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李淵取代隋朝建立唐朝,他四個兒子里,李世民能占一半以上的功勞。617年,李淵在兒子李世民的強大支持下起兵晉陽,只一年,便拿下了隋朝的天下。
李淵還在猶豫要不要起兵時,李世民已經廣幕有能之士為李淵做好準備了。
李淵稱帝后,李世民封為秦王。此后,李世民依然連年征戰,平了隋朝余孽的叛亂。
面對兒子的居功至偉,李淵都不好意思使用舊制的官職來封賞李世民,便另起徽號。
李世民16歲便在李淵身邊立戰功,從他的付出和功勞上講,立為太子絕不為過,但李淵選擇立長子李建成為儲。
太子怕弟弟功高蓋主,便多次誣陷,甚至想先殺為快。可氣的是,李淵站在長子這邊,他要維護他的太子,也是維護自己對江山的決定。
玄武門之變后,李淵痛心之余立李世民為太子,但他憎恨李世民的謀反,看著長子被殺,他對李世民詛咒到:
「汝之子孫亦要遭此報!」
李世民是個仁愛的皇帝,玄武門之變的手足相殘,大約會糾纏他一輩子。
上陣父子兵,打虎親兄弟,李世民自幼與兄弟友愛,在李淵到處征戰的那些年,他與長兄的配合是默契的,后來也未對李建成表現出過不尊。
立嫡立長是自古傳下來的規矩,李世民威望和功績足以支撐他在唐朝的地位,他沒必要跟兄長爭太子之位,而李建成和李元吉兄弟倆卻多次密謀要除掉他。
有人說李世民不服太子,早就在籌劃爭奪太子之位。事實卻是,是李建成在逼李世民反。李建成的戰功不遜于李世民,為什麼李世民看起來立了那麼多的功,是因為李淵要保全太子。
太子才是國家未來發展的根本,而秦王只能是可以為國家犧牲的戰爭機器。可看著李世民一天天強大,李建成心里太畏懼了,除了讓他死,他沒有別的辦法讓自己放心。
李建成先是想毒死李世民,他明知李世民不善飲酒,偏偏仗著太子身份半夜召他入宮灌他毒酒。
《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紀七》記載:「建成夜召世民,飲酒而鴆之,世民暴心痛,吐血數升,淮安王神通扶之還西宮。」
李淵知道后,未責怪李建成,只是告誡太子不許在晚上召秦王喝酒。然后去對李世民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勸他去洛陽封地避免與太子的紛爭。
但是李建成后悔了,他認為李世民本來就手握兵權,離開京城就像放飛的鳥,再想對付他就難了,又讓李淵留下秦王。然后再伙同李淵的后妃不停地向李淵進讒言,李元吉也做好了除掉秦王的準備。
秦王府幕僚忍無可忍,為自保,也為秦王不忿,一起勸說李世民反抗。李世民這才兵變玄武門,并親手射殺了李建成,本來想殺李世民的李元吉也被及時趕到的尉遲恭射死。
李世民登基后,李淵對他的詛咒慢慢顯化。
貞觀十六年,太子李承乾謀反,李世民將他廢黜,流放黔州;貞觀十七年,齊王李佑謀反,廢為庶人賜死。魏王李泰雖不是太子卻最得李世民歡心,封了王還依舊留在宮中,不舍得讓他走。
可太子謀反后,李泰竟然想爭儲君之位,李世民再舍不得,也只能將他降為順陽郡王,讓他遠去均州。
永徽四年,吳王李恪涉嫌謀反,被長孫無忌除掉;而蜀王李愔受兄弟牽連,廢黜流放巴州,后死于當地。
上元元年,蔣王李惲被誣告謀反,罪名是否坐實不重要,但被逼自盡。
垂拱二年,越王李貞因不滿武則天當政,起兵反抗,結果兵敗自盡;垂拱四年,瑯琊王李沖聯絡父親李貞的舊部,起兵反武則天,兵敗被殺。
永昌元年,紀王李慎因曾經支持越王李貞謀反,被武則天下獄,死在了流放途中。
永隆元年,曹王李明被疑伙同武則天兒子李賢謀反,降為零陵郡王。武則天先是假意將他流放黔州,后來安排黔州都督逼死了他。
李世民的九個兒子,和一個孫子,全是因謀反罪而死,竟是正好應了李淵當年的詛咒。