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得好,「蘭因絮果,現業誰深」。因果論自古以來就備受推崇,我們現如今所看到的歷史,也是由一個個因果組成的既定事實。
但是如果我們身處當時的朝代,做出的決定也許就如同胡蝶扇動翅膀一般,對未來會造成極大的影響。
古代王朝更迭的同時伴隨著殺戮,正所謂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勝利者往往會對失敗者的隊伍趕盡殺絕,為的就是擔心失敗者的隊伍中難免會有一些極端分子,為了自己腦海中所謂的大義而惹出禍事。
但是也會有心軟之流,就譬如李世民,他明明知道單雄信有妻有子,但還是選擇放任其后代自由生長,卻沒想到自己這一念之差,最后竟然為百年后的大唐埋下了禍根。
隋朝末年社會動蕩,百姓民不聊生,各地紛紛出現了起義軍隊,希望能推翻黑暗的統治,還百姓們一片青天白日。
單雄信與徐茂公便位列其中,他們歃血為盟結拜為兄弟,之后便投奔當時屈指可數的強大起義軍隊——瓦崗起義軍的麾下。
這支軍隊可以稱得上是當時規模最大的起義軍隊了,浩大的聲勢絲毫不亞于當時的梁山好漢。但是隊伍中的領導者翟讓卻是一個優柔寡斷沒有將帥之才的莽夫。空有一身熱血與蠻力,是難以帶領瓦崗起義軍走向未來的。
與此同時,起義隊伍中一位叫李密的成員引起了他們的注意。他有勇有謀還深明大義,一看就是天選領導人,協助翟讓一連打了好幾個勝仗。
隊伍中的其余人也都能看出翟讓與李密之間的差距,為了能夠早日推翻黑暗統治,單雄信與徐茂公就極力推舉他作為新的領導人,最終他們成功得逼迫翟讓退位。
而作為有推舉之功的單雄信徐茂公兩人,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李密的左膀右臂,協助他四處征戰。但隨著瓦崗起義軍越來越大,起義軍內漸漸地開始出現了矛盾。
首先便是翟讓和李密之間。翟讓是被迫讓賢,心里并不是真正的服氣,因此一直沒有放棄想要重新奪回統治權。但是翟讓畢竟沒有什麼聰明的頭腦,很快他的心思就被李密發現了,于是李密為了穩固自己的地位便設計殺死了翟讓。
但翟讓雖然胸無大志,可他卻有著一幫對他死心塌地的下屬,翟讓的死讓整個瓦崗起義軍分崩離析,新、舊兩部打得不可開交。而此時前方又傳來了戰報,說王世充的軍隊已經快要打到家門口了。
一時之間內憂外患,人員一片混亂,而最后在這片混亂中,曾經盤踞中原,軍隊數量高達二十萬的瓦崗起義軍就這樣解散了。
隊伍中的成員也是該逃亡的逃亡,該易主的易主。單雄信與徐茂公兩人也因為當時混亂的戰局,沒能聚在一起,而后踏上了各自的征程,彼此慢慢漸行漸遠。
徐茂公雖然出身草莽,但卻是個有目標有遠見之人,他最后選擇跟隨的隊伍便是李唐。事實上歷史證明他的選擇沒有錯,李氏唐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中最為繁盛的朝代之一了。但是另一邊的單雄信卻沒有那麼好的運氣了。
他所選擇的就是曾經打敗了瓦崗起義軍的王世充。單雄信作戰能力極強,在王世充的軍隊中擔任大將的角色。只可惜最后還是敗在了李唐的兵刃之下。 雖然單雄信的能力被李唐所欣賞,但是單雄信本人卻是拒不受降。
其實他拒不受降的原因很簡單,畢竟他本人最初是瓦崗起義軍的將領,後來瓦崗起義軍被王世充打敗后,自己由投奔了王世充的軍隊。
現如今王世充也被打敗了,如果自己再被李唐招降,那麼自己非但不會受到信任,甚至還會被旁人恥笑。這種朝秦暮楚的行為,也與他俠肝義膽有所相悖。
于是等徐茂公看到死亡名單上有單雄信的名字時,一整個悲痛欲絕,昔日歃血為盟的異性兄弟,如今卻即將陰陽兩隔。
徐茂公就算是有心想要替單雄信求情,也架不住單雄信堅決不投降的信念,不過他也知道自己死期將至,因此只求徐茂公能夠替他照顧自己的愛人和孩子。
徐茂公聽到之后毅然決然地答應了單雄信的請求,為了讓他看到自己的決心,甚至直接從自己的身上剜下了一塊肉給單雄信吃。在單雄信死后他也如約向李世民求情,讓他放過單雄信的孩子。
那時的李唐軍隊已經壯大到近乎無人能敵,一個孩子而已,放了就放了。于是徐茂公邊如愿領養了單雄信的孩子,名叫單天長。
單天長與自己的父親一樣,都有著超乎常人的領軍作戰的本領,他也不負眾望帶領軍隊一路過關斬將,最終成為了磨盤山的首領,并一代代的往下傳承著。
無論多麼強大的國家,終有窮途末路的一年,公元878年,就如同隋朝末年一般,唐朝末年全國各地也開始了聲勢浩大的起義運動。而這之中,黃巢起義是諸多起義軍隊中規模最為龐大的之一。
它輾轉于唐朝的大半個版圖,幾乎以一己之力動搖了整個李氏唐朝。好巧不巧的是,在黃巢起義軍內,有四個將領頗為出名,被人稱為「黃軍四杰」他們分別是單興、單旺、單茂、單盛。
相傳他們就是單雄信的第11代后人,他們的存在雖然在整個黃巢起義軍內沒有特別的出彩,但也是一股不容小覷的中堅力量,整個黃巢起義軍后期的發展,都是這四兄弟在背后推波助瀾。
雖然這支隊伍最終沒能如愿推翻唐朝,但是他們對唐朝帶來的影響卻是無法磨滅的。正是因為有了這支隊伍珠玉在前,這才讓原本唐朝傾頹的步伐再次加快,單雄信可能永遠不會想到,自己的后代也可以參與到加速唐朝滅亡的斗爭中去。
這可能就是風水輪流轉,就連李世民自己也沒有想到,自己當時的一念之私,最終竟然無形中成為了唐朝滅國的助力。
千里之堤潰于蟻穴,當我們站在上帝視角回望歷史的時候,便會發現很多重大事件的契機,也許起始點都只是一個人亦或者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