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涼哀公張耀靈 形象)
本篇文章頭一位出場人物,名字有點多。
《晉書》里管他叫做張耀靈,《魏書》和《資治通鑒》管他叫做張曜靈,而《十六國春秋別傳》中則稱呼他為張靈曜。
一個人也許可以擁有三個名字,但他卻只能擁有一種人生。
那麼很顯然,張耀靈的人生過得還不錯。
他的父親,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前涼王朝的第五位君主,前涼世宗張重華。
前涼政權,地處西北,都城是在姑臧,也就是今天的甘肅武威涼州區。
張重華在位的時候,正趕上前涼王朝發展得最好的一段時間。
內政穩定,百姓安樂,作為割據政權,前涼和東晉朝廷的關系十分融洽,對頻繁騷擾邊境的老鄰居后趙政權也予以了有力的還擊。
前涼有位叫做謝艾的將領,每次打仗只帶幾千人,就能追著后趙幾萬人跑,堪稱當世第一名將。
(謝艾 形象)
世宗張重華這人談不上文治武功的偉大帝王,但治理國家基本及格,再加上有謝艾這種SSR武將保駕護航,此時的前涼,發展那是相當可以,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張重華的身體素質不是很好。
前涼畢竟是在西北,那里漫天風沙,環境惡劣,是塞外風沙苦寒之地,張重華打小身子就虛,當了皇帝之后工作壓力陡然劇增,結果身子越來越虛,不過二十多歲就常年臥床,御醫更是好幾次下達了病危通知書。
張重華一生病,他自己也有點犯嘀咕,自己看來命不久矣,真要哪天一口氣沒上來就領了便當,那這前涼江山誰來繼承?
所以,在自己尚未咽氣之前,張重華必須提前寫好遺囑,安排好他的身后之事。
很快,皇帝冊立了長子張耀靈為太子,那一年,張耀靈只有十歲。
《十六國春秋別傳》:拜子靈曜為世子,大赦境內。
十歲的儲君,看上去實在是有點不太靠譜,而為了給張耀靈刷一波國民好感度,張重華在冊立太子的同時,還搞了一波大赦天下,好讓群眾們對這位新太子感恩戴德。
兒子啊兒子,我只能為你做這麼多了。
(前涼世宗張重華 形象)
是啊,張重華是叱咤西北的王,是這片土地的統治者,是至高無上的前涼之主,但在自己的兒子面前,他不過是一個慈愛的父親。
張耀靈當了太子之后,有一個人對這位小儲君的威脅是極大的, 這個人就是張重華的哥哥張祚。
《資治通鑒》:重華庶兄長寧侯祚,有勇力、吏干,而傾巧善事內外...
這位張祚仁兄,力氣很大,個頭挺高,工作認真,性格還好,在前涼朝廷屬于是左右逢源的人物。
張祚極善交際,和皇帝張重華賬下的重臣趙長來往密切,據說倆人還拜了把子,秘密立誓,表示以后要生死與共。
朝廷里有很多大臣對這件事兒都心明眼亮,他們知道張祚對儲君張耀靈始終是個威脅,所以經常勸諫張重華趕緊把張祚弄出中央,安排到地方去工作。
反正,把他趕得越遠越好,省得他到時候威脅皇權。
大臣們的建議,是純純的肺腑之言,然而這些建議傳到張重華的耳朵里時,張重華卻大驚失色,說了這麼一句話:
《資治通鑒》:吾方以祚為周公,使輔幼子,君是何言也!
張祚就是我的周公,我以后還指望他輔佐我兒子呢,你們這麼說話,不是挑撥我們兄弟感情麼?
(周公 形象)
周公,輔佐武王滅商建周,武王死后又輔佐成王,從而留下了「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佳話。
張重華把張祚比作周公,是因為他認為他和張祚畢竟是血濃于水,畢竟是親人,我兒子就是你侄子,我死了,你作為大爺,你還能害你大侄子麼?你不得肝腦涂地的輔佐我兒子,為了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麼?
張重華的想法沒有錯,然而他不明白的是,想法和實際,總是不同的,實際會發生,而有些想法永遠只能停留在理論階段。
親情?那是什麼東西?
在權力面前,任何堅不可摧的情感到最后都會成為碎片,化為齏粉。
當了,畢竟是一代有為之君,張重華也不至于智商太低,他說讓張祚輔佐張耀靈,只是口頭說說,而從來沒有給予過張祚任何有實權的職務,皇帝真正中意的輔政大臣,是那個幫自己打贏了后趙軍隊的名將謝艾。
因此,張重華臨死之前寫下手書,任命謝艾為將軍,總攬朝政,輔佐張耀靈。
張重華眼睛一閉腿一蹬,死了,然而他生前的周密安排,在他死后卻并不能盡如他意。
皇帝張重華咽氣的時候,大臣趙長和哥哥張祚都在身邊,看著先帝留下的手書,這倆人不免陷入了一陣沉思。
(趙長 形象)
謝艾是什麼人物?
那是縱橫十六國的絕代名將。
打仗厲害也就算了,這人文化水平也不低,還是個高級知識分子。
這樣的人如果成為輔政大臣,有了實權,那咱們老哥倆可就真沒戲了。
于是,這兩位仁兄鋌而走險,把張重華的手書藏了起來,藏起來還不算,他們自行編撰了一封新手書,假借張重華之手給自己封王賞爵,倆人改頭換面,反倒鳩占鵲巢,成了輔國重臣。
小皇帝張耀靈的確是登基了,但問題是,年幼的君王身邊多了倆圖謀不軌的奸佞臣子,這可就十分危險了。
趙長是前涼群臣之首,他率先發難,在朝堂上公然發表了張耀靈歲數太小,不應為君,應該改立張祚的意見,大臣們不敢反對,張祚原形畢露,立刻廢黜了張耀靈,自己做了新國君。
十分兇殘的張祚同志篡位登基,廢掉了張耀靈還不算,他還順便殺害了在外地駐防的謝艾。
可憐這樣一位絕代名將,就稀里糊涂地死在了皇權交替的斗爭之下。
《資治通鑒》:涼王祚淫虐無道,上下怨憤。
按理說,你張祚廢了這麼老勁,幾經波折,又殺親戚又滅大臣,好不容易得到了皇位,成為了前涼的新領導,你應該珍惜現在的一切,你應該好好工作,努力實現自己的個人價值,讓大家瞧的起你才對,省得人家背后戳你的脊梁骨,說你是個亂臣賊子,說你得位不正。
(前涼威王張祚 形象)
然而張祚偏不,當了皇帝之后吃喝玩樂造,橫征暴斂,虐待百姓,殘害大臣,一時間前涼國內民怨沖天,大家都恨不得把張祚捆了點天燈。
不僅如此,張祚這個人還十分變態。
張祚的弟弟,是前涼第五位皇帝世宗張重華,而張祚的父親,是前涼第四位皇帝世祖張駿。
《晉書》:自閣內媵妾及駿、重華未嫁子女,無不暴亂。
世宗和世祖不搞殉葬制度,所以他們生前的女眷都在宮中居住,而張祚當了皇帝之后,每晚都跑到后宮里奸淫妃嬪,上到父親的妾室,下到弟弟的女兒,一個都不放過,其禽獸行徑,簡直是令人發指。
當時的十六國,還有一個割據政權,叫做前秦,前秦的第二位皇帝,叫做苻生。
苻生這位君王,同樣也是殘暴不仁,荒淫無道,論變態的水平,和張祚基本上是不相上下。
這倆人一個在關中,一個在隴右,算是把老百姓給禍害慘了。
古來都說桀紂無道,現如今跟苻生張祚一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前秦厲王苻生 形象 )
可以說,張祚這個皇帝,基本上是混臭了,已經到了人人喊打,人人反對的地步。
反對張祚的聲音中呼聲最高的,是河州刺史張瓘。
河州,在今天的甘肅臨夏,距離前涼都城姑臧并不算太遠,開車倆鐘頭,坐火車仨鐘頭。
平時,這位張瓘和張祚就不太對付,現在張祚無道,張瓘二話不說,第一個站起來反抗他的統治。
《資治通鑒》:起兵擊祚,傳檄州郡,廢祚,以侯還第,復立涼寧侯曜靈。
張瓘集結重兵,在河州城對張祚喊話,要求張祚下台,還帝位于張耀靈,一時間群情激憤,各地反聲頻發,都要求張祚給個說法。
怪誰?怨誰?
誰讓你張祚不仁不義,非要篡自己侄子的帝位呢?
誰讓你張祚篡位之后不不好好干,天天給自己拉仇恨呢?
誰讓你變態,誰讓你是個人渣,誰讓你的行為人神共憤,缺了大德呢?
《魏書》:曜靈尋為祚所殺。
面對如此洶涌的輿論攻勢和各地不斷起兵的消息,張祚不但沒有反省自己,反而怒火中燒,把廢黜帝位之后被自己軟禁的張耀靈給拉出來殺了。
(張瓘 形象)
看得出來,這位兄台是死也不可能歸還帝位了,大侄子都殺了,他的余生將只剩下一條路,那就是:絕路。
朋友們,張瓘之前搞輿論公關,發布討賊檄文的目的,就是希望可以通過輿論的壓力,兵不血刃地使張祚就范。
然而,張瓘實在是沒有想到,張祚這人實在是太渾了,面對社會各界鋪天蓋地的指責和批評,他不僅沒有還帝位于張耀靈,反而來了個魚死網破,先把張耀靈送上了西天。
張瓘怒了,這是什麼行為?這不純純是給臉不要臉麼?
于是,忍無可忍的張瓘起重兵攻打張祚,而張祚人心盡失,眾叛親離,很快兵敗,身死于亂軍之中。
一般來說,國君死了,大臣們必然十分悲痛,百姓們也一定相當傷心,到時候全國舉喪,哀痛之情那就別說了。
然而,張祚的死訊傳來,大家卻恨不得買兩掛鞭炮放一放。
張祚的尸身被丟在街頭,任它發爛發臭也無人收尸,到最后被草草下葬,連前涼的祖廟也沒能進去。
張祚死了,但前涼王朝的內斗卻并沒有因為他的死而結束。
明月高懸,長夜將至,在這片蕭瑟蒼茫的西北大地上,一幕幕的血雨腥風,將會繼續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