人很多都在觀望,誰也不敢保證他們的忠誠度。
所以說,關羽在荊州大殺四方吸引了曹操和孫權的注意,剛巧給了劉備整頓內部的時間。這也是為什麼關羽都要打到曹操遷都了,巴蜀方面依然沒有派出援軍或是提供相應軍事行動的意思。
對于劉備來說,他更在意的是長線發展。只要關羽還在戰斗,他就能抓緊時間蠶食之前曹操控制的領地,慢慢擴張自己的勢力范圍,并給新加入的臣屬信心。
可惜現實總是骨感的,孫權由于忌憚關羽,竟然背棄了孫劉聯盟的協約,偷偷向曹操表明心意,并背刺昔日的盟友關羽。最終導致關羽腹背受敵,敗走麥城,自此隕落。
既然關羽如此英勇,假如當時劉備同意歸還荊州,難道關羽就不能帶領蜀漢軍隊從巴蜀出兵進攻曹操嗎?
可以,但是事半功倍。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巴蜀易守難攻不假,可對于自己人來說,想出去也是困難重重。這就是為何後來諸葛亮和姜維數次北伐,都沒辦法取得實質性的進展一樣。
荊州之所以自古以來是兵家必爭之地,除了土地肥沃之外,南邊有大河大江,北邊與平原接壤。不論是水路還是陸路,都能輕易地解決補給問題和進攻路線問題。
反觀巴蜀,除了北上出漢中攻打西安,幾乎沒有其他方式可以進攻曹操。當然,走水路從荊州出兵也是可以的,但問題是既然歸還了荊州,孫權憑什麼讓蜀漢借著自己的土地行軍?
「橘在淮南稱為橘,在淮北而為枳」,對于關羽來講就是這樣。
給他足夠大的領地和空間,關羽足以威震華夏。但是一旦將他放在蜀中,那麼他只能和趙馬黃三人一同出兵,由威震一方的諸侯變成了普通的將領,功能性和戰略意義大大折扣。
因此,從地理上來看,就算是劉備歸還了荊州,想要徹底擊敗曹魏也是難如登天。
或許曹魏和孫吳都沒有像關羽一樣,能夠以一人之力對抗一個國家的將領。但是曹魏手下的將領足可以以量取勝。
首先七子良將中,于禁似乎不是關羽的對手,那麼加上以八百騎兵破孫權十萬大軍的張遼呢?還有徐晃、張郃這些經驗老道的將軍也都還在。
原本關羽在荊州可以和巴蜀相互聯動,曹操防住關羽,張飛、趙云、馬超、黃忠、魏延等人還能從漢中北上給曹魏西方帶來壓力。
可一旦荊州交還出去,曹魏只要在長安列兵嚴陣以待,蜀漢就很難再有作為。
除此之外,假設時間線拉長一點,五虎上將和七子良將先后隕落之后,曹魏還能拿的出來司馬懿、鐘會、鄧艾等人,可蜀漢這邊除了一個被諸葛亮忌憚的魏延以外,就剩下廖化了。
也就是說不論是地理還是人才儲備,蜀漢都不占優勢。劉備集團只能以快打快,在強盛期用最快的速度取得最高的成果。
我們不妨再理想化一些,假設蜀漢沒有人才后備的壓力,進攻路線也多樣化一點,那麼這種情況下蜀漢和曹魏決戰有勝算嗎?
答案是依然沒有。
在關羽被背刺之后,孫權第一時間臣服于曹丕,正應了丘吉爾那句話「國與國之間沒有真正的朋友,只有真正的利益」。因此,就算是歸還了荊州,那麼能背刺關羽的孫權集團,又怎會不背刺蜀漢?
孫權集團最大的特點既是審時度勢,曹操南下的主要目標是劉備,孫權感受到了壓力,與劉備聯合打了一場赤壁之戰;關羽荊州之戰的目標是曹操,孫權感到了壓力,聯合曹操背刺關羽。
如果真的蜀漢在最理想的情況下和曹魏對戰占據優勢,反復不斷的孫權集團一定會想盡辦法維持「三足鼎立」的最佳狀態。畢竟自始至終孫權都沒想過要當一個臣屬,不論是漢還是曹魏。
只能說孫權是懂得唇亡齒寒的,他既不希望蜀漢一直占優,也不希望曹魏一家獨大。能夠保證他偏安一隅的平穩局勢,才是他最想要的。
總而言之,就算劉備不打夷陵之戰,蜀漢20萬大軍也不可能徹底擊敗魏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