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所有的古建筑中最為人所熟知的就是長城,而在我們的腦海中似乎只有關于秦修建長城的記憶。
我們經常聽到的「不到長城非好漢」,可見長城不僅能夠有效抵御外族的攻擊,還象征著一種不畏艱難、敢于挑戰的精神。
我們只知秦修長城,卻不知漢朝也修建了長城,而且漢朝人在長城修好后,在城墻的外面撒了細沙,讓前來入侵的匈奴騎兵受了一番折磨。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漢朝人的這條妙計,究竟是怎麼回事?
長城不僅在國內令人神往,就連外國人來到中國后,第一站就是去長城,在他們看來沒有到過長城,就等于沒有來中國,此外,國人也認為沒有去過長城就等于沒有到過北京。
在群山山脊的高聳入云之處,聳立著一座巍峨蜿蜒的長城,這不僅會對敵人產生一種非常強大的心里威懾力,而且還有利于作戰,抵御外族,具有非常重要的軍事作用。
那些磚塊在古代是無法運送上去的,只有通過人力背上去,可見修建的人是有如此的毅力和為了國家做出自己的貢獻的愛國之心。
長城的修建并非秦朝才開始,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諸侯國修建長城,我們都知道當時周王朝的滅亡就和長城有關。
周幽王為了博美人褒姒一笑,戲耍諸侯,在長城上放出狼煙,讓諸侯國派兵救援。
當眾多軍隊趕到時,發現什麼情況都沒有,等到周幽王真的需要救援的時候,各諸侯王就以為周幽王還是在和他們開玩笑,并沒有派軍,最后周朝滅亡。
秦統一天下之后,開始修建長城,而這座長城是一座將整個中國都能包圍起來的萬里長城,并非小國與小國之間那種長城。
秦朝修建長城的初衷就是為了抵御匈奴,匈奴是北方的游牧民族,他們最擅長的就是騎馬,這也就使得匈奴的騎兵在當時可以說是無人能阻擋。
不僅如此,匈奴部落中的每一個人都是一個擁有巨大戰斗力的士兵,就連他們的牧民都能隨時參加戰斗。
這也就間接地揭示出了抵御匈奴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不僅他們戰斗力強,還能隨時移動。
秦朝的軍隊多生活在平原地區,擅長的是步兵,而騎兵的實力非常薄弱,每當秦朝派兵進入北方大漠勞師遠征,不僅戰線很長,而且秦兵對漫天黃沙的朔北非常陌生,導致秦朝損失非常嚴重。
這種戰爭不僅沒能從匈奴的手上奪回一草一木,反而加重朝廷的經濟負擔和百姓的賦稅、徭役,并且還將交界之地的城池丟失。
然而作為統治者,最擔心的就是自己的子民在被外族統治后,逐漸被外族同化,朝廷再無法收回失地。
無法忍受匈奴騷擾的秦始皇,為了能夠防止更可怕的事情發生,派秦朝最有聲望的大將軍蒙恬帶領三十萬人,北伐匈奴。
蒙恬帶領的三十萬人,并非都參加了戰斗,這其中有一半的人都是徭役,而他們跟蒙恬到北方,并非戰斗,而是去修建長城。
當時的河套地區是秦朝和匈奴的邊界之地,蒙恬帶兵北伐就駐扎在河套地區,由于河套地區是在陰山和黃河之間,蒙恬非常巧妙地利用了這兩處天險,在它們之間修建長城。
秦朝所修建的長城是能夠和之前的各諸侯國所修建的長城相連的,就這樣形成了非常重要的防御之地。
士兵們不僅能夠在長城上觀察外部環境,及時做好消息的傳遞功能,還能夠憑借著高這種優勢,有效抵御匈奴,就這樣匈奴算是真正的被抵御在城外。
漢朝修建的長城具有兩種作用:首先,在政局穩定、邊境太平的時候,可以用來屯兵屯田、儲備軍需。
其次,在邊境有戰爭發生的時候,長城就可以突顯出其特殊的軍事作用,用來抵御外敵的進攻。
雖然秦朝和漢朝修建長城的目的都是為了抵御外敵,但是卻有著非常大的區別,漢朝的長城最主要的作用則是充當邊防哨所,用來偵查。
我們今天所能看見的漢朝的長城,其實是在秦長城的基礎上,向前移動過,且多在荒漠的戈壁灘中。
建造長城的主要材料是土塊而并非磚石,就此就可以看出,漢朝的長城并不是以抵御外敵作為主要職能。
漢長城除了能夠抵御外敵之外,還在長城之內發展出了一系列情報和偵查組織。
漢朝的軍隊通過結識的匈奴人,或者會匈奴語的漢族人,將他們所偵察到的情報傳遞給作戰部隊,這樣就能制定出完美的作戰計劃,戰勝匈奴,所以漢長城的抵御作用是間接的而不是直接的。
漢朝的長城專門設置了一種警報機制——塞天田,塞指的就是長城,而這天田則是指長城周圍的鋪設的約3米寬的細沙。
駐守在長城的士兵,可以通過細沙的中匈奴人的足跡,推測出之前進攻的戰斗情況和他們所用的兵力。
塞天田并非是統治者的臨時起意,而是經過深思熟慮、深入討論之后,所做出的決定。
這3米的細沙并非隨意鋪設,在鋪設細沙之前進行了非常準確的測量,并且對鋪設細沙之地進行了一番周密地勘察。
如果在鋪設細沙的范圍內,有不合適的地方,需要將其鑿開、填平,最后在鋪上細沙。
細沙鋪設在長城的周圍,當匈奴人前來進犯的時候,必定會踏入細沙區,而這細沙的表面就留有匈奴人的足跡,并推斷出許多重要的情報。
這也就為了漢朝抵御匈奴的進攻,做出正確的戰爭策略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中國曾被「八國聯軍」稱為「一條沉睡的巨龍」,這條巨龍在中華大地上繁衍生息近五千年。
可見中華民族的愛國、誓死守衛疆土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氣節,為中華民族的欣欣向榮提供了重要的動力支持。
這種特殊的凝聚力歷久彌堅,這種保衛國家每一寸疆土的精神值得我們繼續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