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取名,主要以建國、建軍為主,七八十年代取名,則以靜靜、芳芳為主,時至今日,紫萱、子軒、浩然等等,也層出不窮。各個歷史時期,取名都帶有各時期的風格。
可很少有人知道的是,中國古代取名,一直特別忌諱一個字,在后來長達兩千多年的歷史里面,僅僅只有3人敢用,但現如今卻隨處可見了。
民間有俗語:賤名好養活。
世人常在各類文學或影視作品中看到「狗剩」、「狗蛋兒」之類的名字,但那其實是在困難年代,父母對孩子最樸素的祝福。
生活已經如此不順,只希望孩子能夠平平安安的長大。更有甚者,直接以孩子出生的順序為名。其中最著名的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本名:朱重八。
當然,這和元朝的時代背景也有一定的關系,由于家庭窮苦,朱元璋的父母,也不得不選擇向生活妥協。
另外,在歷朝歷代,古人的取名也都還有一個共同點,必須要避開與上流人物相關的字眼。
因此,2000多年來都忌諱的字,呼之欲出,那便是「王」字。
作為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最頂層的統治者,就算允許百姓取字為王,多半也沒幾個人有這樣的膽量。
可能有人會想,「王」字都成了忌諱,那「皇」字和「帝」字,不同樣也是忌諱?甚至神、鬼、仙等等,應該都不能用才對啊。
其實這里主要有一點區別,別說百姓沒有膽量取名為皇字或帝字。即便真的這樣取了,也會被人當成笑話。
可如果名字中帶有王字,旁人就會懷疑,你取這個名字的動機是什麼。
在古代封建社會中,皇帝分封、賞賜諸侯王的時候,會有一字并肩王、二字立地王等,相關封號的后綴,都以「王」字結尾。
但是在沒有受到皇帝允許的情況下,古人在后人的名字中帶上一個「王」字,就會被視為是對皇權的挑戰。
關于這一點,清朝的文字獄便是最好的體現。皇帝們為了彰顯自己的特別,提出了各種條條框框來限制百姓,名字僅僅只是其中一方面罷了。
像世間流傳的《道德經》,其中絕大部分內容,都和馬王堆出土的漢代帛書版本《道德經》不一樣。為什麼呢?原因之一就是避諱二字。
那麼又有哪三個人的名字中,帶了王字呢?
按照時間順序來看,第一位出場的便是漢朝年間的馮野王,身為左將軍光祿勛馮奉世的兒子,馮野王年幼時就表現出過人的才學。
等到十八歲成年,馮野王更是借著父親身份的幫助,主動跑去漢宣帝跟前討要官職。
面對少不知事卻又博學多才的馮野王,漢宣帝對其尤為欣賞,可由于年齡實在太小,漢宣帝還是選擇了拒絕。
好在馮野王從未放棄,幾年后終于如愿當上當陽縣令。至漢元帝時,憑借多年累積的政績,升任為隴西郡太守,入朝任左馮翊(漢代三輔之一,主要管理京城附近三個地方)。
只不過好景不長,一路升遷的過程中,馮野王遭受大司馬王鳳排擠,被罷免了官職。
第二位出場的人則是南朝顧野王,南朝梁陳間官員,中國古代歷史上著名的地理學家、文學訓詁學家(幫助人們研究閱讀古典文獻)以及史學家。
值得一提的是,原本顧野王并不叫這個名字,他的本名為「顧體倫」,只是因為仰慕西漢馮野王,希望取得像馮野王一樣的文學成就,所以才自行更改了姓名。
但由于年代的久遠,人們對顧野王的了解仍然十分有限。
第三位出場的,則是唐朝年間的駱賓王。無論大人還是小孩,應該都知道「鵝鵝鵝、曲項向天歌」這句詩。
不過相比之下,其實駱賓王真正出名的作品,還得是《為徐敬業討武曌檄》。
這篇檄文,將女皇帝武則天的行為痛批一頓,用詞絕妙,堪稱天下第一檄文。其優秀程度,甚至到了武則天看到都贊不絕口的程度。
如此優秀的人才,竟然不能為自己所用,實在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