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的各個王朝中,開國皇帝和他的從龍之臣們往往都自帶著傳奇光環。
在追隨朱元璋一同建立明朝的文臣武將群體中,劉基是知名度極高的一位。
曾經,朱元璋問劉基:朕能做幾年皇帝?劉基回答:本來有35年,但被人偷走4年。
朱元璋對劉基的信任如此堅定,還得從劉基輔佐他打天下的歷程說起。
劉基家族的祖上是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一的名將劉光世。
雖然他出生的時候已經是元朝后期,這種家族門楣未必有多大實際作用,但至少能保證子弟有良好的教育環境。
劉基也的確沒有辜負家庭帶給他的好條件,他從小聰明好學、天賦過人,鄉里都覺得這是個「神童」,必定會通過科舉出仕做官。
十幾歲的時候,劉基跟隨處州名士鄭復初求學,這位老師就對劉基父親說過,您的家族有厚德,「此子必大君之門矣」 。
周圍人一致都看好他,劉基二十出頭就考中了進士,可以做官了。
然而當時的大環境已經是元朝末期,局面不穩制度廢弛,劉基陸續當過江西的高安縣丞、江浙儒學副提舉等職位,都談不上飛黃騰達,后來更因為彈劾不稱職的御史而辭職回家。
但是由于他博學多聞,又實實在在地在抵御方國珍等力量的行動中展現出了個人能力,他的人望逐步水漲船高。
西蜀名士趙天澤曾經評論江左人物,將劉基列在第一位,認為是可以與三國時諸葛亮相提并論的人物。
朱元璋平定浙東后,也正是因為劉基享有盛名才派人邀請他的,一同被邀請的還有同為「明初三大家」的宋濂。
與劉基的人生道路大不一樣,朱元璋出身下層家庭貧苦,被后世稱為「開局只有一個碗」,簡直是標桿型的勵志人物。
他當過和尚、投過義軍,靠著自己的努力、又善于抓住機會,才能一步一步走到更高的位置。
不過,在朱元璋一開始對劉基提出邀請的時候,劉基并沒有響應,反而是時任總制的孫炎又為此寫了一封信給他,他才同意了跟隨朱元璋。
關于為什麼劉基并沒有答應朱元璋的第一次延攬,后世有著各種各樣的推測。
有人認為這是求得賢才必須經歷的某種程序,比如說諸葛亮從隆中出山之前,也經歷了三顧茅廬的過程。
也有人推測,這也許說明劉基至少在一開始的時候,并不是特別看好朱元璋和他代表的勢力,因此在態度上多多少少表現出一些保留。
不管怎麼說,劉基在同意為朱元璋效力之后,他的表現還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作為投桃報李的反饋,朱元璋也對他給予了極大的信任和倚重。
他曾經向朱元璋上書,陳述有關時務的十八策,由于內容都很實用又有創見,朱元璋對此非常賞識。
據史書記載,朱元璋有什麼大事決定不下來的時候,總是把劉基找過去,然后讓旁人都出去、只留下兩個人進行秘密交談。
劉基曾經對朱元璋分析當時天下大局,認為張士誠目光短淺不足為慮,而陳友諒名不正言不順,地盤又位居上游威脅極大,因此建議先陳后張,然后再北上中原,就可以統一天下。
朱元璋對這一方略極為贊賞,之后也確實按照這一路線逐步布局。
久而久之,朱元璋聆聽他的意見成了習慣,對他尊敬以待也成了習慣。
不管自己的身份上升到了什麼地步,朱元璋日常稱呼劉基為「老先生」,根本不會提名道姓,還公開對外稱贊他為「吾之子房」。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朱元璋自比為漢高祖劉邦,而把劉基類比為初漢三杰之一的重臣張良,可見劉基受到的信任之深。
那麼,劉基又是怎麼成為民間傳說中近乎未卜先知、無所不能的形象呢?
這其實仍然和劉基自己的行事風格息息相關。
在輔佐朱元璋平定天下的過程中,他不但平時考慮周到言無不盡,每逢緊急關頭更是多謀善斷。
朱元璋與陳友諒作戰達到白熱化階段時,陳友諒一度打下了太平,局面對朱元璋非常不利。
當時,朱元璋的諸多部下中有人建議投降,也有人認為應當回師鐘山,只有劉基瞪大了眼一語不發。
朱元璋就像以前一樣,把劉基單獨找到內室去詢問他的看法。
劉基激烈反對投降或者逃跑,認為主張這兩種策略的人都可以直接殺掉、以正軍紀。
他認為陳友諒軍目前局勢站上風,但是驕兵必敗,應當采取誘敵深入的戰法來消滅敵軍,朱元璋按他的策略來行事,果然反敗為勝。
后來陳友諒軍敗退武昌,其部將胡美派人來向朱元璋請降,但要求保留自己的部屬私兵。
朱元璋覺得這個條件難以答應,一時之間猶猶豫豫。
在這緊要關頭,劉基站在朱元璋的身后用腳踢他的椅子腿兒,朱元璋明白了他的意思,便一口答應了胡美的要求。
局面果然如劉基所料,胡美開了投降的頭,江西各郡也都接二連三地放棄了抵抗。
后來在安豐、洪都等地戰事中,朱元璋不聽劉基的分析和意見,很快就深陷險境,最激烈時與陳友諒軍在鄱陽湖大戰,一天之內接戰幾十次。
有一次,朱元璋坐在戰船上親自督戰,站在旁邊的劉基忽然大聲呼叫,催促朱元璋馬上換到另一艘船上去。
朱元璋依從了他的要求,緊急換了另一艘船,人還沒有坐穩,之前的坐船就被飛石打碎了!
類似如此的事例積累起來,劉基就漸漸被傳成了神機妙算、料敵機先的高人。
在史書記載中,朱元璋不止一次向劉基詢問有關天象的問題,劉基總是詳細寫上答復,然后把起草的稿子全都燒掉。
這個細節一方面說明劉基是一個非常謹慎的人,另一方面也說明了朱元璋對預兆一類的事看得還是相當重的。
那麼劉基有問必答,就證明他確實能知過去未來嗎?這倒也未必。
例如某次出現了「熒惑守心」的天象,劉基便請求朱元璋下詔反省自己為政不當之處;某次大旱不雨,他就請求審理那些滯留太久的舊案。
湊巧的是,恰好朱元璋按他說的解決了舊案中的冤屈不平者,大雨隨即就降了下來。
又有一次,朱元璋打算要處罰一些人,劉基請問原因,朱說是因為自己的一個夢。
劉基便把這個夢解釋為「得土得眾」,建議朱元璋暫時不要動刑罰。
果然三天之后,海寧就降下大雨。
朱元璋十分愉悅,就把原本打算處置的罪人都交給劉基,讓他赦免釋放了。
以上種種事件看似與天象相連,實際上都導向了「勸說朱元璋為政寬仁」的結局。
劉基自己也曾經說過「霜雪之后,必有陽春」,他認為天下已定,就應當用柔和的手段去確保與民生息。
而種種自然現象,或許只是他用來加強自己建議說服力的一種籌碼。
畢竟劉基還有一個職務是太史令,負責編撰了《戊申大統歷》,這個工作本身就需要熟諳天文地理的人才能勝任。
雖然如此,但俗話都說「風云突變」,哪怕是對歷法極有研究的人,也很難保證每次都能預測無誤。
事情出在一次大旱之中,朱元璋下詔要求群臣商討求雨的方法,劉基上奏說有兵士和工匠死亡者,他們的妻子和尸骸都未能得到妥善的處理,因此影響了「天和」。
朱元璋采納了他的進言,可是這次足足等了十多天,仍然沒有降下雨來。
恰在此時劉基的妻子逝世了,他看出了朱元璋已有怒意,便以妻喪為理由請求回到老家。
看似是某件具體事情引發的退居二線,實際上,大多數王朝都難以避免鳥盡弓藏的舊事,朱元璋和劉基之間似乎也不例外。
于是當朱元璋問起自己的國祚如此敏感的話題,劉基會使用一種閃爍其詞、模糊其意的方式來回答,也就不足為奇了。
畢竟在封建社會,已經有無數人用自身經歷詮釋過伴君如伴虎這個道理。
當朱元璋正式成為皇帝之后,由于權力的爭奪,也由于上位者固有的疑心,曾經肝膽相照、共同打下天下的部下,有不少人或者背叛了他,或者被他殺死。
一次又一次「兔死狗烹」之后,孤家寡人的感覺促使朱元璋逐漸變得越來越孤僻和多疑。
或許是為了掌握自己的帝位和命運,朱元璋向劉基詢問,自己能有多少年的皇帝運。
劉基的答復看似明確,卻也多少有些故弄玄虛之處——他說朱元璋原本應有35年皇位的時間,但卻被人「偷走」了四年。
像朱元璋這樣強勢的人,自然不會被偷走的四年時間置之不理,然而關于這四年的具體情況,劉基卻表示自己也無法得知了。
所謂求人不如求己,反復回憶之下,朱元璋還真的回憶起了幼年時的一件舊事。
原來朱元璋兒時家境貧寒,不得不幫各種富人干活來換取一口飯吃。
曾經有一次他到一條河邊,打算釣魚來充作口糧。
然而那一次也不知道是運氣特別好,還是確實有什麼吉祥的征兆,朱元璋一口氣釣上了35條魚,他把這視為貧寒人生中難得的意外之財。
不過在回家路上,朱元璋偶遇了同村一個名叫陳四的小伙伴,沒有人不喜歡可以打牙祭的葷腥,陳四便偷偷從朱元璋的筐里偷走了四條魚。
多年之后,朱元璋再回憶起這件舊事,于是懷疑當初自己釣上那35條魚,就是自己的皇帝運,而偷走自己四條魚的小伙伴陳四,就是那失去四年的罪魁禍首。
如今的朱元璋已是皇帝,想要找到兒時的小伙伴自然不是什麼難事。
所幸這個小伙伴陳四的頭腦也十分靈活,他一番辯解,把幼年的朱元璋比喻成了尚未風云遇合的真龍。
朱元璋親眼看到這個兒時玩伴衣衫襤褸,不免也開始懷疑自己的想法是不是太過異想天開,再加上陳四的辯解也引發了一些故舊之情,他最后便不再追究此事,甚至還想方設法讓陳四往后的日子好過一些。
這樣一個看似「預言」的關鍵大事,最后也就大事化小地過去了。
或許,在劉基給朱元璋的答復中,本身就藏著一些模糊不確定的東西。
畢竟朱元璋不同于那些生在深宮的繼承型皇帝,他從底層摸爬滾打上來,一生見過的人、遇見的事比世上大多數人都要豐富得多。
在這些人和事里,總有人能讓朱元璋認為與那「丟失的四年」有所關聯,即使不是陳四,也會有張四、李四或者王四。
今天仍然流傳著關于「珍珠翡翠白玉湯」的段子,也是類似這樣的事例。
雖然自從朱元璋統一天下之后,劉基就已經顯露出韜光養晦的苗頭,既不要太高的封爵,也不領太多的俸祿,但該來的躲不過,他還是遇到了身為功臣的尷尬局面。
回鄉歸隱之后,劉基每天只在家里飲酒下棋,絕口不提當初的光輝歲月。
就連當地的縣令想要去拜見他,他也總是托辭不見。
后來縣令穿上平民的衣服上門,劉基讓子侄們捧出小米飯來招待他,然而一聽到對方表露身份,劉基立刻就告辭離去,避免和對方交談。
有人推測,這是因為劉基在為官之時性格太剛直,又嫉惡如仇,所以歸隱后才全方位低調、避免招來他人忌憚。
然而即使如此,他還是沒能逃脫左丞相胡惟庸的算計。
后世不少人認為,即使史書中的信息將劉基死因指向胡惟庸,但以朱元璋對朝政的控制力,如果沒有他的默許,胡惟庸也未必就敢授意對這樣一位前重臣下手。
劉基死后,仍然掌握權柄的朱元璋君臣也未能得到圓滿的結局。
在轟轟烈烈的「胡惟庸案」中,胡惟庸倒台,這一案株連甚廣,被后世稱為明初四大案之一。
而朱元璋自己,在當滿31年皇帝之后也溘然長逝,由于太子朱標早逝,帝位被傳給皇太孫朱允炆。
為了自己的利益,建文帝要削藩,而當時還是燕王的朱棣,則發起了「靖難之役」,這場戰爭從建文元年打到了建文四年,正好四年。
最終朱棣獲勝繼位,建文帝不知所蹤。
為了否認這四年的法統,朱棣將建文朝的四年歸入洪武朝之中,而眾所周知「洪武」正好是朱元璋的年號。
傳說中「四條魚」象征的四年皇帝運,最終歷史給出了一個全然不同的解釋。
對此只能說,真實的歷史比小說還要富于戲劇性,而像當初朱元璋那樣為了一個語焉不詳的「預言」費盡心思,實在也是大可不必。
《明史 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十六》;
《青田名人:劉基》;青田縣官網; 2021-07-21 11:0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