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退位,并且建立起了這一時期唯一的合法正統政權曹魏政權。但可惜的是,雖然史書稱之為魏晉南北朝,但魏國并沒有完全統一天下,因為在隨后的221年和229年,蜀漢政權和吳國政權與之并立,因此,這一時期也被后來的歷史小說家和民間稱之為三國時代。
不過有意思的是,雖然受羅貫中的影響,基本上每個人都了解這三個國家的歷史,但事實上真實的歷史記載中,這個過渡階段可不僅僅只有三國大戰,嚴格的說應該是四國爭雄。對于這一點,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那麼沒有被小說所記錄的第4國,又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說起來這個國家的名字,可能大家耳熟能詳,它的名字叫做燕國。多數人一聽到這個名字,立刻就會想到戰國七雄中的燕國,也許還會想到荊軻的慷慨悲歌。然而這個燕國可不是戰國時期的燕國,而是三國歷史上一個非常獨特的政權。它位于遼東地區,而且曾經相當長的時間內發展較好,老百姓基本上沒有經歷戰亂。那麼這個神秘的燕國為何不為人所熟知呢?
這就不得不說到燕國的歷史了。
首先,要聊燕國,就不得不聊到燕國的創始人公孫度。根據史書記載,此人剛開始的時候也不過平平無奇,但是和另外三國的創始老板來說,他的運氣卻是格外的好。
從記載來看,公孫度本人沒有什麼太好的出身和地位,但他卻因為與和玄菟郡太守的兒子同名,所以順利的得到了太守的關注,幫助他娶妻生子,成家立業。
平心而論,如此夢幻的開局,簡直讓蜀漢政權的開創者劉備哭暈。但這還沒完,隨后在董卓大鬧京師之后,公孫度迎來了人生中最大的機遇,別人都是人頭落地,他卻因為與徐榮是同鄉,結果被其舉薦為遼東太守,由此開啟了他的稱霸之路。
靈帝中平六年,遼東迎來了他們新的統治者,一個叫公孫度的幸運兒。從歷史文獻記載來看,遼東地區當時也比較凋敝,而且還飽受民族問題的折騰。不過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公孫度此人還是頗有能耐的,他在遼東地區整頓吏治,整理民族關系,打擊地主豪強,一時之間,居然讓凋敝的遼東地區逐漸恢復生機。
當然,如果僅僅只是如此公孫度,此人也絕無能力開創與三國演義中的三大梟雄爭霸,但此人有一特長,卻偏偏讓他在亂世之中異軍突起。
熟知三國歷史的人都知道,在董卓殺入京城以后,整個漢朝就已經四分五裂。首先是董卓和王允的大戰,接著就是袁紹和曹操等人的廝殺。簡而言之,中原人口銳減,經濟幾乎崩潰,而遼東地區則因為閉關自守,于是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而且在相比較之下儼然成為了一方天國。
對此,公孫度也趁著中原無暇東顧,于是開始大肆開疆拓土。在其后期,已經管轄遼東、遼西、遼中、玄菟、樂浪五郡之地,而且還掌握了山東半島的相當區域。
可以說,公孫度趁著中原大戰期間,為燕國的出現打下了最厚實的基礎。當然,因為此人成就非人,所以也曾經幻想過割地稱王,有歷史記載,此人曾對親信說:「讖緯云:孫登當為天子。太守姓公孫,字升濟,升即登也。」之后便自稱為遼東侯,平州牧,出行用天子儀仗。
不過此人出師未捷身先死,他的愿望終究未能實現,只能在臨終之前,將愿望傳給自己的兒子公孫康。
按照當時遼東的發展來看,公孫康時期的實力較之乃父更強,但可惜,強大與否并不取決于自身實力的增長,而取決于對手實力的增幅。按歷史記載,公孫康上位初期就遇到了曹操滅掉袁紹,進而攻擊烏桓。
史書記載,建安12年,曹操大敗烏桓,斬殺烏桓諸王,獲胡漢人口20萬,戰場血流成河。面對如同殺神一般的曹操與修羅張遼,公孫康不得不繼續繼續龜縮于遼東,不敢與中原群雄有絲毫較量。
不過,上天也并非沒給遼東機會,雖然曹操已經號稱天下無敵,但陰險狡詐的東吳政權以及越戰越勇的劉備,卻硬生生的拖住了他的步伐,曹操只能帶著無盡的遺憾離開人世。而遼東又一次獲得了發展的窗口期,在公孫康手里,遼東地區發展達到極盛,就經濟和人口而言,甚至一度超過了劉備。
應該說,從紙面數據來看,至少在公孫康去世前,遼東政權應該有資格加入到三國爭霸之中,畢竟他的存量擺在那,不應該被羅貫中忽視。
但,接下來的歷史卻是急轉直下,結果硬生生讓原本的四國爭霸變成了三國演義。原來,在公孫康去世以后,新的繼任者,公孫恭是一個無能之輩,因此他很快被公孫康的兒子公孫淵取代。但公孫淵雖然政變成功,可他的實力卻也是與劉禪不相上下。
史書記載,此人在實力達到巔峰以后,終于鼓起勇氣要加入到三國爭霸中,于是他開始溝通東吳政權,準備夾擊曹魏。但此人的政策如同春季的氣候,經常反復無常,前腳聯絡東吳,后腳斬殺東吳上萬人,合縱連橫玩成了一個笑話。
之后一面討好曹魏政權,一面卻與曹魏政權展開交鋒,并且獲得了對抗毌丘儉的小勝。此舉本來將遼東政權置于外交孤立和處處為敵的險境中,但公孫淵卻狂妄自大,并且于公元237年建立燕國,于是中原大地上繼曹魏和蜀漢以及東吳政權之后,出現了第4個正式的國家。
但通過以上內容可以輕松得出結論,燕國政權注定立國不穩,而且危機四伏。果不其然,公孫淵建國僅僅不過一年時間,司馬懿率領大軍出擊,遼東政權被一戰而滅,歷史又快速的回到三國爭霸中。
結合上述內容可以得知,歷史的確短暫的存在過四國,而且遼東公孫政權存續時間非常久,并且實力還曾經很大。但可惜,此政權整整三代人,只有末代方參與中原爭霸,而且爭霸還是一戰而敗。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燕國政權實在欠缺列入王朝爭霸之力的資格。而從小說的角度來看,小說講究合縱連橫,希望在對撞之中噴花精彩的火花,很明顯公孫政權也沒做到這一點。
當然,最關鍵的一點,歷史從來未將三國當成一個歷史大階段,從來都稱之為魏晉南北朝,連蜀漢政權都沒有資格成為那個時代的代表,更何況是一個轉瞬即滅的燕國。因此這個政權值得探討,但卻不被關注,更不被羅貫中羅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