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除去擔心心智不夠成熟時,受到《水滸傳》中關于「義氣」的影響外,更怕的就是少年學會了宋江的虛偽。
好在整部《水滸傳》中,終究還是有人識破宋江的面目,并及時抽身而退。時至最后,此人更是成了《水滸傳》里結局最好的人,他便是公孫勝。
公孫勝第一次出場,出自「吳學究說三阮撞籌,公孫勝應七星聚義」。機緣巧合的情況下,公孫勝與晁蓋、吳用一行人決心打劫生辰綱。
雖說事情進行得十分順利,可白日鼠白勝卻在賭錢時,將生辰綱的財物泄露出去。官府一陣嚴刑拷打,白勝最終將晁蓋等人全部供出來。
好在彼時宋江剛好參與到對晁蓋一行人的抓捕行動中,并及時暗中報信晁蓋,這才讓一行人逃過一劫。
對此,眾人對宋江的情義都十分感謝。可公孫勝此時卻多留了一個心眼,官員跑來統治江湖劫匪,真是只用義氣兩個字就能形容的嗎?
這不怪公孫勝多心,主要是宋江直接抓捕晁蓋、吳用等人所獲得的利益,難道不比他放掉晁蓋等人多得多?不過此時公孫勝與宋江不熟,雖然對宋江的行為有所懷疑,但也不至于直接和對方撕破臉皮。
尤其是宋江無論出于什麼目的,至少明面上是在幫助自己。于是公孫勝受義氣影響,默默跟隨晁蓋一同奔上梁山,并在后續發展進程中,旁觀林沖火并王倫,輔助晁蓋做大做強。
故事發展到這里,本應該是幾人就此安安穩穩地生活下去。奈何宋江的再次出現,卻讓原有的一切都發生了改變。
而宋江上了梁山以后的所作所為,更是讓公孫勝堅定了要盡早脫身離開的想法。
首先,是宋江、晁蓋兩人權力的斗爭,對于公孫勝來說,心里對晁蓋的支持顯然要更多一些。可宋江的到來,明顯威脅到晁蓋地位。
以攻打祝家莊為例,表面上是宋江勸說晁蓋身為梁山之首,不應以身犯險,實際上又何嘗不是宋江想要「功高蓋主」呢?
特別是在攻破祝家莊,并且讓青州、華州等地也受到騷擾的時候,宋江的威望,早已超過了晁蓋。
眼見外人逐漸做大做強,公孫勝便有了脫離梁山的想法。只是礙于晁蓋還在梁山上,公孫勝也不好說什麼。等到晁蓋中箭曾頭市后,公孫勝離開梁山的心思也越來越強烈。
而之所以說這里面存在相應的權力斗爭,其實通過一個細節就能夠看出來。宋江剛剛上梁山時,晁蓋曾經想過退位讓賢。
等到身死之時,分明可以直接名正言順地傳位給宋江,卻偏偏要提出為他報仇的人,繼承他的位置。
前后不同的態度變化,足以證明晁蓋和宋江兩人,其實一直都在博弈。
而晁蓋打曾頭市,主要也是為了打出自己的威望。奈何自身沒有主角光環,只能為宋江上位鋪路。
至此,公孫勝也已經徹底看清宋晁之爭,決意要脫離這個是非之地。
尤其是當初七星聚義時,老大晁蓋身死,老二吳用「叛變」,其他幾個人又難堪大用,自己一個人留在梁山又能做什麼呢?
不過此時公孫勝離開的心境,大抵屬于「道不同,不相為謀」。等到耐下性子又待了一陣子,這種心境甚至逐漸變成了厭惡。
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宋江為擴大梁山勢力而不擇手段的行為,實在令人惡心。
攻打祝家莊的時候,李家莊莊主李應(撲天雕),分明表明了不上梁山的心思,結果宋江硬是將別人財物全部搬走。
一個祝家莊滿足不了宋江,非得將李家莊也帶上。如此行為,當真土匪。勸降霹靂火秦明時,則是當面將人放掉,隨即立馬安排小兵假裝秦明,殺人放火、無惡不作。
逼得秦明有家不能回,有冤不能說。秦明無奈,只能妥協。這樣的梁山首領,公孫勝實在看不起。
依稀記得當年宋江被押送途中經過梁山時,梁山好漢說通獄卒幫他揭開枷鎖他都不同意。
甚至美其名曰:國家法度,安敢妄為?結果現如今犯法的事情比梁山好漢還要做的專業。
真不愧是朝堂出來的人,說一套做一套。公孫勝徹底看清宋江前后的變化以及真實的面目,再也不愿意待在梁山。最終借口母親年邁需要照顧,果斷抽身離開。
而后續事實證明,公孫勝的選擇,也讓他成了梁山眾多好漢中,結局最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