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圣」關羽「襄樊之戰」被殺,那麼曹操和孫權又損失了哪些大將呢?說出來曹、孫二位真的臉丟大了。曹魏和孫吳因此也付出了巨大的損失,今天百味就給朋友們詳細講解一下。
公元219年秋,關羽抓住時機,迅速整頓兵馬,起兵北伐,率軍攻占曹魏的襄陽、樊城。
據《三國志》記載:關羽圍襄陽,困樊城,擒于禁,斬龐德,水淹七軍,魏屬荊州刺史胡修、南鄉太守傅方聞風而降,「梁、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
曹魏腹地,魏諷謀取魏都鄴城,許昌周邊,義軍烽煙四起,曹魏政權岌岌可危,曹操驚慌失措,急欲遷都,避其鋒銳。
后來東吳呂蒙「白衣渡江」偷襲荊州,關羽敗走麥城,父子二人皆被東吳俘殺。
荊州也被曹魏和東吳侵占,最終襄樊之戰以關羽敗亡,蜀漢失利而告終。
襄樊一戰也是關羽人生中最為輝煌的巔峰時刻,被史書稱之為「威震華夏」。
但是朋友們,關羽是不會白白戰死的,曹魏和東吳也受到了關羽的重創,損兵折將,甚是慘重,接下來百味就給大家講講曹操和孫權都損失了哪些大將?
百味經查閱相關史料,粗略估計:
蜀漢方面出戰兵力:關羽留下約1萬人看家,帶出的兵力大約在2~3萬人左右;
曹魏方面出戰兵力:守衛樊城的曹仁人馬不會太多,大概只有5千人左右,所以在被關羽圍困時,不敢出來迎戰。
據《三國志-曹仁傳》記載:仁人馬數千人守城。
于禁帶著7個軍的兵馬前來救援,古時1個軍為5千人,7個軍就是3.5萬人左右。
據《三國志 關羽傳》記載: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漢水汎溢,禁所督七軍皆沒。
另據《三國演義》記載:這七軍,皆北方強壯之士。
關羽一戰之中把于禁七軍,共計3.5萬人一個不漏地全部殲滅,這就等于挖了曹操的心頭肉。
曹操又派徐晃救援樊城,估計至少帶有1.5萬人,否則不起作用。
據《三國志-徐晃傳》記載:晃所將多新卒,以羽難與爭鋒。
先鋒龐德手下人馬只有5百人,可以忽略不計。
如此算來,曹魏方面總兵力大約在5~6萬之間。
東吳方面出戰兵力:
東吳襄樊之戰應該是兵分三路:
一路由呂蒙和陸遜率領的主力部隊,從公安、南郡一路西進;
一路由潘璋和朱然到臨沮,從陸路堵住關羽退路;
另一路則由蔣欽率領萬人,在江面截殺關羽。
呂蒙白衣渡江偷襲荊州,估計最少2萬人,否則人數太少,也拿不下來。
據《三國志 陸遜傳》記載:權乃潛軍而上,使遜與呂蒙為前部,至即克公安、南郡。
陸遜所帶本部人馬大約有1萬左右。
據《三國志-呂蒙傳》記載:蒙乃密陳計策曰:今令征虜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蔣欽將游兵萬人循江上下。
蔣欽帶領1萬人循江上下圍攻關羽。
據《三國志 呂蒙傳》記載:權使硃然、潘璋斷其徑路,即父子俱獲,荊州遂定。
而潘璋和朱然負責切斷關羽的退路,二人帶的兵力合起來,估計至少有1萬余人。
這樣算來,孫權方面兵力至少在5萬人左右。
因此,百味估算曹魏、東吳聯軍兵馬共計在十萬之上。
朋友們,關羽襄樊一戰僅以至多3萬人馬,對抗魏、吳聯軍十幾萬兵馬,實實在在是以少敵多、以弱勝強的一次戰事。
若非孫吳背信棄義偷襲關羽,再加上糜芳、傅士仁獻關投降,戰局接下來又將如何發展,他們鹿死誰手,尚未可知。
三國時期有四大著名戰役:
第一場戰役是曹操的發家之戰「官渡之戰」,曹操與袁紹對決,最終曹操大獲全勝。
第二場戰役是「赤壁之戰」,這場戰爭是魏、蜀、吳三國鼎立之戰,意義重大。
第三場戰役是「夷陵之戰」,這是孫權和劉備之戰。
第四場戰役就是「襄樊之戰」,這也是一場最著名的戰爭,也是關羽一生中的最后一戰。
襄樊之戰看起來是一場局部戰爭,但其實上是一場決定魏、蜀、吳三國最終命運的一場大戰,這一戰也是遲早要打的戰爭。
襄樊一戰對東吳的影響:
孫權乃是此戰中最大的受益者,此戰直接決定了荊州三郡(主要是南郡)的歸屬權。
東吳從此占據了荊州六郡,不僅增加了地盤,而且還「全據長江」,有效鞏固了東吳政權的安全。
然而,孫權也是此役中最無恥的人,背后偷襲的小人伎倆,可以說是贏得毫無氣節。
襄樊一戰對曹魏的影響:
曹操在宛城、襄樊的部隊一片大亂,于禁被俘虜、龐德被斬殺,還損失了3.5萬精銳部隊。
在襄樊地區的邊防軍「征南將軍」曹仁被圍困,地方上的郡縣兵襄陽太守呂常也被圍困,曹操沒辦法只得把張遼從合肥前線調往襄樊助戰。
洛陽和許都也都處于關羽的直接威脅下,逼迫曹操甚至都動了遷都的念頭。
襄樊一戰可以說是威脅到了整個曹操政權的生死存亡。
襄樊一戰對蜀漢的影響:
首先,蜀漢丟失荊州三郡,從此失去了東面北伐的大本營,使得劉備和諸葛亮的「隆中對」成為空話。
其次,荊州的軍隊和人才基本上是損失殆盡。
再者,孟達叛變投魏,導致丟失上庸等地。
蜀漢在襄樊一戰損失極其慘重,使原本就弱小的蜀漢政權更是雪上加霜。
關羽在此次北伐中雖敗猶榮,他的名聲和忠義,也被世人永遠地記錄在竹帛上,永遠的名留青史。
一、曹魏方面的大將有哪些是因為襄樊之戰而死的?
襄樊之戰中,曹魏損失很大:
第一、二位:夏侯存和翟元;
據《三國志》記載:襄樊之戰首先戰死的是夏侯存和翟元二人。
關羽北伐剛開始,夏侯存和翟元前來迎戰,結果一個被關羽斬殺,另一個被關平斬之。
第三、四位:胡修和傅方;
關羽大軍進攻襄樊時,荊州刺史胡修和南鄉太守傅方見狀不好,內心懼怕非常,便主動投降了。
不久,徐晃率軍擊潰了關羽,傅方和胡修兩人也在亂軍中被殺。
第五位:于禁;
水軍都督于禁也是個久經沙場的猛將,當初在官渡之戰也曾立下赫赫的戰功,否則曹操也不會讓他統領七軍。
然而,于禁在水淹七軍的生死存亡之際,竟然投降了關羽。
于禁的投降對于曹操來說也是莫大的損失,而于禁本人后來雖然又回到曹魏,但卻不受曹丕待見,最終郁郁而終。
曹操認為于禁則跟隨自己三十多年,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都不應該投降。
因此曹操在得知于禁投降后,不由得大發感慨:于禁與我相知已有三十年,怎麼面臨險境,反而不如龐德。」
第六、七位:董衡和董超;
董衡和董超是大將龐德的副將,也是曹操派來支援曹仁的援軍。
他們看見關羽水淹七軍的威武,心生寒意,便萌生投降之心,但還沒來得及投降,就被龐德發現后大罵此二人,并親自斬殺他們,以明己志。
第八位:龐德;
龐德是曹魏死在襄樊之戰中的一員猛將,其武功精湛,殺敵無數。
龐德之勇足可以逼平徐晃和于禁,尤其是騎射之術特別出色,當年龐德與關羽在陣前大戰,與關羽單打獨斗50多個回合毫無敗跡。
據《三國志》記載:親與羽交戰,射羽中額。時德常乘白馬,羽軍謂之白馬將軍,皆憚之。
龐德見無法取勝,便假使「拖刀計」,實則是暗放冷箭,最后把關羽的前額給射傷了,關羽無奈只得退兵。
朋友們,以關羽如此高強的武功都被龐德所傷,足見龐德也是個狠角色,只可惜龐德雖猛,但最終還是敗給了關羽。
關羽愛惜人才,本想將戰敗的龐德收于麾下,結果龐德誓死不從,被關羽親手斬殺。
不論怎樣,這八名大將皆因襄樊之戰或死或降。
若不是關羽后來手臂中箭,與徐晃交戰落于下風,還有東吳背后偷襲等原因,待到劉備、張飛援軍一到,恐怕曹魏的損失就更不不止這些了。
曹魏可是出動了自己手下的精英名將:曹仁、于禁、龐德、徐晃、滿寵、張遼等等,才取得這場勝利。
襄樊之戰從表面上看,曹操也是最后的贏家,但他也為此付出了不小的代價,所以說曹操的勝利也并不光彩。
二、東吳方面的大將有哪些是因為襄樊之戰而死的?
如果說曹操的勝利不光彩,那麼孫權的損失可以用丟臉來形容,為什麼這麼說呢?
咱們況且先不論孫權背后捅刀子的小人行徑,單單是他手下的大將也折損不少。
第一位、呂蒙;
孫權本想在慶功宴之上,好好的犒勞一下東吳三軍大都督呂蒙,正當呂蒙接過酒杯正要準備喝下的時候,卻突然倒地人事不醒,七竅流血而亡。
據《三國演義》記載:慶功宴上,孫權親自酌酒賜呂蒙,呂蒙接酒欲飲,卻忽然擲杯于地,一手揪住孫權,厲聲大罵曰:「碧眼小兒!紫髯鼠輩!還識我否?」
權大驚, 慌忙率大小將士,皆下拜,卻只見呂蒙倒于地上,七竅流血而死。
東吳一代名將「吳下阿蒙」,就這麼不明不白地離奇死亡。
關于呂蒙的死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是被孫權用毒酒毒死的;
第二種是當時東吳軍中正流行瘟疫,每天都有大量的士兵死亡,而呂蒙也染上瘟疫而酒后病死;
第三種是遭關公追魂而死,這當然是不靠譜的。
百味認為第一種說法比較靠譜,為什麼呢?
大家請看「七竅流血」四字,正是毒發身亡的癥狀。
那麼孫權為何要毒死呂蒙?原來孫權在戰前就再三叮囑他「拿下荊州即可,萬不可有什麼過分舉動。」
戰后當孫權得知呂蒙生擒關羽后,便讓呂蒙好生對待關羽父子,不要取其性命,還特意派陸遜趕往荊州接待關羽。
誰知還沒等陸遜到來,呂蒙就已下令將關羽斬于臨沮。
孫權對呂蒙斬殺關羽一事,非常惱火,認為他自恃功勞巨大,開不聽自己號令,那還了得,于是才會痛起殺心。
所以孫權在宴請呂蒙時,命人偷偷在他酒里下毒。
可能是呂蒙在喝酒時,突然聞到酒中的毒藥氣味,覺察事情不對,于是便裝作關羽冤魂附體索命的樣子,裝瘋賣傻地痛罵孫權,最后七竅流血毒發身亡。
第二位:蔣欽;
大將蔣欽是「江東十二虎臣之一」,在孫策時期就已經是東吳的大將了,而且東吳的歷次大戰他都有參加,可以說他也是江東元老級別人物了。
蔣欽也是除了周瑜、黃蓋和程普等人之后,又一位頗有名望的大將了。
蔣欽又是怎麼死的呢?
據《三國志》記載:權討關羽,欽督水軍入沔,還,道病卒。
蔣欽當時受命統領水軍圍攻關羽,可能戰后是身心俱疲,在回軍途中又染上瘟疫,病發而亡。
第三位:孫皎;
孫皎是孫權的堂弟,呂蒙的副手,也是襄樊之戰中「攻荊滅羽」的主要功臣之一,其功勞僅在呂蒙之后,孫皎在戰后也是莫名其妙地病死。
百味認為孫皎也是在回軍途中染上瘟疫,最后病死。
寫在最后:
朋友們,可以說襄樊之戰中曹操和孫權真是顏面盡失,為了對付關羽,死了龐德、呂蒙、蔣欽等十一員大將。
這也算是天大的笑話了,大家請看曹魏和東吳在襄樊之戰中出動了當時的大將、名將,如此豪華陣容,僅僅是為了對付關羽一人。
而關羽雖然身死,失去了荊州這塊戰略寶地,但他敗得是如此大義凜然。
反觀曹操和孫權,此戰也沒有占有太多的優勢,尤其是孫權背后偷襲還落了個不好的名聲,難道他們不覺得丟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