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飛遇刺,迷霧重重,其中至少有四個疑點,《三國志》和《三國演義》都沒有解釋清楚,事實上也真解釋不清,或者不能說得太清楚:劉備和諸葛亮肯定知道刺殺張飛的幕后主使絕不可能是曹丕或孫權,但是此事絕不可以深究——找出主謀并將其誅滅三族,蜀漢也就玩兒完了。
張飛遇刺事件,在《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中的記載和描述差不多,但是《三國演義》說得更詳細,所以咱們今天就按照將這兩本書結合、對照,來看看范疆(史書說是范強,古代疆和強可以通用)張達刺殺張飛事前、事中、事后的四個疑點。
范疆張達的作案動機,就是最大的一個疑點:張飛脾氣暴躁是不假,但并不是不講理,也不是有勇無謀,范疆張達制造白旗白甲不成而挨打,進而動了殺機,這顯然是不可能的——無論是正史中還是演義里,這倆小子都不是高級將領,為什麼要當這個出頭鳥?
即使張飛真有制造白旗白甲的命令,范疆張達也不是負責人,按照常理,應該是張飛的副手吳班操辦此事,還輪不到「末將」 ,也就是低級將領范疆張達站出來抵制。
范疆張達是地位較低的「末將」,這就引出了第二個疑點:張飛身為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他的中軍大賬禁衛森嚴,一只蒼蠅都飛不進去,「兩員末將」怎麼闖得進去?
劉備稱帝后,封馬超為驃騎將軍領涼州牧,封張飛為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馬超那兩個官職都是虛的,無論是驃騎將軍還是車騎將軍,非戰時都沒有直屬部隊,張飛因為在閬中防范曹魏,所以麾下才又千軍萬馬。
張飛的另一個職務非常重要,司隸校尉在漢末三國乃至魏晉,都是監督京師和京城周邊地方的秘密監察官,手下有一千二百「特務」,基本相當于后世的錦衣衛或東西廠,劉備給張飛的冊封圣旨說得很明白:「以君忠毅,侔蹤召虎,名宣遐邇,故特顯命,高墉進爵,兼司于京。」
張飛除了手握重兵,還相當于明朝嘉靖皇帝身邊的錦衣衛都指揮使陸炳:陸炳的母親是朱厚熜的奶娘,他跟興王次子朱厚熜從小玩兒到大,所以最后官至掌錦衣衛事、太保兼少傅、左都督;張飛跟劉備義雖君臣恩若兄弟,也是從少年相伴到中老年(古代四五十歲就算老人,可以自稱老夫了)。
我們可以說張飛是季漢首任特務頭子(第二任是諸葛亮),他身邊的護衛,肯定要比一般的將軍多。
即使拋開特務頭子這一身份,張飛作為方面軍司令,賬內賬外也必須戒備森嚴,明哨暗哨游動哨,一哨都不能少,想在半夜潛入,除非范疆張達有楚留香的本事。
范疆張達闖入張飛中軍大賬如入無人之境,而且還十分大膽地帶走了張飛的首級,這就是張飛遇刺案的第三個疑點:范疆張達帶著張飛首級千里奔逃,他們是怎麼闖出軍營,「副帥」吳班為何沒有派人對他們展開追殺?
如果范疆張達是完不成任務害怕挨揍,他們完全可以「畏罪潛逃」,逃出軍營總比行刺要容易、安全;如果范疆張達殺張飛是為了「報仇」,那就應該一擊得手撒腿就跑,不可能帶著十來斤的血包裹去闖重重崗哨。
張飛在閬中防范的是曹魏而非東吳,范疆張達不往曹魏跑而是逃往東吳,可能是怕到了曹營,會被張飛的二舅哥、後來官至曹魏右將軍、討蜀護軍、博昌亭侯的夏侯霸宰嘍。
范疆張達舍近求遠跑到東吳,第四個疑點就出現了:范疆張達到了東吳之后,就神秘消失了,糜芳雖然不太受待見,經常被虞翻指著鼻子、堵著門辱罵,但還是有機會帶兵替孫權打仗,范疆張達為什麼沒有得到封賞?
演義小說中的糜芳傅士仁主動回到劉備身邊,結果悲劇了:「關興將糜芳、傅士仁剝去衣服,跪于靈前,親自用刀剮之,以祭關公。」
范疆張達更憋屈,他是被孫權下令捆好送給劉備的:「張苞自仗利刀,將范疆、張達萬剮凌遲,祭父之靈。」
史書中的糜芳繼續為孫權打仗,前面咱們已經說過了,而范疆張達的去向,正史中卻沒有半字記載。
孫劉聯盟在劉備活著的時候就已經恢復,按照史書描述,他們當年是在曹丕的軍事壓力下無條件言和,也就是雙方都承認既成事實,過去的事情一筆勾銷。
恢復盟約的時候,劉備已經患上了嚴重的胃腸疾病,對范疆張達的去向無暇顧及,他和諸葛亮即使知道誰是刺殺張飛的幕后主使,也不會深究:此事跟曹丕和孫權沒有一個銅板的關系,問題就出在自家陣營,拔出蘿卜帶出泥,大家不但面子上都不好看,還可能掀起驚濤駭浪,甚至能把劉家小天下掀翻。
刺殺張飛的幕后主使肯定不是魏文帝曹丕,如果他知道有人要行刺,也會向劉備通報消息——曹丕希望的是二虎競食,他坐享其成當卞莊:東吳西蜀打得越慘烈,對曹魏越有好處,孫權占領荊州大部(還有一部在曹魏手里)后,實力已經強于劉備,削弱劉備就等于幫助孫權,可能會使戰局一邊倒,這顯然不是曹丕想要的結果。
曹丕發方針是既不助吳亦不助蜀,刺殺張飛而讓東吳的優勢更明顯,這樣的事情,狡詐的曹丕絕不會做。
雖然從曹操開始,曹魏就喜歡行刺,蜀漢鴿派首領大將軍費祎後來也死于曹魏刺客暗殺,但是情況不同,在吳蜀開戰前,刺殺張飛對曹魏并沒有什麼好處。
曹丕不可能派人刺殺孫權,這是因為他想不到也做不到,甚至殺害關羽,也未必是孫權的主意,裴松之給《三國志》作注時就說是潘璋馬忠自作主張:「孫權遣將潘璋逆斷羽走路,羽至即斬,且臨沮去江陵二三百里,豈容不時殺羽,方議其生死乎?」
以關羽的性格,被生擒的可能性不大,在史書中,「斬」也可以說成「擒」,比如顏良文丑被殺,在《三國志》和《后漢書》中就是「悉擒」,所以潘璋馬忠「擒關羽」,可能是關羽被亂兵所殺,也可能是力竭自刎。
孫權在拿下荊州大部后,已經心滿意足,所以兩次向劉備求和,那意思很明顯:荊州是我借給你的,現在你有了西川和漢中,我收回荊州不要利息,咱們兩清了,別打了!
孫權兩次求和,第一次被拒絕,夷陵之戰后再次求和,劉備答應,這說明孫權想見好就收,根本就不想火上澆油,刺殺張飛而讓劉備陷入瘋狂,孫權未必有這個打算。
神不知鬼不覺地刺殺張飛,曹丕和孫權沒想過,也做不到,于是細看那四個疑點,我們就會發現范疆張達不但有幕后主使,而且還有人掩護策應,甚至還有另外一種可能:刺殺張飛的根本就不是范疆張達,他們只是奉命提著首級去東吳跑一趟而已。
范疆張達作為張飛軍中低級將領,沒有資格和能力在張飛中軍大賬來去自由,真正能把張飛警衛調開,或者進去出來而警衛不敢過問也不會懷疑的高級將領,在張飛軍中也就兩三個而已,這樣嫌疑人的范圍就縮小到幾乎一目了然了。
劉備伐吳,只有張飛是堅定的支持者,趙云是明確表示反對的,而當時蜀漢「五虎將」已去其四(黃忠死于劉備稱帝前,馬超臨終前給劉備上過表,所以劉備決定伐吳時,黃忠已經沒了兩年,馬超即使還剩一口氣,也已經爬不起來了),趙云在軍方的話語權很重,他的意見,也代表了軍方的意見。
劉備伐吳,一個宿將都沒帶,在夷陵之戰陣亡的,基本都是他在入川之后提拔起來的,一戰折損這麼多川中子弟,肯定不是西蜀門閥愿意看到的結果。
刺殺張飛是火上澆油,也是釜底抽薪,如果張飛遇刺能遲滯劉備進軍步伐,曹丕不樂意,孫權和蜀中門閥世家肯定愿意,諸葛亮的想法也耐人尋味:諸葛亮和趙云的意見比較一致,那就是武力消滅曹魏,兵不血刃收編東吳。
諸葛亮的大哥在東吳,而且官職還不低,如果諸葛瑾是跟著孫權一起臣服滅了曹魏的劉備,他還是高官得坐駿馬任騎,要是被俘虜或擊殺,諸葛亮肯定得哭好幾天。
這樣一想,我們就全明白了:范疆張達不過是浮在水面上的兩條小雜魚而已,馬超病故,張飛遇刺,吳懿吳班這兩個新外戚後來分別當了車騎將軍和驃騎將軍,如果張飛不死,哪還輪得到他們?劉備諸葛亮即使知道張飛遇刺的幕后黑手是誰,他們又能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