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的一間學堂,學堂環境清幽,學生們穿著整齊潔凈,放學前學生們在恭敬地向坐在椅子上的先生作揖告別。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無論是權貴階層還是平民百姓,都有著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
1907年上海,三名婦女共同戴著一副枷鎖在街上游街示眾。在中國古代,同案犯人通常被刑罰連體枷鎖,這是為了方便地方衙門的管理,也為了防止他們逃跑。
獨輪車,也有的地方叫土車。獨輪車在清朝末年是最常見的交通工具,一般都是利用木頭制作而成的,上面還綁著繩子來控制平衡,并且能夠搭載四個人左右。
一名男性香客在大殿外的香爐前虔誠的祈禱。清朝末年,政治腐敗、吏治混亂、經濟凋零、百姓苦不堪言。越是這種動亂的年代,迷信的人也就越多。
這名農村婦女正在使用手搖式紡車紡線。手搖紡車具體出現時間已經不可考,據推測約出現在戰國時期,也稱軠車、緯車和繀車。因其結構簡單、操作方便,直到現在的某些農村還在使用手搖式紡車。
葉名琛(1807年-1859年),字昆臣,湖北漢陽人。官至兩廣總督兼通商大臣,體仁閣大學士,一等男爵。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軍攻打廣州,身為兩廣總督的葉名琛守城不敵兵敗被俘,并被押解到印度的加爾各答進行囚禁。1859年,52歲的葉名琛在印度加爾各答絕食而終。
圖為剛到印度加爾各答的葉名琛。
一個裹著小腳的年輕女子在自家院里子,坐在椅子上作女紅。封建時代的中國女性結婚以后,大多都是長期在家里相夫教子,這種生活異常枯燥乏味,再加上她們很多都裹著小腳,不便行走,所以她們只能自己在家找點事兒干。
1901年的李鴻章手拿一根拐杖,一臉疲態的坐在椅子上。此時78歲高齡的李鴻章已經病入膏肓。也就是在這一年,李鴻章拖著病體去日本簽訂的《辛丑條約》,回國后就大口吐血一病不起,而后病逝于北京。
這兩個女孩有一個很明顯的區別,左邊女孩的腳是天足,而右邊女孩的腳則是纏足。
纏足,最早出現于宋代,是古代婦女傳統習俗的極端發展。清朝漢族男子以小腳為美,要求女子的腳不但要小至三寸,而且還要弓彎,所以有「三寸金蓮」之說。纏足這種陋俗,給女性帶來的痛苦不言而喻。這種陋習直到解放后才消失。
1910年福建永春,永春醫院的實習生站在掛著「救主圣教醫館」招牌的永春醫院門前。
永春醫院由英長老會傳教創辦于1893年,1906年翻新改造后的永春醫館更名為永春醫院,并成為當時國內頗具規模的現代化醫院。
照片中是兩名靠體力吃飯的背夫,兩人可能是走累了,在路邊一戶農家旁休息片刻。這些背夫為了生計,不得不背負著沉重的貨物翻山越嶺。
一八九七年,杜布森醫生被美國基督教長老會派遣到廣東陽江,杜布森醫生在陽江前后生活了四十多年,主要工作是修教堂、建學校、辦西醫,還辦過一份報紙。
英國植物學家亨利·威爾遜于1899年至1911年間,曾先后4次來到中國考察。這三人是他到了中國后聘請的當地助手。照片拍攝于1911年威爾遜在湖北宜昌考察期間。
一個穿著旗裝的清朝滿族婦女抱著孩子逛街,小男孩在母親懷中嚎啕大哭,他的媽媽一臉愁容。婦女的髮飾叫「大拉翅」,這種滿族髮飾是進關以后才流行起來的,所以,人們也把它叫「大京樣」。
北京城郊,一個紈绔子弟在家門口向攝影師展示他養的小鳥。這只小鳥應該是徹底被馴服了,老老實實的站在木棍上也不飛走。養鳥曾經是清朝八旗子弟和太監們的愛好,後來這種愛好逐漸傳入民間,慢慢的北京四九城遛鳥的人變得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