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中,有很多蕩氣回腸的故事與戰斗,而在諸多的戰斗中,又以長坂坡之戰最熱門。
雖然那只是一場戰役,但從古至今卻有不計其數的戲曲、電影反復提及,可見這場戰役的重要性。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段故事中有一個鏡頭:張飛在當陽橋呵退數萬曹,曹操這邊有張遼、許褚等9員猛將,為何他們都不敢應戰呢?其實,原因很好理解。
話說,劉備屢敗于北方之后,他便投靠了荊州的太守劉表,兩人雖為同宗兄弟,但劉備于劉表處卻更像是主仆關系,沒有受到重視。
公元208年,劉表薨逝,諸葛亮建議劉備奪取荊州,但他卻猶豫了。正是在這一猶豫之間,讓人萬萬沒有想到的事情發生了,劉表的兒子劉琮選擇了不戰而降,轉手將荊州做投降禮贈給了曹操。
劉備在荊州多年,經營勢力、廣納人心,若是能順利接受荊州,那麼這批人自然是自己的得力助手,但此時荊州已是曹操麾下之地,劉備只得落荒而逃,不僅是自己逃,還得「攜民渡江」 。
當時,劉備在前面亡命逃路,而曹操的虎豹騎則在后方緊追不舍。要知道,虎豹騎不論是戰斗力,還是反應速度都是數一數二的,在當時可以說是戰無不勝的存在。
曹操率領這樣的軍隊日夜兼程,一日一夜行三百里,不到兩日便在長坂坡追上了劉備。兩軍相見必有一戰,長坂坡之戰便就此發生了,還締造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這一戰,曹操是有備而來,因此在長坂坡一帶,劉備被曹操擊潰,只得帶著諸葛亮等一干人等撤離。
撤離時,趙云發現劉禪不在軍中,便請命回去解救劉禪。回到長坂坡,趙云在曹軍中找到了劉禪,并帶著他殺出重圍,一場七進七出的戲碼上演了。
另一邊,劉備為了更快地撤離,不再被曹操追上,便留下張飛和二十騎兵在當陽橋抵擋追擊的曹軍。 這一招在當時看來,已經非常明顯了,我們可以理解為劉備為了逃命,要舍棄張飛這個棋子。
但沒想到的是,僅僅一個張飛加上二十個騎兵,竟然真的擋住了虎豹騎的進攻,并且留下了張飛當陽橋喝退數萬曹軍的名場面,說是天方夜譚也不為過。
話說,張飛憑借一人之力,怎麼可能嚇退虎狼之師?這難道是《三國演義》中胡亂寫的內容嗎?自然不是。張飛喝斷當陽橋,雖然在細節描寫上有夸張的手法,但這段歷史確實在《三國志》中是有記載的。
對此,很多人感到奇怪,因為當陽橋上只有張飛一人,而曹操一方卻有張遼、許褚等9員猛將,而且他們都不是等閑之輩,他們為何都不敢應戰?
其實,仔細分析之下,大致原因有以下幾點:其一,追擊劉備的兵力較少,而且軍中無首腦。回看當時的情況,追擊劉備的時候,曹操并沒有親自率兵前往,只是讓精銳虎豹騎分散追尋劉備的下落。
一路追尋的過程中,劉備的大多數金銀珠寶均被精銳虎豹騎繳獲,等到了長坂橋之處,軍隊已然疲憊不堪,再加上收獲頗豐,士兵們早已失去了沖鋒的意志,自然會選擇保守的政策。
在沒有人坐鎮軍中指揮的時候,而且他們也不確定劉備那邊是否已有防范,若落入張飛的埋伏,命可就沒了。那麼,再多的金銀珠寶他們也無福享受,因此當時也就沒人愿意主動上前。
其二,曹營九大名將各懷鬼胎,雖說曹營的九位將軍都是赫赫有名,但他們和張飛都有不愿交戰的理由。其中,張飛娶了夏侯淵的侄女,兩家變成了姻親關系,所以夏侯惇和夏侯淵不會與張飛交惡。
同時,張遼是關羽的好友,朋友的朋友就是自己的朋友,因此張遼也不會主動請戰,得罪張飛與關羽。
其他的幾位將軍,則是因為多少有點畏懼張飛,尤其是文聘,他是第一個趕到當陽橋的人,但是他知道張飛的厲害之處,所以雖然已經到了交戰的地方,卻不敢再向前一步。
我們都說,兩軍交戰之時,最忌諱的便是軍心不穩。畢竟一旦軍心不穩,好不容易鼓起的士氣,一瞬間就會萎靡下去,此時再交戰,便事倍功半。
其他將領趕來當陽橋的時候,看到文聘停在此處,自然也會心生疑慮,也不敢輕舉妄動。
其三,上文提到,趙云孤身一人前往曹營解救劉禪,并且七進七出突出重圍。此時,趙云已經不知去處,大家擔心趙云是否會殺個回馬槍,和張飛配合來一個反包圍。
畢竟通過曹營之戰,趙云一人帶著稚子反而秒殺諸多曹軍大將,大家已經了解了趙云的厲害,被他的神勇震懾到了。如果此時趙云在后方夾擊,前方又是張飛坐鎮,輸贏可真不好說。
其四,張飛膽大心細,別看張飛只是一名武將,卻有勇有謀。勇,在于他敢只帶二十騎兵抵擋曹軍,謀,則在于面對曹軍張飛使了一個小心思。
張飛先一步到達當陽橋后,立刻便讓士兵將橋鋸斷,面對趕來的曹軍,不給他們反應的機會,直接怒吼道:
「我乃燕人張翼德也!誰敢與我決一死戰?」一條陽謀、一條陰謀一出現,讓曹軍根本沒有機會做判斷。戰斗還沒開始,張飛在氣勢上便已經占了優勢,讓曹軍生出退卻之意。
另外,當陽橋也被張飛鋸斷了,而趕來的都是虎豹騎,擅長的是馬上戰斗。一不擅水戰,二不會修葺橋梁,因此面對橋那邊的張飛,一時間也沒了辦法。
當曹操來到當陽橋之后,看到自己的大軍已經失去了氣勢,再加上曹操手握荊州,而劉備已經只是喪家之犬,沒有必要為了此戰而損兵折將。
否則,走投無路的劉備、張飛等人可能會來個魚死網破,這是曹操不愿意看到的,所以當張遼等人不愿出戰的時候,曹操也就默許了這種行為,直接退兵了,畢竟他還有勁敵孫權要對付。
通過分析我們不難發現,當陽橋之戰能夠成為名場面,客觀原因和主觀原因都有。張飛那三聲「誰敢與我決一死戰」,為劉備一方扭轉了戰局,也為自己留下了精彩的一段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