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載, 宣和七年(1125)十月,金軍兵分兩路,再次大舉南侵,西路軍以完顏宗翰(漢人稱其為粘罕)為主將,經大同猛攻太原;東路軍主將為完顏宗望(漢名斡離不),由平州(今河北盧龍)攻燕山(今北京),兩路金軍分進合擊,計劃會師于宋都汴京(今開封)。
金軍一路勢如破竹,推進的非常迅速,10月,完顏宗望率領的東路軍已經連克檀州( 今北京密云)、薊州(河北薊縣) 。12月,駐守燕山的宋將郭藥師獻城降金,完顏宗望得以兵不血刃地進入燕山府(今北京)。宗望任宋降將郭藥師為先鋒,在郭藥師的引導下,金軍大踏步南進,沿途攻城拔寨,所向披靡。
完顏宗翰率領的西路金兵于12月誓師南下,連克朔州、武州、代州(今山西朔縣、神池、代縣)等地,12月18日即兵臨太原城下,旋即展開圍攻。
北邊告急的軍報雪片似的飛入汴京,宋徽宗趙佶這才從溫柔鄉里驚醒過來,他嚇得心驚肉跳,坐臥不寧,面容憔悴,已經絲毫沒有昔日風流灑脫的「藝術家天子」模樣了。
史料記載,聽說金軍大舉來襲,宋徽宗趙佶整天愁容滿面,召見群臣時動不動就涕泗交流,痛哭不已。表面上他似乎要痛改前非,準備抗金,實則束手無策,拿不出任何有效應對辦法,實際上也不敢擔起抗金的責任,他左右盤桓,冥思苦想,最終心中只剩一個「走」字了。
為了方便隨時能溜之大吉,他任命太子趙桓為開封牧,目的是讓兒子以「監國」之名義替自己擋住如狼似虎的金軍,自己好保住皇位,一旦金軍圍攻皇都自己就可以名正言順地向南逃命去也。
他傳旨要巡幸兩淮及兩浙,派戶部尚書李梲率軍打前站,駐守建康(今南京),迎候圣駕。太常少卿李綱刺血上疏諫阻道:
「皇太子監國,本是典禮之常規,但如今大敵入侵,安危存亡只在呼吸之間,怎能仍拘泥常規?名分不正而當大權,又何以號令天下,指望成功?只有讓皇太子即位,讓他替陛下守宗社,收攏人心,以死捍敵,天下方可保住」
!——《宋史》 非原文徽宗急于南逃,權衡一番利弊后,只好下了禪位的決心。但他畢竟老謀深算,又死要面子,不愿給臣民們留下畏敵如虎、惜命避戰的不光彩印象,更不愿因此留下話柄,就絞盡腦汁找到一個自以為體面點的借口。12月23日,他傳旨擢拔宰執大臣吳敏為門下侍郎,命他輔佐天子。徽宗又對群臣說 :
「皇太子可即皇帝位,予以教主道君的名義退居隆德宮。可呼吳敏來作詔《宋史》」。
一會兒,吳敏從殿外拿進已經草擬好的禪位詔書,趙佶提筆在結尾處寫道:「依此,很令我滿意」。
隨后,趙佶宣召太子趙桓前來。趙桓進入保和殿,叩拜禮畢,見徽宗半臥榻上,眾臣肅立環繞榻前,毫無心理準備的他不由得大吃一驚。趙桓正在心里打鼓,太師童貫、少宰李邦彥走上前,抖開一領黃色御袍,不由分說地披在趙桓身上。 據記載,趙桓也是氣虛怯懦之人,他神經質地渾身顫抖,臉色煞白,雙膝一軟,重新又跪到地上,瞪著眼嚎啕大哭起來,堅辭不受,一邊哭一邊磕頭如搗蒜 ,皇袍也被甩到一旁。
徽宗說:「汝不受則不孝矣」。趙桓哽咽著說:「臣若受之則不孝矣」。趙桓一面垂淚一面抽抽搭搭說:「父皇欠安,臣兒定難從命」。趙佶見兒子不肯從命,僵持不下,于是命內侍簇擁趙桓前去福寧殿即位,內侍們一擁而上,連拖帶拉將趙桓擁往福寧殿。
眾大臣早就等候在那里準備跪拜稱賀,于是七手八腳將趙桓抬上龍椅。大伙兒將趙桓扶上龍椅,想幫他升座即位,不料他身體癱軟,暈闕過去,只好又將他抬到御榻上 。
次日,眾大臣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總算在垂拱殿勉強完成了登基典禮。趙桓是為宋欽宗。趙桓給趙佶上尊號「教主道君太上皇帝」,退居隆德宮;鄭皇后尊號為「道君太上皇后」,居擷景西苑。
宋欽宗雖然勉強即位稱帝,但也不是治國理政的料。他上位后猶猶豫豫,與金時戰時和,金軍雖然暫時從汴京城下撤走,但于靖康元年閏十一月又卷土重來,二十五日一舉攻破汴京,徽欽二帝均做了俘虜。
金人大肆燒殺搶掠,花團錦簇的汴京慘遭劫難。次年2月6日, 金元帥完顏宗望 (斡離不)和完顏宗翰(粘罕)宣布廢黜掉趙佶、趙桓兩個皇帝,貶為庶民。1127年4月1日,金軍在大肆擄掠之后開始相繼北撤。完顏宗望押著被廢的太上皇趙佶、鄭后以及親王、皇孫、駙馬、帝姬(公主)、嬪妃等從滑州(今河南滑縣)北去。完顏宗翰押著欽宗趙桓、朱后、太子趙湛、宗室親貴以及何粟、張叔夜、孫傅、秦檜等被俘文武大臣由鄭州取路北返。據記載,被金軍押回北方的大宋君臣、勛戚、公子王孫共3000余人。金軍北撤時擄走了大量的金銀財寶、儀仗法器、珍貴典籍、古董文物、百工技藝以及倡優藝伎人等,北宋王朝「二百年府庫蓄積為之一空」。
至此,北宋滅亡。這場空前浩劫被史家稱為「靖康之難」。
到金國后,趙桓被金太宗完顏吳乞買(漢名完顏晟)封為「重昏侯 」,其父趙佶被封為「昏德公」,意思是父子二人加在一塊是一昏再昏,無可救藥。 後來,兩位昏君都死在荒寂苦寒的監禁地——五國城(今黑龍江依蘭)。
【插圖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