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魏國有個猛將,有勇有謀才智過人,卻因太受皇帝重用,遭人忌恨,被聯手除掉。
此人三番幾次破了諸葛亮的北伐大計,還讓魏國第一權臣司馬懿,也要忌憚他幾分,此人便是張郃。
231年春,諸葛亮發動第四次北伐,在祁山修建蜀軍營地,準備干票大的。
魏國因大司馬曹真病重不能出征,便改用司馬懿為三軍統帥,帶軍迎擊諸葛亮。司馬懿挑了張郃、郭淮等人屯兵長安。
就是在這時,司馬懿開始認真思考,如何借這次機會,把在朝中威脅他地位的張郃除去。
司馬懿一生最大的敵人,當屬智謀跟他不相上下的諸葛亮,在魏國,他是三朝元老加輔政大臣,權力之大可謂是一手遮天。
能遭他嫉妒,足以見得張郃的本事之大。
其實與三國早期的猛將比,張郃的實力根本不配提,但后來那些大將相繼離世,張郃的本事才顯現出來。
黃巾起義爆發時,張郃曾參與鎮壓,后歸屬袁紹,因擊敗公孫瓚立了功,升為中郎將,然后一直沒啥建樹。
直到官渡之戰,他實在打不過曹洪,只得投降曹操。也許是跟曹操八字相合,這一投降,他不溫不火的命運才得以改變。
曹操封張郃為偏將軍,讓他跟張遼、夏侯淵四處征戰。平了淮南、涼州,又奪取了漢中,張郃身上的戰功越來越多。
但他打不過劉備的五虎上將,他曾與五虎上將每人都交過手,沒有拿到過好成績。所以,這批真正的猛將都死了之后,張郃的能力才被看見。
曹丕稱帝建魏之后,張郃升為左將軍,又跟隨曹真、夏侯尚出征。也許是戰場經驗積累夠了,張郃總算大器晚成。
諸葛亮首次北伐,張郃就在街亭之戰中,把馬謖揍的灰頭土臉,靠副將王平的計謀,才逃離張郃的圍攻。
這一仗,諸葛亮不得不退軍返回漢中。諸葛亮辛苦準備了五年的北伐,就這麼輸的一敗涂地,張郃給曹魏立下了大功。
曹叡喜出望外,當即下詔重賞張郃,給他增加一千戶的食邑。
大約因為這次受賞,張郃得到皇帝信任,引起了司馬懿的注意。但當時司馬懿還沒起殺心,只是心里有所不快。
229年春,剛在年前二次北伐失敗的諸葛亮,再一次急功近利,開始第三次北伐。他在建威牽制住了郭淮的援軍,使得魏軍被迫退軍。
接著,諸葛亮對陳倉發動猛攻,曹叡急了,趕緊派張郃去抵御諸葛亮。張郃大軍出發前,曹叡還親自去設宴送行。
曹叡擔心諸葛亮占領陳倉,問張郃怎麼辦。張郃胸有成竹地給曹叡分析,說諸葛亮大老遠過來,帶不了多少糧草,不能長期作戰。可能他還沒到,諸葛亮已經自己堅持不下去撤走了。
張郃還給了曹叡一個期限,說諸葛亮撐不了十天。果然,待張郃急行軍到達目的地的時候,諸葛亮已經走的人影都沒了。
戰報傳回曹叡手中,曹叡大喜,覺得張郃料事如神,召他回去封他為征西車騎將軍。
張郃在戰場上頻頻得利、在朝中平步青云就算了,關鍵他學問還好,曹叡經常公開夸贊他,還賜了他博士的頭銜。這次,司馬懿終于坐不住了。
很快,司馬懿得到了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前幾次北伐失敗,已經讓諸葛亮很忌憚張郃了,大概他也在想法子盡快除掉張郃。
諸葛亮多次求戰,司馬懿故意不戰,卻又一直跟著諸葛亮,引得張郃投來疑問。
張郃反對司馬懿的做法,表示應該跟諸葛亮長久對峙,拖垮蜀軍。本來就滿張郃的司馬懿更加冒火,于是一條毒計涌上心頭。
打仗有條法則是窮寇莫追,在諸葛亮撤退祁山時,司馬懿反其道而行之,讓張郃去追擊蜀軍。
雖然明知不可為,但軍令如山,張郃不得不從,只得帶軍追擊。結果他在木門谷中了諸葛亮的埋伏,右膝中箭墮馬,抬回去不久之后,便死了。
司馬懿不是不懂戰場規矩,堅持讓張郃追擊,就是讓他去送死。而諸葛亮那麼聰明,也怎會不知這是司馬懿故意為之。只是他們剛好目標一致,殺了張郃,對他倆誰都好。
可惜文武雙全的大將,就這麼死在了權謀的手里。張郃沒的選,知道去追必死,而不去追,肯定會被司馬懿以違抗軍令之名處死,橫豎都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