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在《策別安萬民六》中如是說:「小惡不容于鄉,大惡不容于國。」
小的過失會被鄉里人指責,大的罪惡會受到國家的制裁,那麼在古代的刑罰之中砍頭絕對是重重之罪,會被處以嚴厲的刑罰。
但在許多書中和電視劇中就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犯人在被實施刑罰時都是跪著的狀態,他們自覺將脖子放在執刑台上,這是什麼原因呢?
俗話說:「男兒膝下有黃金」。身為堂堂正正的大丈夫卻在砍頭時自覺跪下,這不免讓人意外,其實有三大原因使得他們不得不跪。
黃土在古代是神圣的代表,象征著寬容博大,而古代被執行砍頭的罪犯大都犯了不可饒恕的錯誤,自知自身罪念深重,跪著是一種虔誠的態度,希望得到黃天厚土的寬容。
眾所周知,古代十分注重禮儀,中國被稱為禮儀之邦,而古代的禮儀制度又是很嚴格的,跪禮就是其中一種,舊時使用很頻繁的一種禮儀。
古代最隆重的一種跪拜禮節是「稽首」,它要求人雙腿跪著向后彎曲,臀部挨著腳后跟,手放在膝蓋的前面,并且左手按著右手,頭放在手上,停頓一小段時間,表示自己對對方的尊重。
在犯人執行死刑之前,面朝大地而跪是體現著官員的威嚴,也體現了一種不平等的階級關系,但黃土為證,無論是含冤砍頭還是罪惡深重之人,在入土之前,天地是知道的,跪拜天地,可能也是對自己的申述,希望壞人得到應有的懲罰,懺悔自己的過錯,自己的罪惡能夠減輕。
在這個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普通老百姓有著很少的話語權,他們大都是被支配的人,尤其是犯了砍頭之罪的人。
他們在被砍頭前,在牢獄之中接受了嚴酷的折磨,在精神和肉體上都承受著極大的痛苦,跪著可能是被迫之舉,但在官員看來這是一種對權貴的尊重。
權力是君王統治的一種手段,他們需要百姓的服從,常說的「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在古代權貴心里可不是這種理解方法,但也有很多清廉的官員,理解百姓的疾苦。
古代的許多刑罰是十分殘暴的,像斬腰,抽腸,凌遲等等,對于受罰者而言是相當的痛苦,所以砍頭相對而言是一種直接減輕疼痛的刑罰,剎那之間,腦袋落地,并不會長久痛苦。
犯人跪著等待刀落頭掉,這種姿勢可以一刀解決,假如換一種姿勢,如果是站著,對于執行砍頭的刀手而言是有著一定的身高要求的,本就是一個簡單的工作,一下子變得復雜了。
并且犯人站著,刀手的受力不好使,刀與人是有著一定的距離,揮刀而下,并不能保證一定可以砍下罪犯的腦袋,這樣反而弄巧成拙,增加了罪人的痛苦。
電視劇中經常有「秋后問斬」 「刀下留人」的經典場面,犯人在被砍頭時會被關在籠子里游街示眾,嫉惡如仇的百姓會用臭雞蛋,白菜砸向罪犯,表達自己的義憤填膺。
當然,斬首時間的選擇也很重要,所謂秋后即秋分這個時節之后罪犯將被一起處分斬首,古人很相信氣象和天道,并且「秋后問斬」在西漢成為了一項政治制度,一直到明清才結束。
在古代,百姓大都相信天命論,生死輪回,善惡有報,刑部官員認為犯人被砍頭時要順應天理,天人合一,選擇在凄涼的秋天更加符合天命。
對于犯罪被砍頭之人也知道自己命不久矣,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午時三刻將要被問斬,跪著被執行內心還是抱有一種期待,希望自己誠懇的態度感動民眾和官員,免除自己一死。
但除了在電視劇中會出現「刀下留人」,免除一死在歷史上還是少之又少,既然被定了砍頭之罪,那一定是證據確鑿,即使是冤枉的,也有證明的偽造,導致冤屈者很難為自己洗白。
中午十二點這個時刻也是太陽最火辣之時,即古人認為這個時刻陽氣最盛,可以驅除犯人身上的陰氣,犯人跪著也表現出對上天的順從,相信自己去了天堂可以將功補過,減輕自己精神上的痛苦。
一個人在面對死亡時內心是充滿恐懼的,他的身體也會不受自己的控制,犯人在刑場上腿部發軟站立不穩,給人一種畏畏縮縮的感覺,與男兒的剛強形象不符合,但跪著就可以很好的避免這種尷尬的場景。
在心理學中,很多偵探查犯罪嫌疑人時會根據他們的身體動作進行判斷他們是否在撒謊,在一個特定的情景之下,尤其是死刑犯的內心是絕望惶恐的,手腳無力也是常有的現象,所以在被砍頭時會自覺的跪下。
罪犯在監獄中飯食并不可口,如果碰到黑心的看守,那就只能餓肚子了,機體長期缺乏營養導致身體虛弱,在刑場上根本沒有站起來的力氣。
很多人可能會問,犯人不是都有豐盛的最后一頓餐食嗎?其實這頓飯是能吃飽,但不一定有胃口,凡人了解到生命的盡頭,哪有心情去吃這頓斷頭飯。
當然,被砍頭之人中也有錚錚硬骨之人,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證明自己的正義不屈,不向黑暗的官府屈服,當他們被砍頭時會站立起來,但最終也會被儈子手按下跪著,終究是一樣的結局。
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法律都是人類遵守的社會規則,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
「沒有永恒的法律,適用于這一時期的法律絕不適用于另一時期,我們只能力求為每種文明提供相應的法律制度」。
對于中國古代殘酷的刑罰應給辯證地看待,砍頭在現代社會實用價值不高,但在古代卻可以給人以警醒的作用。
在當今社會,法律在不斷地完善,人們提倡民主,平等,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