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考古學家在西安發現一唐朝官員的古墓,墓中出土兩座墓志銘。其中一個墓志銘已經難以辨認。而另一個墓志銘卻顯示,此墓是大唐左神策軍散兵馬使蘇諒與其妻子馬氏的合葬墓。
而更令學者們驚奇的是,此墓志銘不僅有漢文,同時還有一種古波斯文字——巴列維文。經過釋讀,銘文的漢字部分大約有四十四個字,翻譯為白話文便是:
左神策軍散兵馬使蘇諒之妻馬氏,于咸通十五年(公元874年)亡故,享年26歲。
之后,學者們釋讀巴列維文,發現與漢文略有出入:
此王族逝者、左神策軍騎兵之長蘇諒之女——馬昔師之墓,時年26歲,愿你能回歸光明天使阿胡拉·馬茲達的懷抱,在天堂享受平靜與安寧。
首先,學者們得出結論,墓主蘇諒與妻子馬氏并非漢人,而是波斯王族后裔。 若要說,蘇諒或許還是個波斯王子。有西方學者認為,蘇諒乃是薩珊王族「suren」這個名字的音譯。
在唐太宗年間,西亞大國薩珊波斯帝國受到阿拉伯人的攻擊,屢戰屢敗,幾乎要滅亡。為此,波斯國王向唐太宗李世民上表求援,而唐太宗因路遠而沒有同意。
此后,波斯王子卑路斯三次赴唐求援,但當時的皇帝——唐高宗均選擇了拒絕,只是將其冊封為波斯王,將波斯地區變為唐朝的波斯都督府。然而當時波斯故土已經被阿拉伯人占據,卑路斯不過是個光桿司令。最終,卑路斯不得不灰溜溜地從呼羅珊地區返回長安,做起了唐朝人的臣子。
從此以后,波斯末代皇族以及其追隨者就開始在長安生息繁衍,形成了獨特的波斯社區,形成了奇特的風俗。其中最為獨特的,便是他們的拜火教信仰。
拜火教,也叫瑣羅亞斯德教,此宗教相信世界是由光、暗兩種元素組成的,因此他們崇拜光明神阿胡拉·馬茲達,同時也崇拜他的象征——圣火。我們所熟知的明教,便是拜火教的一個分支。
卑路斯入唐后,曾在長安建立了多座拜火教神廟,并薪火相傳。不過到了唐武宗年間,這些拜火教神廟受「滅佛運動」牽連,幾乎全部遭到關閉。然而從蘇諒墓志銘的文字來看,這些波斯遺民后裔仍保留了拜火教信仰,仍然崇拜光明神——阿胡拉·馬茲達。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學者們還從兩種文字的碑文中,解讀出一條相當重口的信息。
根據上文的黑體字,大家應該發現,漢文和巴列維語銘文部分出入不大,兩者的最大區別是漢文部分說馬氏是蘇諒的妻子,而巴列維文部分卻說馬氏是蘇諒的女兒,這是怎麼回事呢?
一開始,中國學者認為應該是碑文寫錯了。然而熟悉波斯歷史的日本學者伊藤義教卻認為,此碑文并沒有寫錯:按照拜火教習俗,馬氏很可能既是蘇諒的女兒,也是他的妻子。
在拜火教中,有個非常奇葩的習俗,名為圣婚。拜火教認為,近親之間結婚,有助于保證血統的高貴。血緣關系越親近,信仰就越虔誠。以薩珊波斯諸帝王為例,阿爾達希爾一世便娶自己姊妹為妻,而沙普爾一世、沙普爾二世都曾娶自己女兒為妻。根據中國史書《北史》,也曾有「(波斯)多以姊妹為妻妾,自余婚合「的記載。
因此,我們可以大膽假設,即使在唐朝生活了近200年,長安的波斯王族后裔,仍保持了內部血親結婚的傳統。
有人就要問了,既然蘇諒和馬氏乃是父女,為何不是一個姓?學者表示,馬昔師其實是波斯女性常見名字「masis」的音譯,她并不姓馬!
值得注意的是,在崇尚禮教的唐朝,父女等近親婚配是極端嚴重的罪名,被稱為「內亂」,是傳統「十惡」罪行之一。而「十惡」,是常赦所不原的重大犯罪,所以有「十惡不赦」的說法。
因此為了掩人耳目,波斯后裔們為蘇諒以及其妻子馬氏寫了兩種文字墓志銘,畢竟很少有人唐朝人認識巴列維文。若被人發現娶了自己女兒,蘇諒恐怕是吃不了、兜著走了,輕則被流放,前程盡毀;重則被砍頭,小命玩完。
因此,蘇諒必須感到慶幸,幸虧唐朝皇帝不懂波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