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清末年民國初年的上海,是一個風云際會的繁華城市,先進的思想在這里落地生根,杰出的人物紛紛拔地而起,上海灘的傳奇故事太多,人們總是會想到黃金榮、杜月笙,會想到白色恐怖、顧順章。
在亂世之中,向來沒有女人的容身之地,即便有,那也一定要依靠男人,這或許是大多數人的想法。
但在上個世紀最為動蕩的年代里,上海灘走出了一位堪稱傳奇的女性,她出身極為貧寒,年輕時便被賣入青樓,後來竟自己成功出逃并去往日本留學,後來她與丈夫失婚,孤身一人征戰商海,卻把生意越做越大。
不僅如此,她還積極支持中國革命,多次鼎力營救中共地下黨員,建國后她又投身政治,是我國女權運動的先驅者,并一手創立了著名的錦江飯店,是上海第一家可以接待國賓的飯店。
她便是上海灘的奇女子董竹君,一生之經歷跌宕起伏令人側目,在近一百年的時間里,她幾乎看遍了國家的興衰。
晚清光緒二十六年,也就是1900年,董竹君出生于上海,當時的上海還屬于江蘇管轄,她降生于洋涇浜邊上的一片棚戶區當中。
若說家境,他的父親董同慶是個黃包車夫,母親則靠替別人洗衣洗碗為生,而此時的中國正處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對于董竹君這種比底層還要底層的家庭來說,幾乎活得比狗還不如,就如同她的一個弟弟和一個妹妹,就因為營養不良而早早夭折。
董竹君是父母唯一的安慰,這個貧民窟中長大的小女孩卻出落地十分美麗,長期受壓迫的父親想要改變現狀,希望她以后能嫁個好人家,所以拼盡全力也將她送到私塾讀了幾年書,一定的文化水平成了她區別于其他人的基礎。
但到了她十三歲的時候,父親由于長期勞累不幸染上了風寒,對于當時的窮人來說,傷寒是一種惡疾,而家里自然根本無錢醫治,只能去借高利貸,但借了又還不上,最終在百般無奈之下,母親只好把董竹君抵押給「長三堂子」。
長三堂子便是指舊社會高檔華麗的青樓,以此董家拿到了三百大洋,和對方約定三年之期,賣藝不賣身。
淪為賣唱歌女的董竹君從此失去了笑容,但她清秀的面容、過人的嗓音再配上憂郁的表情,在第一天晚上竟然就吸引了三十多位客人,而且往后名氣越來越大,成了「清和坊」里的大紅人,不少人都慕名而來只為一睹芳容。
不久后,辛亥革命爆發,整個中國都被卷入了這股巨大的浪潮,董竹君作為一個青樓女子,卻十分關心國事,每當有客人議論,聽得都十分入神。
而當時的四川省副都督、革命黨人夏之時也是這里的常客,因為被袁世凱通緝懸賞,他只能在這種煙花之地和同志接頭,他畢業于日本東斌軍事學堂,極早就加入了同盟會,後來更是策動起義、長期在四川組織革命活動。
經過多次接觸后,董竹君不可避免地對這個革命黨人一見傾心,冒著生命危險和他展開了戀情,後來他們決定結婚,于是夏之時便要花錢為她贖身,但此時董竹君卻語出驚人:「你要是花錢,我就不跟你結婚,贖我,你不用花一分錢,如果你真心愛我,我自然有辦法離開。」
不久后,董竹君裝病,那會兒世道極亂,很快就讓她找到機會逃出了青樓,作為曾經的頭牌歌女,她資產不少,但離開的時候,她一概未取,算是徹底和過去告別,然后孤身奔向了自己的愛情。
十五歲的董竹君便就這樣和夏之時走到了一起,很快她便隨丈夫去往了日本,在這里她進入了東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實現了自己長久以來的愿望——繼續讀書。
當時夏之時積極參與革命活動,董竹君在讀書之余也對這些懂的越來越多,留學生涯加上革命思想,讓她的眼界變得很高。
原本她還想去法國深造,但後來丈夫的父親病重,董竹君也就陪他一起回到了四川老家,在這里,她又面臨著全新的挑戰。
夏家其實是四川合江當地的一個舊式封建大家族,傳統思想非常根深蒂固,他們對于出身青樓的董竹君自然沒有一點好臉色,但在這樣的環境中,董竹君竟然通過自身的能力和態度,硬生生獲得了所有人的尊敬。
不久后,夏家輩分最高的老太太甚至為她和夏之時又舉辦了一場老式婚禮,讓他們再一次拜堂成親,這代表著夏家對這個媳婦的正式認可,簡直不可思議。
在舊社會,所謂「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女人從來都只是男人的附庸品,更別說擁有著「四川副都督夫人」身份的董竹君了,但她無論是過去還是當下,都充分保持著思想和生活的獨立。
1919年的時候,夏之時率部到成都,結果其部隊被四川軍閥熊克武收編了,夏之時也被革除軍職,從此他變得心灰意懶、意志消沉,終日以打麻將、抽鴉片作為消遣,如同行尸走肉。
不僅如此,他還把情緒宣泄到家人身上,他對妻子連生四個女兒大為惱火,後來終于得了個兒子,他甚至不允許四個女兒讀書,這讓董竹君無法接受,在無奈下,她竟毅然決然拋下了一切,帶著女兒們出走上海。
這在當時一度成為了爆炸性新聞,也讓夏之時面子上極為難堪,他氣勢洶洶地追到上海,但在丈夫的威脅、怒罵中,董竹君依然不為所動,堅決要求失婚。
隨后他們面臨的便是長達五年的分居,夏之時并沒能如期打來撫養費,董竹君只能一次又一次把自己隨身攜帶的物件拿去典當換錢,經過各種各樣的東拼西湊加上借錢,1930年的時候她終于辦起了一家小型紗管廠。
但一個女人孤身在上海拉扯著四個孩子,不僅要讓她們都接受良好的教育,同時還要在廠里忙得昏天黑地,并且生意也并不樂觀。
其間夏之時多次寫信道歉、挽回,等到他五年后重回上海,看到生活十分窘迫的董竹君,滿以為她肯定會回心轉意,但董竹君眉頭也不皺一下堅決失婚。
1932年日軍侵華,在炮擊過后,紗管廠也被迫停工,但此時的董竹君已經是個傳奇人物了,各大報紙都有報道,很多人對她十分崇拜。
不久后一位四川商人李崇高來到上海做生意,剛好慕名拜訪了董竹君,兩人一番交談后,李崇高建議她開餐廳,并將手里的兩千大洋全部借給了她。
董竹君就此開始了人生中最精彩的創業,她還在四川的時候,對成都非常喜歡,成都古稱「錦城」,城外的江上又有一座著名的「望江樓」,董竹君便以此為名,將自己的館子命名為「錦江小餐」。
憑借著她的名氣和費心費力的宣傳、經營加上過硬的菜品,飯店開張第一天便人滿為患,樓上樓下座無虛席,有些人來看熱鬧,有些人來嘗嘗川味美食,當時不像現在,上海并不能吃到全國各地的特色菜。
沒想到許多人一吃過后竟然上癮了,于是時常要來,錦江小餐的生意也越做越紅火,幾乎常常都要排隊,而在老顧客當中,最著名的莫過于上海灘青幫大佬黃金榮、杜月笙等人。
有一次杜月笙來吃飯,等菜竟然等了半天,忍不住大發雷霆,問老闆娘生意這麼好怎麼不把店面擴大,董竹君只能苦笑著表示自己無能為力,沒想到杜月笙立即表示:「房子的事情我一句話」。
于是,董竹君幾天之后便拿下了左右的全部房產,店面一下子擴大了許多倍,「錦江小餐」也就由此改為「錦江川菜館」,更上了一個台階。
在那樣的時代下,董竹君的成功自然不是偶然,她有三點極為過人之處:
一、改良川菜,當時身處上海的人什麼地方的都有,一貫重辣肯定不能全面,于是她在保留了傳統的情況下對菜品加以改良,甚至于讓很多人對川菜的刻板印象改觀。
二、樹立口碑,在飯店規模還不大的時候,董竹君的要求就非常嚴格,因為她的眼界很高,和當時上海的各路名流相仿,所以飯店能夠從一眾小餐館中脫穎而出變成真正的大飯店。
三、店面裝點,或許是因為留學的經歷,董竹君的審美也很高,她是個新時代的女性,對于那種老舊的裝新風格很不喜,于是親自監督指導,店面的裝修中西結合,有山水畫、有熱帶魚,有屏風也有雕花玻璃,非常又特色又非常新潮,極為符合當時中國的「先進」思想,讓進店的客人都倍有面子。
在這種情況下,錦江的生意實在好得沒法說,乃至引領起了一股在上海的川菜浪潮,風頭一度壓過了曾經無往不勝的粵菜,不僅有各地的大商人、青幫的頭目,後來國民政府的要員、軍官、各國外交大使、租界經理都經常來此用餐,儼然成為了上海餐飲界的龍頭企業。
當年世界喜劇大師卓別林初來上海,也慕名在錦江就餐,飯桌上他吃了一道「香酥鴨子」,以至于在後來的回憶錄中都有所提到。
做成這樣的生意,讓董竹君本人也成為了上海灘的知名人物,錢財更是不缺,但她在十五歲時就已經看透了金銀名利,如今更是不在意。
但在生意之外,她卻積極投身公益事業,熱心幫助窮苦百姓,并積極支持中共的革命,甚至親身參與策反國民政府上海官員、營救中共地下黨同志的活動,抗日戰爭時期因為宣傳抗日還曾被日本人捉起來關過大牢......
曾經著名作家、歷史學家郭沫若在最艱難的時候困居在上海,連衣食住行都難以解決,也是董竹君一直無償幫助著他,吃飯全部由錦江飯店解決,郭沫若後來為董竹君寫詩,乃至自己和她比作漢代的韓信和那位救他一命的「漂母」,可見恩情深重。
後來她又在上海開起了另一家專供下午餐、糕點、品茶的店面,取名「錦江茶室」,也是當時的滬上第一家此類門店。
直到1949年5月上海被解放,不久后新中國成立,董竹君嚴格按照上海市委的要求,將兩家店都搬遷轉移并合并到一塊,統稱為「錦江飯店」,而飯店的董事長市委仍然要求董竹君本人擔任。
不貪名、不求利,說起來簡單,做到的人幾乎寥寥,及至解放后,董竹君創立錦江整整十六年,兩塊招牌和旗下的全部資產相加,高達驚人的十五萬美元、三千兩黃金。
然后在1951年,董竹君將這些全部無償捐贈給國家,乃至于自己私人的一套豪華花園住宅一起上交。
轉身離去,她帶走的只有郭沫若感恩的一封詩詞和一套用了很多年的文房四寶,如此精神,令后人嘆為觀止。
此后,錦江飯店作為上海最豪華、頂級的飯店,被市政府用以專門接待國賓所用,成為了上海的第一個國賓館,一直傳承到今天,這家店已經累計接待過一百個國家的近三百位首、總統以及各位商界大鱷,是上海家喻戶曉的地標性建筑、五星級酒店。
卸任女老闆后的董竹君就職過全國政協委員,開啟并推動過中國最早的女權運動,一直到垂暮的晚年,還親筆書寫了一本長達四十萬字的自傳,名為《我的一個世紀》。
及至1997年12月,董竹君在剛接受完一個采訪后便安然離世了,她以九十七歲的高齡見證了中國最苦難、動蕩的一段年代的興衰起落,而她自己的故事卻正是其中無比光輝的傳奇,作為女子,她的眼界、胸懷、大義,堪稱超凡卓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