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年輕時看遠,中年時看透,老年時看淡,難怪被人稱為謀圣

hhh 2023/02/13 檢舉 我要評論

「漢業存亡俯仰中,留侯當此每從容。固陵始議韓彭地,復道方圖雍齒封。」——王安石《張良》

張良是秦末漢初時期的杰出謀臣,作為西漢的開國功臣,張良本能夠和韓信、蕭何一樣,成為時人爭相結識的權臣,可他卻選擇了早早退去。

而這也讓張良成為「漢初三杰」中結局最好的一人,曾有人用「年輕時看遠,中年時看透,老年時看淡」來總結張良的一生,那麼下面我們不妨來看看張良都經歷了什麼。

張良

張良生年不詳,其先輩曾在韓國任過五代韓王之國相。他憑借自己出色的智謀, 幫助漢王劉邦順利贏得楚漢戰爭,繼而一舉登上皇帝之位。

後來 張良助呂后之子劉盈成為皇太子,還被封為了留侯。由于 此人精通黃老之道,且不戀權位,而縱觀中國數千年歷史,能夠被稱為「謀圣」的,約莫也只有張良了。

年輕時看遠

事實上張良的謀算能力之強,從他在去 「投奔景駒的路上,意外遇到劉邦,之后便改變想法追隨劉邦」一事上就能看出。

張良作為一個謀士, 他心目中的明主一定要善于納諫,這樣才能夠彼此成全,而張良在與劉邦的交際中,發現劉邦非常符合自己的預期。

而在追隨劉邦之后,他也確實受到了劉邦的重用, 在劉邦的倚重下,他到達了一個更加廣闊的舞台上,并且在這期間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才能。

如果當時張良錯過了劉邦,那麼他的結局要麼是在梁地被英布殺死,要麼就是成為項羽身邊一個毫不起眼的存在。

中年時看透

而到了中年時期,張良的人數閱歷逐漸增加,他對待事物的觀點又出現了全新的變化。 因為見過形形色色的人,所以張良對于揣測人心一事已經越發熟練。

說到這里就不得不提到劉邦稱帝后發生的一件事情。當時劉邦一口氣封賞了張良在內的20多位大臣。

剩下那些未受封的人則議論紛紛,在交談過程中,張良詢問了劉邦最恨的人,劉邦回答之后,張良建議劉邦先封賞他最恨的那個人。

此舉最后果然止息了臣子們的口舌議論,由此可見張良對人心的把握究竟有多精準,另外我們要知道「人心難測」,而這其實也是後來張良會選擇急流勇退的主要原因。

老年時看淡

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 張良發現大臣們開始爭權奪利,這在張良看來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于是他決定脫離權力漩渦。

在眾大臣都爭功討賞的時候, 張良直接選擇了稱病不出。而此舉 不僅沒有讓劉邦不滿,反而導致劉邦始終記得張良。對于劉邦的厚待, 張良也委婉地表達了拒絕。

這是因為張良知道,一旦自己手中有足夠的勢力,自己將很難從紛爭中脫身。 後來張良果真成為漢初三杰中最為閑適安穩的一人。

縱觀他的一生,張良 年輕時善于從長遠考慮,中年時總能看透人心世俗,晚年又淡泊名利。這也難怪人們會稱張良為謀圣,因為他對自己人生的規劃便已能體現全部。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