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之中,曾經出現過無數猛將英雄。在屬于他們的時代,創造出無數令人敬仰的功績。
哪怕到了今天,后人也將關于他們的故事口口相傳,以紀念他們。
而有血有肉的歷史名將,更好似夜空中的繁星,給人無限的鼓舞。每當人們回想曾經的時候,這些猛將的存在,也讓每一位國人都感到驕傲。
只是因為時代的久遠,以及后代不少文學家們為了激勵人們學習保家衛國的精神,創造出不少虛擬武將以后,人們逐漸模糊了虛擬和歷史的界限。
就像歷史上真實存在的8位猛將,沒有一個虛構的人物,卻因為時常出現在各類小說之中,導致人們對他們的真實戰斗力有所懷疑。
事實上,他們的武力值,絕對值得肯定。
正所謂王不過項、將不過李,其實簡單意思就是說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所有王侯之中,最能打的一定是項羽。
力拔山兮氣蓋世,這可不是項羽自吹自擂,而是他真有這樣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僅憑一人之力,項羽便可以殺得百余人噤聲。
其個人武力值,哪怕已經過去了千年的時光,依舊沒有任何人會懷疑。
當然,既然被劃分到了猛將一列,領兵打仗的本領一定不可缺少。最關鍵的一點是,還得打得精彩、漂亮。
和劉邦爭霸天下的彭城之戰中,項羽便率領三萬大軍主動進攻劉邦集合各路諸侯組成的五十五萬聯軍。結果項羽左沖右突,完全沒有將五十五萬大軍放在眼里。
放眼整個中國古代歷史,估計都沒有多少人擁有項羽這樣的勇武。
甚至哪怕是在后來導致項羽失敗的垓下之戰中,項羽也率領身邊近衛軍,連續沖殺劉邦的軍隊。從百余人殺至最后寥寥數人,換取劉邦數千將士的陣亡。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是詩人的遺憾,同時也是無數后人的遺憾。雖然我們不確定項羽能否回到江東以后東山再起,但他的個人魅力,已經遠遠超過了劉邦。
作為唐朝末年的猛將,李存孝的勇猛幾乎可以和西楚霸王比肩。
李存孝在年輕的時候被李克用俘虜以后,成為對方的養子。后續的戰斗過程之中,李存孝以先鋒身份出征,未嘗一敗。
更重要的是,陳州、許州等支援戰斗中,李存孝以少攻多,打得黃巢軍隊四散奔逃。
只可惜乾寧元年(公元894年),小人讒言誣陷,李存孝最終因車裂而死。
正史之中的李存孝有勇有謀,自從被李克用俘虜以后,從來沒有打過任何一次敗仗。
野史之中的他更為夸張,僅僅率領十八騎就攻取了長安。
盡管這類描述確實過于夸張,但也側面反應出李存孝的實際戰斗力的確值得肯定。
否則后世文人也不會以他為原型,創造出如此強悍的一個軍事將領形象。
武悼天王冉閔,是十六國時期冉魏政權的建立者,驍勇善戰的同時,計謀也十分出眾。
原本他一直都在石氏一族手下做事,但由于自身功勞太大,上位者心思不純,遂滅石氏稱帝,恢復冉姓,創建大魏。
而有關冉閔一生最出色的功績,無異于《殺胡令》的頒布,并帶領漢人正式發動對胡人的大規模反抗。
很多人不太能夠理解這種反抗在那個年代究竟有多難能可貴,簡單來說就是和他的勇武相比,反抗胡人的勇氣更值得后世人們肯定。
也正是在他的帶領下,彼時五胡亂中華中,對漢人傷害最大的羯、氐兩族,都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胡人膽敢屠殺漢人一城,冉閔就能屠滅胡人一族,即殘酷也振奮人心。
他的存在,就如同黑夜中的燈火,帶領無數漢人前行。
哪怕后來前燕皇帝慕容儁聯合眾多胡人設計俘獲冉閔,并將冉閔斬殺在遏陘山,也不得不追謚冉閔為武悼天王,以求降低漢人的反抗情緒。
倘若當時慕容儁沒有這樣的姿態,漢人的怒火,絕非他個人能夠承受。也正是因為冉閔的出現,五胡亂中華才逐漸走向了尾聲。
相較于前三位將軍來說,李靖的個人實力似乎并不出眾,但他的軍事指揮才能,從來沒有任何一個人會懷疑。
尤其是不少歷史小說之中,大都將李靖定位成一位統軍征戰天下的統帥,而非身先士卒的猛將。他善于用兵、長于謀略,運籌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以武將的身份,取得謀士的成就,古今鮮有。
《舊唐書》中,韓擒虎就曾給出過這樣一段評價:「可與論孫、吳之術者,惟斯人矣。」
他才兼文武、出將入相,為唐朝的統一以及鞏固立下了赫赫戰功。
更關鍵的是,在多年行軍作戰的過程之中,李靖還整合了自己行軍打仗的經驗,寫出多部兵書,堪稱中國古代兵學的代表。
倘若真能吃透李靖學說,建功立業不在話下。
同為唐初名將的秦瓊,雖然人生成就以及統軍能力不如李靖,但他的個人武力值,也同樣值得肯定。
僅從后人常提及「關公戰秦瓊」的說法也能看出來,秦瓊的實力,絕對不容小覷。只可惜唐朝統一以后,秦瓊便久病纏身,這讓他無法更進一步。
當李世民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排名的時候,他也因此排名末位。
不過相比秦瓊的一生來說,不少人還是更關心他和同為門神的尉遲恭,究竟孰強孰弱。
事實上,盡管尉遲恭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的排名比秦瓊更靠前,但他還真不一定是秦瓊的對手。
李世民曾經征戰天下的時候,尉遲恭就多次敗在秦瓊手上。而之所以最終排名如此,后人也多認為這是因為尉遲恭在玄武門之變中出了更多的力。
《三國演義》之中,有關關羽的故事不在少數。
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斬顏良誅文丑、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等等,數不勝數。
不僅如此,除去關羽個人戰斗力的故事之外,還有關羽的膽量以及氣魄的故事。
東吳政權大擺鴻門宴,關羽單刀赴會。他不知道其中兇險?只是他自信能夠全身而退罷了。
而后來的刮骨療毒,當所有人都在為關羽不打麻藥直接療傷擔憂之時,關羽卻面不改色。
武力值的爭論暫且放在一邊,就關羽本人的這種氣度。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所有武將之中,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到?
或許很多人會想,這些都只是小說之中的情節。可真實歷史之中,關羽的個人能力還真沒差到哪里去,否則后人也不會敬重其數千年的時光。
北宋年間的名將狄青,主要出名在宋朝和西夏的戰爭之中。
了解宋朝基本外交方針的人都知道,能用錢解決的事情,宋朝從來不會用武力解決。無論是面對遼國還是西夏,往往都是能不打就不打。
可也正是這種軟弱的態度,讓遼國、西夏得寸進尺,以至于北宋的邊境時常遭到兩國的騷擾。
遼國欺負北宋也就算了,畢竟自宋太宗趙光義連續北伐打了幾次敗仗以后,的確在別人面前不怎麼抬得起頭。可西夏也狐假虎威,那真讓人忍不了。
也正是在西夏主動騷擾北宋邊境的情況下,狄青率兵出征,連續二十五次戰斗未嘗一敗,讓西夏聽聞狄青之名,便再不敢對北宋有任何不切實際的幻想。
明朝開國名將常遇春,公元1355年主動依附于朱元璋麾下,自請為前鋒。在朱元璋的軍隊之中,以常十萬自稱(意思就是說只要給他十萬軍隊,常遇春就能夠幫朱元璋奪取天下)。
而朱元璋南征北戰的過程之中,常遇春立下無數功勞,只可惜最終北伐中原之際,因病暴卒軍中,被朱元璋追封為宣德靖遠功臣。
值得一提的是,常遇春提前暴斃,也算是不錯的善終。
畢竟在后來藍玉案發生以后,常遇春作為藍玉的小舅子,勢必會受到牽連。到了那個時候,在朱元璋決心為朱允炆鋪路的情況下,常遇春即便想要暴卒,估計也沒啥機會了。
就常遇春征戰天下時表現出的戰斗力來說,猛將二字,絕沒有絲毫夸大。
除去上述八位將領之外,中國古代名將還有很多,也正是由于他們的存在,才讓中國古代戰爭史變得更加精彩。后人們提及他們的時候,也才會引出無數談資。
盡管在現代社會之中,我們已經無法真切得感受他們的風采,但正是因為想象,才能凸顯亂世英雄的豪情,讓人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他們為國家做出的貢獻。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盡管他們的風采令人向往,但他們最終的遭遇也令人遺憾。
飛鳥盡、良弓藏,天下平定以后,文臣們至少還有建設天下的任務在身,可武將們就真的很容易功高蓋主,讓君王惶恐。
面對這樣的情況,以往的軍事思維就不得不轉變為政治思維,否則再怎麼勇武,亦無法確保個人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