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宋江,腦海中就會浮現出眼若丹鳳,眉似臥蠶,唇方口正,身軀六尺的孝義黑三郎。
宋江此人,在《水滸傳》九十多萬字中占比最大,其余還有浪里白條——張順、黑旋風——李逵、及時雨——宋江、智多星——吳用、行者——武松、豹子頭——林沖等,他們原本都是社會生活中數一數二的蓋世英雄。
因各種原因,對自己的命運感到不公,奮起反抗,但最終放棄一切,終上梁山。
後來,在宋江的帶領下,梁山的一百零八好漢接受朝廷招安,南征北戰。
但在征討方臘時,宋江得知武松斷臂后,對吳用說了句話,武松懂了,留下照顧林沖,此事也成為《水滸傳》中武松命運的轉折點,那麼宋江到底說了什麼?武松又為什麼懂了呢?
《水滸傳》的背景世界極為宏大,加入梁山陣營的人數與日俱增,而隨著梁山好漢陣營的壯大,他們不再拘泥于只是一味躲避官府的圍剿。
從而開始追求更多的自由,他們與惡勢力斗智斗勇,為平民百姓爭取權利,在妳來我往中漸漸產生名氣,被人們稱頌,吸引著更多的英雄好漢前來投奔。
但梁山這個民間陣營的迅速壯大同時也引起了朝廷的重視,派出軍隊圍剿、招安。
在一次東征西伐的戰役中,帶領軍隊的將領武松在與方臘的對抗中被方臘手下的法師暗算,武松身受重傷,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揮刀砍斷了自己的手臂。
在戰爭結束后,武松已經成為斷臂,無力回天,帶著援兵趕來的宋江看到昔日的好兄弟已經缺失一臂,非但沒有安慰他,反而對身邊的吳用說了一句:「武松已無大用。」
聽到宋江此話的武松心中感到震驚,在他記憶中那個重情重義的大哥宋江竟然能說出這樣傷人心的話語,他開始懷疑宋江的決定,反對招安。
武松在身體和心靈的雙重打擊后想通了很多事情,他已經沒有了年輕時的沖勁,恰逢魯智深剛剛坐化,宋江準備接受朝廷的招安,武松在一瞬間失去了兩位引領的導師,逐漸感到迷茫,決心出家。
此后,在破廟與宋江話別的時候,武松搶先提出拒絕返回都城接受朝廷的冊封和嘉獎,而此時恰逢林沖生病,生病垂危,身邊離不開人照顧,更加給了武松一個拒絕招安的理由,于是武松請命留下來照顧林沖。
在得知武松的意向后,宋江并未震驚,似乎是早已經預料到武松的反應,也或許是對武松的意向并不關注。
他沒有挽留甚至沒有離別的贈言,只是在長久的沉默之后說了四個字:「任妳從心。」,就帶著愿意跟隨他的好漢們匆匆離去。
在梁山的一百零八將中,宋江可以說得上是作者花費最多筆墨來塑造的人物,他是一個很復雜的人。
他并不是純粹意義上的平民百姓,他與梁山上大多數人的身份有很大的差別,這也決定了他與眾人的思想南轅北轍。
梁山上的好漢們大多是遭受了朝廷的不公平待遇,在對朝廷的腐敗心灰意冷后離經叛道,但宋江原本是朝廷中一個不大不小的官員,他深受著統治階級的恩惠,也養成了忠君愛國的思想。
對于宋江來說,他心中從沒有真正的造反,他只是走投無路后臨時找到了一個遮風擋雨的場所。
在他心中,起兵造反是真正意義上的萬人唾罵的惡舉,而接受朝廷招安才是實現人生抱負的不二選擇。
正是因為這樣的思想,導致宋江在坐上梁山一把手的位置后就著手準備對朝廷歸降的事宜。在他的舉措下,有人認同,愿意跟隨他接受朝廷任命的官職,有人反對,用滿江熱血繼續做著對抗腐敗王朝的義舉。
在反對宋江的人中,武松首當其沖,他在經歷過斗殺西門慶,醉打蔣門神,血濺鴛鴦樓,大鬧飛云浦后已經心灰意冷。
他不相信朝廷的招安,也不理解宋江那套思想,他是一個自由的靈魂,是行者武松,是人人稱頌的打虎英雄。
在武松的一生中,他都有著引導他思想的人存在,武大郎、張青、魯智深,最后是宋江,他與宋江親如兄弟,接受著宋江的一切思想。
但在宋江提出被朝廷招安后武松第一次流露出厭惡的情緒。
武松跳出了時代的限制,可那個時代局限了其他人的思想,他們困在一個叫忠于皇權的籠子里,終生無法逃出。
盡管其中有些人中途可能迷失方向,但最終還是會走向接受朝廷招安的道路,他們渴望建功立業,希望光宗耀祖,想要成為萬千平民百姓中那個幸運兒,跨越階級,找尋優越感。
這些接受了朝廷招安的好漢們,在經歷過梁山的輝煌后逐漸沉寂,成為了被封建王朝壓迫的布衣百姓中的一員。
也許他們有人曾后悔過兜兜轉轉又回到原地,但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他們的結局最終凄涼慘淡,成為了紅塵俗世的一抔黃土。
但武松的結局讓人感到些許安慰,在一百零八將的人生中,他是鮮少能夠在八十歲壽終正寢的人。
武松自與宋江破廟離別后,帶著殘軀來到六和寺,成為了六和寺中一個普通的和尚,在此后的幾十年里,他醉心修禪,戒情戒色戒酒戒肉,更被朝廷追封為清忠祖師,流芳百世。
在經歷過如此曲折的一生,最終孤獨的坐化也算是全了他一生的風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