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所有古代君王建功立業以后,幾乎都害怕一件事情,即大臣們功高蓋主,讓手下臣子以及百姓,對大臣的信任超過對君王的信任。又或者說大臣手中的權力,威脅到君王統領天下的安全。
哪怕大臣沒有這樣的心思,只要他有這樣的能力,君王都會不惜一切代價將其鏟除。
這就如匹夫無罪,懷璧其罪的升級版一樣,畢竟古代封建社會之中,只能有一個聲音存在。
當所有人手中都有了「話筒」,君王又該如何治理天下。
而這件事情上面,劉邦殺韓信就成了一個典型。
不過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如果有兩個人還活著的話,劉邦根本不敢動韓信。只可惜因為不同的原因,韓信竟然將他們全部殺害。
了解相關事件以前,我們可以先看看功高蓋主的韓信,究竟都有哪些功績,又為何會被劉邦視為眼中釘、肉中刺,等到奪取天下、建立漢朝以后,就迫不及待地想要將韓信殺掉。
原本韓信是投靠到項羽手下作為一名士兵,結果項羽風頭正盛,根本沒把韓信放在眼里。于是韓信一怒之下轉投劉邦,勢必要讓項羽為自己識人不明而后悔。
可他沒有想到,到了劉邦軍營之中,自己的遭遇同樣沒有發生任何變化。
若不是機緣巧合下和蕭何有了交流溝通的機會,且蕭何對自己充滿信任,請他回去做大將軍,估計韓信早已在奔波之中,失去了征戰天下的熱情。
甚至哪怕他還有心思投靠其他諸侯,有這種脾氣的加持,也很難做出多少成績。
總之,蕭何月下追韓信,就注定了韓信未來的崛起。而他的一生,也主要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來總結。
其一是確定征戰天下的戰略,韓信拜將以后,劉邦曾問他如何治國安邦。韓信給劉邦總結出一個基本方針:退守漢中,起兵向東,攻三秦屬地,等待時機謀取天下。
在韓信看來,彼時的劉邦無論任何一個方面,都無法和項羽相提并論,但在人才選用這一點上,劉邦卻做得十分出色。
項羽待人恭敬慈愛,語言溫和;可等到這些人奮力搏殺應當封爵受賞的時候,項羽又表現得十分小家子氣,實在不是一個霸王該有的氣度。
反觀主上(劉邦)就做得很好。用現代話來說就是,劉邦比項羽更會畫餅。
不僅如此,因為實力有限,劉邦畫餅程度有限,大家也能接受。等到事后兌現承諾的時候,大家更覺得劉邦值得追隨。
至于第二個階段,其實就是韓信和項羽相互征戰的過程之中,還趁機平定了魏、趙、燕、齊這四個國家。
不過這時候的韓信,其實已經有了獨立劉邦的能力。就連項羽都忍不住派遣使者前來游說,希望大家三分天下。
韓信霸氣拒絕,而劉邦鴻溝和議主動偷襲反而打了敗仗以后,天下戰事就進入了第三個階段,即四面楚歌、垓下之戰,以致于項羽烏江自刎。
至此,韓信不僅在一次又一次的戰爭中做到了「韓信將兵,多多益善」,更順利完成當初對劉邦的承諾
。可他不知道,項羽沒了,他就成了劉邦最大的敵人。
事實上,在項羽剛死不久,韓信手下謀士蒯通就曾希望韓信自立或者辭官歸隱。
他對韓信表示:劉邦是一個可以共患難,但絕不可能共享天下的皇帝。在這樣的情況下,要麼讓自己對漢朝沒有任何威脅,要麼直接起兵造反,千萬不能猶豫。
為何蒯通會這麼說呢?原因就在于韓信平定四國的時候,曾經請求劉邦封賞自己的假齊王,劉邦則給了一個真齊王的稱號。
兩人之間為何會有這個交易,不正是因為項羽的威脅,導致劉邦不得不借助韓信的能力來戰勝對方?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韓信攜功求賞的行為做出來以后,就注定他和劉邦不可能融洽相處。
君王不怕臣子個人能力太出眾,
唯一害怕的就是借著相應的功勞,用威脅的語氣和自己對話。
霸王項羽還在的時候,劉邦不敢動韓信。這不僅是項羽的個人聲望遠比劉邦要強,更重要的地方還在于項羽實在是太能打。除去韓信之外,劉邦軍中根本沒有人能夠制裁項羽。
以彭城之戰為例,劉邦四處聯合盟友,最終以五十五萬諸侯大軍迎擊項羽三萬大軍,分明應該是輕松取勝過得一場戰斗,結果依舊被項羽取勝。
因此,只要項羽一日不死,劉邦就必須一直依賴韓信的幫助。
這一點很像漢末三國時期的司馬懿和曹魏政權之間的關系,《三國演義》中提及司馬懿有鷹視狼顧之相,曹操便一直提醒曹丕等人繼位以后,一定要對司馬懿嚴加防范。可面對北伐的諸葛亮,除去司馬懿之外,他們還真不放心其他人,這才讓司馬懿一直存活下去。
和韓信相比,司馬懿的威脅和功勞顯然都要弱了不少,而項羽對劉邦的威脅,也顯然比諸葛亮對魏國的威脅更大。在更加極端的情況下,韓信真應該思考自己在項羽和劉邦之間的關系。
無論是否想要反抗劉邦,
他都不應該將項羽逼入絕境、烏江自刎。否則劉邦抽出手來,他哪里還有機會能夠與之對抗。
很多人可能會想,項羽死后,韓信自立為王,和劉邦爭鋒天下不就可以了?
可大家忽略了兩個重要因素,其一是人心不穩,韓信的一切都是劉邦給的,如果他選擇反抗,難度絕不會低于討伐項羽。
其二則是韓信在軍事上無比出色,政治上實在是目光短淺。他始終認為劉邦不會加害他,兩人能夠共同和平享受天下。
如此淺薄的政治嗅覺,也體現在韓信殺死的另一個人身上,即鐘離眛。
當初韓信與項羽爭鋒的時候,鐘離眛就以項羽麾下大將的身份,一直和韓信交戰。
盡管行軍打仗以及兵法謀略上,鐘離眛稍遜一籌,但除韓信之外,鐘離眛也算得上是一員猛將。
因此,哪怕是在不同陣營之中,韓信對鐘離眛也比較喜愛。
更關鍵的是,兩人一直都是發小,韓信十分希望鐘離眛能夠離開項羽,主動投靠自己。可項羽敗亡于烏江之前,鐘離眛始終沒有表態。等待韓信已經取得勝利,鐘離眛便主動投降于韓信。
原本正常情況下來說,這種敵軍降將,實在是再正常不過。可劉邦卻下令將鐘離眛設為頭號通緝犯,命令所有將士將其抓捕歸案。
難道劉邦不知道彼時鐘離眛已經加入了韓信麾下?其實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只是抓捕鐘離眛是假,試探韓信才是真。
倘若韓信不愿意上交鐘離眛,那就說明韓信一定還有其他的心思。到時候只要掌握證據,那就能給韓信造成致命打擊。即便不能直接剝奪韓信性命,也可以將韓信手中的權勢逐漸收回。
可如果韓信愿意上交鐘離眛,這說明韓信「忠心」的同時,政治思想覺悟也低得可憐。
軍事上,十個劉邦也不會是韓信的對手。但政治較量上面,韓信顯然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最終劉邦只是稍加壓力,韓信便迫不及待地將鐘離眛處死并獻上頭顱,這一下,劉邦安心了,韓信也安心了。
然而韓信根本不知道,當他殺死鐘離眛那一刻,就注定他已經無法置身事外。趁著他的政治嗅覺被完全封閉的時候,呂后與蕭何兩人聯合在一起,終于成功處死韓信。
可能很多人會想,殺也不是、留也不是,那韓信應該怎麼做呢?
其實方法很簡單,只要將兵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面,劉邦就拿他沒有任何辦法。
韓信是怎麼死的?不正是被哄騙到宮中,蕭何呂后安排手下心腹將其弄死?
如果是在戰場上,他們根本不會有這樣的機會。
而韓信也足夠愚蠢,當初劉邦封韓信為齊王,封地卻以原楚國為界的時候,他就應該有所警惕,這完全是名正言順的架空自己。
越是讓敵人害怕的力量,越應該掌控在自己手里面,軍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國古代歷史發展進程中,像韓信一樣遭遇的功臣還有很多。
尤其是朱元璋建立大明朝的時候,無數開國功臣都曾因為各種各樣的罪行受到牽連。
可反過來想一想,成功逃過君王的處罰,安全退居二線的人同樣有不少。
他們的能力不一定比其他功臣更強,但他們的心思一定會更加深沉。
正如前文所言,君王從來不在乎臣子對自己是否忠心,更關鍵的是手下是否擁有威脅自己統治的能力。
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以后的第一件事情,不是威逼小皇帝退位,而是杯酒釋兵權,將權力掌握在自己手里面。
韓信的權勢和能量威脅到劉邦的時候,就已經注定了他的結局,而好不容易有人讓他有機會能夠改變這一切,也被他一一殺害,實在令人唏噓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