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眾多影視作品之中我們可以看出, 古代的銀子外觀規格都是相當的整齊劃一,甚至是閃著光亮的,但事實上卻并不是這樣的,我們是被影視作品給誤導了。
古代的銀子實際上表面非常粗糙,甚至還 遍布了牙印,還有不少的氣孔,甚至為了印證真實性,古人還在上面留下來獨屬于那個時代的牙印。
古代銀兩
另外,古代的銀子也不是像現在所認為的這樣,到處都可以流通,誰都可以用,像普通老百姓,用的大部分都是銅錢,而且即便是銀子,純度也不像現在的銀子那麼高,所以呈現出的顏色就是比較黑的。
一、古代銀子的真容
銀作為一種金屬資源,本身就是極容易氧化的,長時間的暴露在空氣之中的話,銀的表面就會出現硫化銀,這樣一來就感覺銀的表面變色了,成為灰黑色了。
在當代社會尚是如此,更不要提在技術相當落后的古代了。
古代的銀子根本就 沒有那麼的純粹,銀子里面還摻雜了不少的雜質, 因為純度不夠,所以銀子更加容易氧化變黑。
(古代真正的銀子)
本身對于銀飾品來說是需要進行日常的保養,但是古人并沒有這方面的意識,所以說大多數情況下, 古人手中的銀子都是黑乎乎的。
乾隆帝
不光如此,因為在古代銀子是相當寶貴的, 所以說尋常人家根本就拿不出銀子來,即便是有銀子,大部分也是些散碎銀子, 只有達官顯貴才能夠拿出完整的銀元寶。那些在市場上流通的銀子都是一些一小塊一小塊的散碎銀子。
不要說古代的銀子了,即便是現在來說,人民幣的流通也是相當頻繁的,經過幾個來回的流通,人民幣早就不像最初那麼平整了,反而都是破舊骯臟了。
現在的衛生條件還算是比較好的,古代的衛生條件比較差勁,銀子比較破舊也是理所應當的。
古代國庫
尤其是在古代,許多銀子被當作貨幣來流通,每天都被交換來交換去,這些銀子大部分還都是些散碎銀子,形狀并不固定, 藏污納垢的地方就更多了,表面肯定也是布滿了污垢。除了在流通過程中帶上的污垢之外,古代的銀子上還有不少的牙印。
很多人好奇,這些牙印是哪里來的呢?像我們現在還有真鈔和假鈔之分,需要仔細的去辨別,古代社會同樣也有真假銀子之分,因為沒有特殊的辨別方法,單單靠肉眼是分辨不出的,這個時候就想到用牙來咬一咬來辨別。
因為銀的軟度是比較高的,所以說如果說真的銀子,那麼咬上一口的話,就會留下痕跡,但是如果說是假的話,那麼咬上一口是沒有任何痕跡的。
古代假幣
二、古代制銀的工藝
古代不管是從生產力,還是從其他方面來看,那個時候都遠遠不如現在,所以說當時制銀的工藝也是比較嚴苛的。 像在河南洛陽出土了隋唐時楊國忠進奉給唐玄宗的銀鋌,整體上看呈現出長條狀,上面是圓弧形,下面就是直邊。
(天寶十一年六月兵部侍郎兼中丞楊國忠進貢50兩銀鋌)
再從正面來看,上面刻著進貢人的名字還有時間,這個銀子算是比較完整的,即便是對于現在來說也有著極高的研究價值。除了基本用于消費的銀子之外,像古代官員上朝時手里會拿一個板子,這個板子也是用銀鋌來做成的。
船形銀鋌
另外在古代社會的銀子之中,還會有專門的銀餅,按照當時出土的銀餅可以看出,不管是從長和厚上都是 形狀比較規整的。最大的直徑不超過 10.8厘米,厚則不超過1厘米。在古代各種形狀的銀子之中,還有一個是比較普遍流行的, 就是船形銀鋌。
從現在出土的銀子來看,其中有不少是船形的銀鋌,這種形狀的銀子比起銀餅和銀鋌之外,長寬都要加大了不少,重量自然也重不少。 之所以被稱為船形銀鋌,主要就是從外觀上來看,這一形狀很像是船。
在古代的銀子制作當中,之所以會選擇制作出許多的樣式,其實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為了區分真假,畢竟一旦制造工藝比較難了,那即便是有人想要仿造,難度也要加大了不少,這樣一來市場上流通的假銀子肯定要少很多。
氧化的白銀
在各種形狀的銀子之中,船形的銀鋌最為特殊,雖然底部很厚,但是周邊卻特別的薄,這樣制作的銀子純度尤其高,幾乎很少會摻有雜質。這種形狀的銀子就不會輕易變黑,大部分時候都是呈現出 白色。
如果說銀子里面摻雜了其它的物質,那麼銀子不僅硬度比較高,沒有辦法像純銀那樣隨意的鋪張舒展,顏色也不如純銀的那麼白透。可以這麼說, 只要看到是船形的銀鋌,那麼銀子絕對不會有假。
三、銀子的朝代演變
隨著不斷的發展,銀子的形狀樣式逐漸的趨于統一,主要的區別就集中在重量上,有二十五兩的,還有五十兩的,按照不同的重量,上面篆刻了不同的銘文。
真正的白銀
一般來說,如果平常的市場流通,有的可以使用一般的等價物進行貨物的置換,但是如果說是 給國家交貢,納稅,必須要用銀兩。不過一直到宋朝, 銀礦資源開發的并不多,加上銀兩的制作工藝比較復雜,所以說民間流傳的銀兩數量很少,大部分都被皇室給壟斷了。
所以在古代社會時,民間對于銀兩是特別珍惜的,如果說誰家里能有一塊銀子,大都會珍藏起來,不舍的花費。
像現在的不少影視劇之中古代的銀兩很多都是元寶形狀的,看到了上面的解釋,不少人可能會覺得元寶形狀的銀兩是并不存在,但實際上也不是, 元寶形狀的銀兩在元朝時期出現的。之所以叫作元寶,一個是因為從形狀上看很像是元寶,還有一個是因為重量大致在五十兩左右。
散碎銀兩
元代的這種銀元寶其實也跟之前的船鋌形狀有一定相似之處,看起來都是中間凹兩邊翹,對于銀元寶也有專門的試真假方法,只要 在元寶底部戳個孔,看看硬度如何,如果能 戳上孔,那大機率就是真的,如果戳不上,那就是假的,所以出土的不少古代銀兩底部還會有很多的氣孔。
等到了清代,還是有這種銀元寶的存在,只不過說原先的銀元寶中間是凹陷的,等到后期就慢慢的鼓起來了。而且隨著不斷的發展, 銀資源慢慢的也豐富了起來,所以即便是民間也開始有銀兩的流通。因為銀兩的面值不一樣,像一個銀元寶就五十兩,所以人們在交易的過程中會把銀兩給剪碎,然后用散銀去交易。
四、銀兩所代表的社會地位
銀兩在古代社會主要就是作為貨幣進行流通,幾乎在整個封建王朝都有著銀兩的存在,銀兩也被成為白銀,最早可以 追溯到先秦時期,早在先秦時期就有人開始使用白銀。
但是當時銀兩還沒有被當成正式的貨幣,一直到了漢朝的時候。
銅錢
漢朝開辟了絲綢之路,開始與海外各國聯系, 這個時候白銀就開始被當作官方的貨幣用于貿易。
等到了宋朝的時候,白銀的使用范圍更廣了,幾乎在市場上的各種交易之中都能夠看到白銀作為貨幣進行流通,不過這一時期除了白銀之外還有不少其他的貨幣形式,比方說有銅錢和紙筆。
等到了元朝時期, 統治者直接將白銀確立為主統的貨幣,并且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各種商品交易越來越頻繁,這使得白銀的地位也在持續的上升,尤其是在最初的時候,幾乎只有達官顯貴才有資格使用白銀,這也使得白銀成為身份和社會地位的象征。
到了清朝時期,白銀的使用頻率可以說達到了一個 巔峰時期,在各種朝廷的用途中白銀所占的比率是最高的,征收賦稅等各種都必須要白銀,最多的時候,王朝國庫中的白銀達到了近千萬兩。
古代的市場交易
對于 白銀的認可度,不僅僅是對于中國來說,國外同樣是如此,中國在對其他國家進行賠款時都要求是白銀,這也使得清朝時期,白銀外流的現象格外嚴重。但是不管如何,白銀的出現和使用在中國古代發展史上絕對算得上是一個進步,對之后的各方面發展也都有著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